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马 《各界》2008,(10):30
近来颇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当代文学不满.从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到国内的精英知识分子都对中国的当代文学提出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他们有的认为,中国当下的文学之所以遭到大众的遗弃,是因为中国作家不敢正视社会的矛盾,他们不缺少技巧,缺少的只是良知和勇气;还有的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越来越边缘化,是因为中国作家普遍缺乏思想,根本上就不具备传达一个时代精神诉求的能力;还有的干脆从为,是这些作家不用功,整天扎堆,不是吃饭、喝酒就是打牌、泡妞,怎能写出力扛千鼎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奇想     
东耳 《瞭望》1985,(26)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其实这是未必然的。比如,丰富的想象曾使有的人作出这样的估计;中国有十亿人,人人都有一个名字,如果编一部《中国人名录》,每个名字收费二元,那么岂止是“财源茂盛达三江”,简直可以“不尽‘钞票’滚滚来”了。这种异想天开的想象,确实存在,并已见诸报端广告。为此,有人写了文章批评。 将人名编纂成书,倒不是没有先例。唐代  相似文献   

3.
佟悦 《瞭望》2001,(23)
谈到“网络文学”,作家们有两种意见。一些作家备感危机,认为当今时代如果不懂得使用“第四媒体”进行创作,再过几年就会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作家认为“网络文学”只能被看作是“文学的卡拉OK”,是永远无法和传统文学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4.
60年代初,中国有个伟人在论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时,曾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把项羽和刘邦进行对比,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这位伟人批评没有民主作风的人“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  相似文献   

5.
现在很少听到点名批评了。“少数同志”成了被批评者的代名词。这种笼而统之的批评,实在达不到批评的效果。但有不少人却认为是领导注重工作艺术、讲究批评方法。对此,笔者不以为然。其一,从批评的目的来看,批评是为了纠正错误,不点名批评就成了“无的放矢”,大家都有被批评之嫌,但人人又都无关痛痒,更不见“个别同志”面红耳赤。这种“批评”实在算不上是讲究方法。其二,从批评者自身而言,不点名批评不是讲究批评方法的问题,而是别有它因。如老好人思想作祟,少数领导自身不过硬,怕“点名批评”祸及自身。毛泽东同志曾把批评当…  相似文献   

6.
施平 《瞭望》2000,(29)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社会就如一盘散 沙。一个团体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团体就会四分 五裂;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理想,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因此党的十五大,把“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而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在讲到培养“四有新人”、“四有公民”的时候,都是把“有理想”放在首位。 有社会的理想,有个人理想。二者应当而且能够得到统一。 社会理想,那就是我们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古代就有“大同”的理想。所谓“大同”,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具体地…  相似文献   

7.
“对事不对人”是现今比较流行的批评方式。此话乍一听,觉得领导有较强的领导艺术,工作讲究方法和策略,好象该说的问题也都说了,该批评的也已经批评了,又没有给当事人造成过多的难堪和心理上的压力,让人易于接受。但细细想来,又觉得问题不完全是这样。众所周知,任何事情都是由具体人去做的,如果把对人与对事截然分开,势必淡化一些本该严肃处理、严厉批评的问题,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所以,这样的工作方法不会给我们的事业和工作带来益处。对事也要对人,就是要通过“对人”,对那些犯有错误的同志进行必要的不留情面的批评教育,真正触及其灵…  相似文献   

8.
正基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共同经验,又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物经历之中。正如许多作家曾经表述过的那样,中国的现实,远远超越了作家的想象力,比文学更具有传奇性。一、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一种来自国外汉学界的批评声音,反对中国作家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小说。其立论的依据是,世界文学潮流是现代小说已经放弃了讲故事,用小说讲故事,既落后又缺少  相似文献   

9.
新都市文学研讨会召开目前,《特区文学》杂志社举行了“新都市文学”与小说创作研讨会,苏童等著名作家出席了会议。与会者认为工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新兴的现代化都市,在经济体制和人的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都市文学”这面文学旗帜由《特区文学》打出,非常合适。新都市文学有很大的优点,它是一个宽泛的、开放性的文学主张,它只希望作家们在创作中强化现代都市意识,而并不对作家的创作题材和内容进行任何限定,题材和内容只是作为作家的观照对象;只要是在现代都市意识的观照下,任何题材和内容都可以纳入“新都市文…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底层     
王玉 《学理论》2009,(27):239-240
近年来“底层写作”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语词“底层”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这并不是当下文学新的题材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从来不缺乏对于现实的“关注和凝视”。文学再度进入“公共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底层写怍(对底县的表述)能否代表沉默的大多数.“底层能否被表述”?文学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底层问题?知识分子(作家)扮演什么白色?“底层写作”的价值边界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且看下文     
批评营业员服务态度差的文章和信件,几乎是车载斗量。以中国之大,营业员把顾客打得头破血流,把顾客骂得涕泪交流的事都不止一次听到过,一般的不理不睬、百问不答之类,在被锻炼得麻木了的神经面前,已经引不起“兴奋灶”了。但是,陈香梅女士批评友谊商店不讲友谊的文章,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人民日报一揭载,中央台一广播,人言藉藉,成了工余课后的谈助。这一方面,因是颇有地位的外宾的批评,份量自比常人不同;另方面,批评文章之泼辣,直  相似文献   

