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地处边境的农三师叶城二牧场三连的40户职工去年年底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地窝子,搬进了新建的廉租房。叶城二牧场三连位于距场部150余公里、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深处,地处边境,交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镜头不可虚构,必须寻找历史真实的见证——地窝子。 40多年前,当第一个军垦地窝子在新疆荒芜的戈壁滩上出现时,标志着一个伟大事业开始、一代伟大公民献身的开始。世界震惊过,敌人胆寒过,人民自豪过。当年星罗棋布的地窝子,如今却不见了,驱车纵横几百公里,在马桥故城旁边,总算见到  相似文献   

3.
《兵团工运》2020,(1):19-19
回忆起在连队承包土地的年年岁岁、点点滴滴,后斌忠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1992年年初,后斌忠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着妻子、儿女走出山沟,来到新疆。走进了兵团的怀抱,来到了六师一○五团六连。刚到连队,住的是地窝子,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内心非常地凄凉。  相似文献   

4.
我家这60年     
正我叫于绍英,今年75岁,是第一师一团的一名退休职工。今年是兵团成立60周年,这60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家住房的变化,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再到砖块房,又由砖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实现了住楼房的梦想。我小的时候,我们一家老小都挤在一个地窝子里面,里面潮湿、阴暗。以后我长大参加了工作,住的是土坯房,房子有自来水,却没有下水道。那时候做饭烧水都是用柴  相似文献   

5.
《兵团工运》2023,(1):21-22
<正>祖国西北的雪域高原,无数兵团人扎根边疆,几代人接续守边。他们的行囊很大,背起它就背起了民族和国家;他们的行囊也很小,里面盛满了对小家最深的牵挂。人们常说,兵团人的心里都有两个家,一个在祖国边境线上,另一个在父母儿女身上。库马别克的家在边境线上。那里是他的家,也是边防战士的家、民兵的家、畜牧工作者的家和各族牧民的家。为了完成看护草场和守卫边关的任务,库马别克带着妻儿住进了简陋的地窝子。他和家人边放牧,边巡逻、站岗、放哨。库马别克离世后,他的长子赛力克·库马别克,八十八团四连一名职工,拿起了父亲的马鞭,带着妻子和儿子,像父亲那样,住进了卡昝用石头垒砌的房屋;像父亲那样,干起了边境草场的守护工作;像父亲那样,承担起了护边员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在三台县“北大门”芦溪镇,大家都说,许荣富是个不徇私情、清清白白的税官。 1984年许荣富由一名“军中骄子”转业到芦溪税务所当上了税务专管员。尽管他老家在中江县,但他的亲戚、朋友突然多了起来,就连几乎认不出的同学、战友也纷至沓来。可他以军人特有的品质,变“压力”为  相似文献   

7.
<正>赵银江是二师三十三团二连党支部书记,他担任基层连队主要领导已有16年,和他共事过的干部和职工每次提起他总会赞不绝口。2012年,赵银江到二连担任连长,当时的二连用老职工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烂摊子",但是在赵银江的领导下,短短一年时间,整个连队就变得井井有条,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成为职工群众心目中最敬佩、最可靠的优秀领导。也是在这一年,他和二连唯一的一户维  相似文献   

8.
正1980年5月,复员后26岁的我经部队统一安排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到了一师十一团工程队(现十一团六连)。那时的团场荒凉简陋,没有修好的道路,人们住的是地窝子和土块房,睡的是两块木板搭建的简易床,气候很恶劣,两三天刮一次沙尘暴,吹得人睁不开眼。我的工作主要是修房、修路和建桥,每天天蒙蒙亮就和同事到工地开始干活,那时干活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盖房子、修桥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刘建列是高炮六十二师六○四团二连四班的二炮手.1967年3月10日在越北太原地的一次战斗中,他与全师指战员英勇作战,取得了击落美F—105型飞机8架的显赫战果,六十二师受到了广州军区和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刘建列荣记一等功.  相似文献   

