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行政许可法》实施与诚信政府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和核心,建设诚信社会的前提是建设诚信政府.<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建设诚信政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行政诚信是行政机关在公共行政中必须具备的理念和责任。行政诚信对公共行政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是行政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是维持和拓展公共行政秩序的重要因素。行政诚信还有利于维系行政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和谐的结构关系, 也是良好的行政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行政活动不仅是行政制度的需求和供给的过程,而且也是行政诚信的需求和供给的过程。各级行政机关应努力保持和提高行政诚信, 以利于公共行政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非典”后时代,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的诚信越发受到质疑,一方面加快了政府的诚信建设,另一方面,开启了公民对政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政治诉求。行政知情权作为一种公法上的权利需求与政府诚信行政是有内在关联的。诚信政府的构建要求对行政知情权进行立法,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相似文献   

4.
行政诚信应不仅是道德的要求 ,而且应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诚信从道德到法律 ,并且在行政法中立足 ,是由于人民对政府的伦理要求提高、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权力的性质和行政行为的效力理论、行政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政府诚信缺失的现实以及现代行政法理论的发展等多方要素综合的必要和必然的结果。目前 ,行政诚信原则已在我国一些法律中确定 ,随着行政法治的发展 ,这一原则必然贯彻到各种行政行为中 ,实现其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政务诚信是服务型政府的规范性要求和必然表现。政务诚信必然要求政务行政活动要公正诚心、无偏无私,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力量,也是优化政府形象、赢得民众信任、改善政府行政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政务服务意识、公众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的重要因素。当前,诚信价值失衡、政务手段失信、政府内部诚信问题都与服务型政府紧密相关。因此,需要树立"服务导向"的诚信价值、推动政务诚信法制化、夯实政府内部诚信以契合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确立了依法行政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法治行政的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是相应的制度构建,而制度的有效实施往往取决于其指导观念的确立。在指导行政法治建设中,诚信观念的树立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于行政法治中诚信内涵的阐释,进而分析在行政法治中对于诚信的内在要求。探讨诚信行政与行政法治在内在要求上的契合以及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给付行政是与干预行政相对而言的,随着对服务行政这一政府职能需求的出现,给付行政成了树立政府形象、增进公共福祉的主要手段。具体而言,给付行政行为包括实施社会保障、兴建公共设施、兴办公共事业、实施行政指导等行为以及为此而担负的相应的行政合同、职工待遇等义务的履行行为。进行给付行政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一项较高层次国家义务,而享受政府的行政给付也是公民或法人一项新的财产权利。在给付行政行为中,政府的诚信主要体现在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两个方面,且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将出现政府诚信缺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体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监控政府运作的桥梁,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在增强公众政治认知、营造公平的行政环境以及重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发挥舆论的社会功能,对于推行阳光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大有助益。威尔逊的“金鱼缸效应”中的论述历史性地耦舍了我国“阳光行政”的治理理念,对于我们当今拓展新闻自由空间、发挥新闻监督的有效功能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潮流。这给我国行政文化重构提出了全新课题。观念性行政文化以其行政信念、行政意识、行政价值、规范性行政文化以其行政原则、行政习惯、行政制度、物质性行政文化以其行政设施、行政环境、行政技术手段浸淫和塑造行政主体。在外来文化输入、渗透、交流、碰撞、控制、融合面前,我国行政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行政文化重构既是及时更新观念、确立公平规范,把外部压力转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也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重新构筑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契机,又是全面提升政府能力、提高行政主体素质,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政府行政成本是降低行政成本的前提和基础。政府行政成本主要由政府行政的人力资源成本、行政运行成本、政府行政内部损耗成本和政府行政社会损耗成本等四部分组成。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并不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官民比"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政运行成本、政府行政内部损耗成本等非行政人力资源成本高而产生的。当前,缩减政府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普遍做法。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探讨了针对各项政府行政成本的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1.
行政监察作为内部行政监督的一种主要类型,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工作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未能有效地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分膨胀以及腐败现象的严重滋生。这充分暴露出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工作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完善的方面。因此,必须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监察机制和法律,建立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让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2.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是行政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行政程序法的发展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法律依据。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制度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结果。应立足中国的实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为促进我国行政法特别是行政程序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制度的形式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复议是行政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行政复议的权力性质是行政复议理论问题的核心,对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行政复议权力性质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并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以孟德斯鸠的理论、权力分立的目的和现代行政权扩张为视角,分析指出行政复议的权力属性为行政权,但为了有效达到设立行政复议制度的目的,保证依法行政,行政复议权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以司法权的运行模式为模版.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活动实施司法审查的权限范围;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受到司法补救的范围以及他们诉权的范围;它决定着法院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案件上的合理分工;它对法院正确履行应有职责和对当事人正确有效行使诉讼权利也是一种重要的保障。文章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入手,结合我国法律实践,揭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政府诚信缺位的现象层出不穷,直接侵害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因此,确立诚实守信理念,践行信赖保护原则,成为政府提高公信力的当务之急。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率,需要在法律制度和执法环节进行完善,同时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司法救济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外化内部行政行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观念,是人民法院在坚持内、外部行政行为区分理论的前提下,从行政救济的立场出发所作出的一种司法选择和有益尝试。作为司法实践的结晶,外化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还需要探寻法理上的解释和依托,得到理论的指导和确认。从司法实践来看,部分组织内部工作性质的内部行政行为经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过程中的通知、执行或其他正当途径为外部相对人获悉,发生了法律效力的外化。效力外化的内部行政行为具备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并具有成熟性,对外部相对人造成了实际影响,属于可诉的行政行为,应当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7.
由于行政机关系行政纠纷当事人一方、行政权对其他权力的支配性等原因,处理行政纠纷机构的中立性、独立性就成为有效化解行政纠纷的重要因素,为此,应从推进民意表达机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五个方面完善或建立行政纠纷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的行政救济是知识产权保护中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权力滥用的侵害,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促进相关行政机关严格依法管理和执法。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救济还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寻找新的出路。重视知识产权行政救济,有利于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完整制度。  相似文献   

19.
行政文化是行政主体内在信仰、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道德、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行政传统、习惯、准则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行政人才健康成长,增强行政群体的向心力,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疲软”状况。当前,确立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行政价值观,培育现代行政意识,加强政府伦理建设,继承优秀的行政文化传统,培养健康的行政心理,是推进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印度传统行政文化的弊端及改革措施可以为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构建提供方法论启示。为应对传统行政文化中无回应力、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腐败严重和地方主义等诸多弊端,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制定公民宪章、建立社会审计制度、推广电子政务等。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构建要依据中国国情、政情,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宏大国际视野的原则,不断丰富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理论来源和制度根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