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保我省黄河安全度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国务院规定的黄河防洪任务,结合我省黄河防洪工程现状和河道排洪能力,制定黄河防洪预案。  相似文献   

2.
从黄河96·8水灾的特点入手,分析黄河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主要危险是黄河洪水漫滩后主流失控,容易造成河床摆动,破坏滩区生产,甚至顺堤行洪、大堤溃决的洪水灾害。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滩区生产活动与黄河治理矛盾;管理体制部门分割、上下失调,激化了黄河水少沙多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优化“三约束”,建造黄河洪水漫滩主流稳定的工程保障体系和自控防洪体系,形成洪水涨落有序、且不断改善滩区生产条件的良性循环,力求以相对少的投入收到大的治黄效果和综合改善自然环境的社会效益;机挖“三淤”,疏浚河道,人工塑造河槽;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和引黄工程作用,实现自流“三淤”(淤临、淤背、淤滩);制定政策,筹集治黄资金;理顺体制,强化黄河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南水北调,引江入黄, 把中国的地势和雨量分布特点转化成中国巨大的自然优势。在中国利用革命手段改造社会、并找到用市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之后,用科技工程手段,根治黄患,改造大自然、优化自然基础条件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就历史地提到社会日程了。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十五”期间,黄河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跨越,按照2000年的设防标准,黄河上中游及主要支流防洪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黄河洪水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来函照登     
《中国减灾》编辑部: 贵刊1992年第2期“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对策建议”,说明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形势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强调黄河下游河道的防洪治理,提出对策建议,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难度大,短期内进入下游的泥沙不会明显减少”;“上游水库修建和灌溉事业发展不断引起的水沙条件变化给下游防洪带来新问题。”这些论点用来说明必须加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是可以的,但必须作补充说明,以免误解。上中游水土保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黄河流域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跨越,但是,黄河洪水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仍然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黄河防洪减灾管理工作对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黄河防洪减灾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胡政  孙昭民 《中国减灾》1997,7(4):30-32
1黄河灾害的演变山东位于黄河的下游,解放前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黄河是“善淤、善决、善徙”,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口,频繁的洪水和风沙灾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成为闻名世界的害河。解放后大规模的治黄,使黄河有了固定的河道,尽管洪水威胁依然严峻,但在新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7.
现将《2 0 0 1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及《河南省黄河防洪预案》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情况 ,认真贯彻执行。黄河安危 ,事关大局。各地要强化各项防汛责任制 ,落实各项防汛措施 ,确保黄河度汛安澜。2 0 0 1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   2 0 0 1年是新世纪的开元之年 ,也是“十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的黄河防汛工作 ,确保防洪安全 ,对于保障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黄河防洪形势和存在问题黄河自陕西潼关进入我省 ,西起灵宝 ,东至台前 ,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  相似文献   

8.
“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黄河因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逐渐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黄河,曾针对洪水和悬河问题发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如今,通过广大治黄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个难  相似文献   

9.
从首次调水调沙看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年均淤积泥沙2.2亿吨,致使现状黄河下游河床普遍高出背河地面4~6米,黄河成了悬在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悬河”。由于黄河特殊的多泥沙、善淤积的河情、河性,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任重道远。为了科学调度水库,改变黄河小水多沙、高含沙水流淤积下游河道的不利局面,进一步探讨河道的冲淤规律,实现增大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和行洪能力,改善不利河势,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的目标,2002年7月4日—7月2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中暴露出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分析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精心准备下,在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04,(6):33-34
防洪措施是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损失的各种手段和对策。现代防洪措施包括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工程和水库等,通过这些工程手段扩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  相似文献   

11.
《江西政报》2006,(14):13-15
我国多暴雨洪水,洪涝灾害频繁。在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固江河堤防、利用河道排泄洪水的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蓄滞洪区,适时分蓄洪水、削减洪峰,对保障重点地区、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防洪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许多蓄滞洪区被不断开发利用,调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滞后,安全设施、进退洪设施严重不足,蓄滞洪区已成为防洪体系中极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今年是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确保黄河安全渡汛,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黄河的防洪形势和存在问题我省黄河防汛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军民长期的艰苦...  相似文献   

13.
豫政〔1999〕27号(一九九九年四月七日)今年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确保黄河安全度汛,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我省黄河防洪工程标准低,险点隐患多,抵御洪水能力差,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关于防洪工作的有关精神,落实...  相似文献   

14.
正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其中,流经河南的黄河正处于峡谷河段向平原河段过渡的"豆腐腰"段,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历史记载的决溢、改道灾害2/3发生在此河段。黄河河南段的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是典型的"地上悬河",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防汛任务历来十分艰巨。黄河安澜,事关大局,关乎  相似文献   

15.
张润霞 《中国减灾》1993,3(4):26-2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区域,长江、黄河横贯其境,历史上就是水旱等灾害频繁的地方。 1949年以来,我省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治水为主要内容的减灾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长江、淮河骨干防洪防涝工程体系,以及众多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并建成了暴雨洪水的监测、信息传输和预报网络。这些基础设施在历年的抗灾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概况江苏省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心腹地,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四县四区,国土面积10022km2,总人口502.5万人。淮安市位于淮、沂、沭、泗下游,承泄上、中游15.8万km2的来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别由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废黄河等高水位河道入江、入海、入沂,境内80%的国土面积处于设计洪水位线以下,其中洪泽湖以下7379km2土地地面高程均低于洪泽湖湖底平均高程10.5m,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防洪减灾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解放前,由于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尾闾…  相似文献   

17.
黄河花园口的洪水郑州花园口是黄河洪水进入下游的门户,由两条大堤和高出地面的河床组成的下游河道,象一座万里长城式的高架渡槽,滔滔洪水似腾空蚊龙,左突右冲,翻滚飞舞,奔向东海。花园口的洪水,是整个下游防汛的信号、标志和依据。天有不测风云,自大禹治水至今数...  相似文献   

18.
宋都黄河架彩虹记开封黄河公路大桥左慧元公元1194年,南宋光宗绍熙5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西)决口。洪水滔天,冲毁城镇,淹没农田。溃决的黄河洪水一泄东南,注入淮河,黄河河道南移,紧靠河南开封———宋都。从此浑浊的黄河象一道天堑,横卧在开封城北,南北...  相似文献   

19.
绕阳河防洪工程是我省中部地区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十五"期间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为加强对绕阳河防洪整治工程的领导,确保绕阳河防洪工程任务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省政府于2001年2月成立了辽宁省绕阳河整治工程指挥部。由于部分成员工作调动,现对指挥部组成人员做如下调整:  相似文献   

20.
“治淮”、“治黄”曾经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头等大事。多少年来,淮河波澜不惊,黄河安然无恙。然而今年刚入汛期,淮河流域突发洪水,险情压境。黄河也曾经气势非凡,所以我们还是会问:黄河今年会发大水吗? 洪水并没有走多远,黄河的大洪水早晚是要回来的,也许,它只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专家如是说。 一个关于黄河的新名词也开始频繁的被提起——“二级悬河”。 让我们聚焦黄河的“二级悬河”和生活在黄河大堤内的180万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