10.
柔顺而暴烈的朝鲜性格 夹在中日之间的朝鲜,是个狭长的半岛,它除了北连东亚大陆之外,其余三面皆环海。从地域性格看,北连大陆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安逸感: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先进。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团场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的父母常常教我:要珍惜生活,诚实做人,诚心做事,要懂得感恩。如今耄耋之年的父亲,是新疆和平解放的见证人。父亲亲身经历了兵团发展、建设、壮大的宏伟历程。从地窝子、窑洞、土坯房,到现在拔地而起的一栋栋楼房:从煤油灯、马车、  相似文献   

12.
<正>当笔者走进二师二十九团十连瘫痪在床的刘巧寿的家中时,他的老伴孙云香正在给他喂饭、擦嘴。孙云香说:"他清醒的时候,我就跟他聊聊天;糊涂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那絮絮叨叨,我怕他寂寞。"说到这,老人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刘巧寿是十连的一名退休工人,今年78岁,他的老伴孙云香今年也已  相似文献   

13.
情系北塔山     
正从黄浦江畔的霓虹灯下,到天山脚下的北塔山牧场;从大都市的一名中学生,到西北边陲的军垦战士;从16岁的懵懂少年,到60岁的花甲之年……李梦桃的人生,可以说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的,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塔山牧场度过的——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他理解了生活的意义、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和边疆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4.
感恩兵团情     
正2005年7月,作为一名支边青年,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我,响应西部号召,同29名同学从甘肃来到了第七师一二九团青年连。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个课堂。刚来到团场,觉得一切是那样的陌生,我常听老军垦讲很多过去的故事,曾经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穿的是粗布衣等等。我为他们所说的艰苦环境感叹的同时,也被团场这几年的变化深深震撼着。职工种地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团场人老有所依,医有所保的梦想变成了现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53岁的李永财,是农六师军户农场十连一名普通的回族农工。他靠养牛发家致富,并带动连队群众共同致富,使该连成为军户农场名副其实的"牛连"。  相似文献   

16.
<正>5月4日,一师二团三连工会主席敬博文在承包户张陆军地中,给他讲解中耕化调对棉花生长的好处,安排他明天进行化调。张陆军是二团三连今年引进人员,今年是第一年承包棉花地,很多技术措施不是很了解,副连长敬博文作为他的挂钩干部,从春播开始,手把手教他棉花管理技术,每天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眼里,他干的都是赚钱的好营生:100亩棉花地;一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一个酱油作坊;成群满圈的羊和猪,哪一项都能给他带来不菲的收入,就连猪圈里的猪粪,每年他都能卖上两、三千元。如今他已拥有资产近百万。 人们很难把这些和他这个其貌不扬且手眼有残疾外号叫“胡日鬼”的人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今年36岁的一二三团十五连农工胡培合。 胡培合对于家里的贫穷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情系北塔山     
<正>从黄浦江畔的霓虹灯下,到天山脚下的北塔山牧场;从大都市的一名中学生,到西北边陲的军垦战士;从16岁的懵懂少年,到60岁的花甲之年……李梦桃的人生,可以说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的,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塔山牧场度过的——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他理解了生活的意义、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和边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情同手足地工作生活了47年,他被哈萨克族职工群众称为"哈萨克的佳克斯乌路"  相似文献   

19.
<正>1961年1月,不满20岁的甘肃武威姑娘董慧琴带着17岁的妹妹董慧珍支边来到一师三团胜利七场,成为兵团众多成员中的一份子。初来时,住的是冬暖夏凉的地窝子,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吃的是水煮菜,喝的是盐碱水,严重的水土不服让董慧琴和妹妹苦不堪言。那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有编筐手艺的同志被分在编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七师一三一团畜牧连,有一位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党员,他孝敬老人,关心家人,帮助困难职工。为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美好的多民族连队,带领职工致富,辛勤努力地工作。他就是今年49岁的畜牧连哈萨克族连长阿满太·逊尔。阿满太的家是个大家庭,父亲逊尔,80多岁,是畜牧连的退休工人。兄弟姊妹6个,阿满太是长子。妻子巴哈提,畜牧连职工,儿子已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每天到父亲房里嘘寒问暖,已是阿满太多年的习惯。他深知老人最怕寂寞,他经常陪父亲打牌,陪父亲聊天,买父亲想要的,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