12.
新闻角     
《瞭望》1986,(38)
中国新时期文学,结束了一个瞒和骗、假大空的文学阶段,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人们正在从各个方面对这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学革命进行总结、评价,并展望第二个“十年”的前景。九月上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二百名文学理论、批评工作者带来了上百篇的论文,围绕新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头2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的话,那么,如何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下形成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就是一个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这里的核心应是如何挖掘体制中的动力源泉问题,亦即如何使人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笔者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确认要素贡献 第一,无论是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人”,还是作为一个“根本目的”的“人”,都必须通过并获得激励去实现个人的经济价值。在今天,更可以用发挥先进的生产力、启用先进的文化,从而确保社会主体——人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即可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虽然拿不出“德先生”与“赛先生,”却可以推出“大人先生,”可以推出超越“自我中心”“、地球中心”、“人类中心”等“中心论”而对天地万物“一体平看”的“大写的人”。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大人论,”著者称之为“旧大人论”。其基本视野有三重:以“太一”而求“最高,”以“太极”而求“最大,”以“太和”而求“最多”。此种根本思维方式导致中西哲学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新大人论”是要以“旧大人论”为基础接纳西方哲学为其环节:就“最高”一方面说,假如我们能将“白”之研究当成“大白”之研究的一个环节,将“辩”之研究当成“大辩”之研究的一个环节来处理,则我们就可以将西方哲学当成中国哲学的一个环节来处理;就“最大”一方面说,“宇宙共同体”是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西方哲学的最大视野只达到“生态共同体,”只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环节;就“最多”一方面说,西方“一体化”正驱赶整个世界走上“消灭多样性”的不归路,立于宏观与长远的视角,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一体化”视为中国“太和”思维框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特例。“新大人论”的根本目标是把西方哲学当成中国哲学的一个环节或特例来处理。  相似文献   

15.
王乾荣 《民主》2005,(7):45-45
有一句说“翻译之难”的象征性话,叫“翻译家都是叛徒”。太绝对了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说两种语言的人的情感,根本就无法传递了。不过,要把一种语言准确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确不易,其中细致微妙之处,不可言说。当下就有一个例子。话说有一位从美国  相似文献   

16.
严:你刚才大会发言,说中国改革的战车陷入了泥潭,这是一个比喻,说明改革遇到了严重困难。但是,中国的改革不是没有出路。现在大家都感到没有出路,都不知道怎么办,这倒成了现在中国的主要问题。温:我对中国的改革现状有三种估计,中国改革正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原地待命,改革如果停下来,会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第二种选择,就是“开倒车”,想从泥潭中退出来,重新寻找出路。当然收权、紧缩也是必要的,但是有一个危险:“辛辛苦苦十来年,一夜回到改革前。”我们已经看到过波兰、捷克退回很多年,又从原点出发,那是很可怕的。我现在正在探讨的是第三种选择,有没有可能朝前走,走出危机,走出泥潭。不要把“深化改革”变成一句空话。我担心现在的调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也可能把“深化改革”全部冲掉。严:危机在什么地方?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混乱,似乎找不到解决办法。人民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对改革的失望会造成某种倒退或停滞。倒退停滞到一定程度,势必会提出新的改革,这个时间如果延长五年、十年,对中国的损害就会非常严  相似文献   

17.
一个作家,如果什么都想要,那么,他的作品怎么可能获得文学所特有的沉静的渗透力呢?而如果文学评奖对这种创作态度给予鼓励,那恐怕真是文学的灾难了  相似文献   

18.
到基层走访,听到有人把某些同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象地概括为放“三炮”。一曰批评自己放“空炮”。其要义是将自我检讨的问题“通用化”。诸如“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差距”、“世界观改造不够主动”,等等。这些问题“你有我有全都有,大家都有不算丑”,这等看似“实”,实乃“空”的自我亮丑,可谓放“空炮”之精髓。二曰批评同事放“哑炮”。其要义是:能绕则绕,能脱就脱,谁也不批评,谁也不得罪。实在脱不了绕不开,就讲模棱话,提模糊“意见”。这等批评颇令人受用,可谓互相批评之最佳言辞。三曰批评领导放“礼炮”。其要义是:为满足顶头上司的…  相似文献   

19.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少不了批评这个武器。对于一些错误思想,过失行为,违法乱纪现象,不认真严肃的批评,便很难使人幡然醒悟,吸取教训。然而,就批评来说,是重在“批”还是重在“评”,其中是大有学问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大概有三种状况:一是重在“批”,把批评当训斥,或大会上公开指名道姓说一通,或把当事人叫来“骂”一顿。反正是“通不通,三分钟”,而不管其效果如何。二是不“批”也不“评”。对被批评者非但不指出其错误,反而说了一通“好话”,强调“客观理由”,主动表示“谅解”。当事人受批评  相似文献   

20.
见怪不怪     
黄永厚以画名。虽然他的画上常常题跋满纸,刘海粟也早有“字古画奇”的赞语,却几乎从来不见他有纯粹的书法作品。 他有他的想法:书法一道,字是别人发明的,笔是别人玩儿腻的,有时所写的句子都是捡别人现成的,剩下可以为作书人伸腿的余地不多了。光是卖弄那点“悬针垂露”、“藏头护尾”,岂不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