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加坡知识产权耗尽及平行进口体制解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专利法和注册(外观)设计法 现行新加坡专利法(Patents Act)是于1995年2月23日生效的新专利法。在此之前,新加坡的专利法实质上隶属于英国的1977年专利法,在这一旧体制下,任何人如果希望就其发明在新加坡获得专利保护,必须先将其发明在英国申请获得专利,然后再将该英国专利在新加坡进行注册。现在,尽管原来的新加坡“英国专利注册法”已  相似文献   

2.
陆锦华 《知识产权》2002,12(6):19-23
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专利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 按照专利法的上述规定,构成侵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必须满足5项条件: 1.在专利权被授予以后; 2.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3.为了生产经营目的;  相似文献   

3.
2、我国<专利法>第48条规定,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国家专利局报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相似文献   

4.
专利推广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行《专利法》第14条对专利的推广应用作了明确规定,但在2010年2月1日起施行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对此条款的规定却没有回应,使得第14条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专利推广应用的法律意义和其实施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借鉴美国的《杜拜法案》和《TRIPS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以完善专利推广制度。  相似文献   

5.
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电子知识产权》2004,(4):64-64
为了规范与通过互联网以电子文件形式提出的专利申请有关的程序和要求,制定《关于电子专利申请的规定》,现予以发布。本规定自2004年3月12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与通过互联网以电子文件形式提出的专利申请(以下简称电子专利申请)有关的程序和要求,依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条和第十六条第二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提出电子专利申请的,应当事先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电子专利申请系统用户注册协议》(以下简称用户协议)。 开办电子专利申请代理业务的专利代理机构,应当以该专利代理机构名义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用户协议。 申请人委托已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用户协议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电子专利申请业务的,无须另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用户协议。 第三条 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均可采用电子文件形式提出。 依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办  相似文献   

7.
1984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诞生了。为了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这第一部完整的专利法规得以顺利执行,专利法第六十条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十六、七十七条都规定了专利管理机关的建立和职能。于是从1985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专利法时,专利管理机关也开始在全国组建。如果说在过去短短的五年多时间专利法在“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友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8.
实用新型专利检索报告在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五条和五十六条中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检索报告制度,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第八条中规定:提起侵犯实用新型专利权诉讼的原告,应当在起诉时出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检索报告。从《若干规定》实施至今,已经两年半的时间,下面就该条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做一简单介绍。一、实用新型专利检索报告制度的宗旨 我国现行《专利法》第四十条规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发给相应的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根据该条规定,我国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审  相似文献   

9.
发明的创造性是中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作为授予专利的三个先决条件之一。一项发明若被认可具有专利性,它除了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之外还必须具备创造性。中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则定:“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由此可见,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与它的实质内容或者说与决定性的技术特征有关的。对于审查  相似文献   

10.
《司法业务文选》2012,(14):13-14
1.2012年3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令第63号公布2.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规范专利标识的标注方式,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标注专利标识的,应当按照本办法予以标注。第三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对标注专利标  相似文献   

11.
Blood samples of different carboxyhaemoglobin (CoHb) content (0%, 50%, 100%) were analysed, after short exposure to heat,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change of CoHb and methaemoglobin (MetHb) during the succeeding 14 days. Untreated blood showed an initial increase of MetHb after heating followed by a decrease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as no formation of CoHb in the untreated blood. When CoHb was already present in the blood the amount of MetHb was smaller in amount and was formed at a slower rate. In these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 of CoHb slowly decreased.  相似文献   

12.
13.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事实与理念之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完全没有深深陷入法律形式主义的泥坑,因而需要采用实质解释论加以拯救,而恰恰是深深陷入了法律实质主义的泥坑,由此逾越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樊篱,因而需要引入形式解释论加以纠正。在某种意义上,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不仅是构成要件论之争,甚至是刑法机能论之争、刑法观之争。在我国当下社会中,法治规则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在这种前法治时代,我国应该大力弘扬规则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stages an encounter between Habermas and Deleuze on law, rights, and adjudication. Most of the article is spent developing Habermas’s concept of adjudication as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ly generated norms. This application, I argue, involves a complex temporality that is at once retrospective and non-creative. Deleuze is used to critique this concept of adjudication in favor of one based on concrete situa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problems. In so doing, I will develop Deleuze’s notorious, and notoriously hostile, remarks on human rights and philosophies of communication by relating them to discourse ethics and to the positive conception of law and judgment that can be drawn from his work.
Alexandre LefebvreEmail:
  相似文献   

15.
16.
After draw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a cosmopolitan attitude and institutional cosmopolitanism,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Habermas's accou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law in order to argue that this account can be the basis of a cosmopolitan attitude which, although insufficient, on its own, to ground cosmopolitan institutions, can, nonetheless, motivate interest in institutional cosmopolitanism. The paper then examines Habermas's proposal for institutionalizing a system of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It distinguishes and explores the reach and limitations of three arguments in favor of institutional cosmopolitanism not always adequately differentiated in Habermas's work: (a) an argument from the weakness of the nation state, (b) an argument from the democratic deficit of nationalism, and (c) an argument from the state's incapacity to guarantee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7.
18.
Law and Philosophy -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