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利伟 《求索》2007,(8):208-211
本文以时代思潮与学术思潮的互动为视角,对东汉易学的发展作一前申后沿延的勾勒,并对东汉易学发展阶段进行评述。东汉易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谶纬思潮笼罩下的今古文易学;学术整合下的易学分途;经学与政治相互游离下的易学多维延展。只有对东汉易学“局部的放大”.从宏观角度切入,其在易学史、学术史上的特色才能更加凸显,因而对最终受时代与学术思潮的推动而发展、转型的东汉易学演进的认识亦会愈加深入。  相似文献   

2.
金末北方易学,一方面延续了北宋道学家的易学研究传统,在对“《易》以载道”的考察中,确立了以北宋易学为旨归的研究路径。这一时期易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受地缘影响,以河朔地区为传播重镇,极具学术价值的民间交流成为当时易学传播的最有效方式。另一方面,面对金元之际动荡的环境,易学家选择以《易》占作为理解天命的途径之一,对于《易》象数的运用,并未因宗于北宋义理派易学而偏废。伴随着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北方象数易学家政治与社会实践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汉人在元王朝的影响力,而且与元朝统治的“实用主义”紧密结合,促进了元代易学的繁荣。同时,一部分义理易学家,在与理学的互动中进行易学理学化研究,为南北思想统合及元代朱子易学官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洪霞 《前沿》2013,(14):45-48
从易学发展史方面来说,胡瑗不仅在象数易学的继承和发展上有所成就,在义理易学的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有志于恢复经学对国家政教的思想引领地位,看重经学的基本精神对国家政教的规范与引导。但他又清醒地意识到汉代经学的弊端,对汉代不断走向极端的象数易学也进行了扬弃,并试图恢复士阶层价值理性意识之自觉来代替宗教神学之精神,卦气说的重建就是一个重特征。胡瑗的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对包括程颐在内的后世易学家深有影响。从经学到理学的文化转型角度来说,胡瑗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吴兰璧 《今日广西》2010,(24):46-46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在这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有才能的人都能逞其所长,因此英才辈出,文的武的,都产生了出类拔萃的人物。这里面,诸葛亮是最出色的军师,说起历史故事,人们差不多都把他作为智慧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论三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教训张大可三国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经验教训,本文试作论述,以资借鉴。一、三国时期不同阶段的外交统一战线三国时期,从汉末军阀战乱到三国鼎立形成,大体经历了中原逐鹿大混战、孙刘结盟北拒曹操、吴蜀联盟唇齿相依三个历史阶...  相似文献   

6.
邓辉  左珂 《求索》2010,(7):121-122
对于王船山思想,学界一般将其定性为儒家,但就其思想具体归属而言,却仁者见仁。本文认为,船山思想之根本挺立于易学,其晚年自我定性以张载为"正学",认定"张子之学,无非易也",恰恰在于以易学思想为轴心而得出的,并将易学思想看作为周孔圣贤之正道、儒学思想之正源及其学术义理之圭臬所在。  相似文献   

7.
徐仪明 《湖湘论坛》2010,23(5):90-96
易学心理学属于心理史学的范畴,即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周易》以及易学发展史。对易学心理学的独特性质的把握和认识,是易学心理学研究的突破口与关键所在,也是心理史学研究中的新问题和新尝试。易学心理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质,即:哲理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开放性的一致;信仰性与科学性的交融;诠释性与创造性的抉择;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变奏。  相似文献   

8.
郑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注经派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易学研究多有建树,本文仅就“太极”和“九六之变”问题阐述其易学思想。  一、关于“太极”  我国古代先哲很早就致力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与研究,先民曾以五行或五行中的某一行(如水)作为世界的本原。但就生成宇宙化生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初本原而言,五行仍称不上最为原始的本原,而仅仅是具有抽象普遍意义及客观实在性的世界真正本原化生万物的某种基本物质而已。那么这种真正的本原是什么呢?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道”的本原说及其宇宙生成和万物演化的理…  相似文献   

9.
三国历史旅游线李霞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3个封建政权并立的局面,即魏、蜀、吴3个诸侯国并立的历史时期,它自公元220年曹丕(187—226年)代汉称帝起,至280年吴国灭亡止,共历61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时代。以曹操(155—220年...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评价《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至今仍没有定论。近几年来,学术界就此开展了一些讨论,这是必要的,有益的。趁此机会,我也想谈些粗浅的看法。我对《三国演义》总的看法是: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的阶级矛盾,特别是魏、蜀、吴三个军阀集团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人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今日上海》2013,(5):2-2
顾铭瑞教授是上海梧桐国学文化书院院长、易学专家。他研究易学四十余载颇有建树,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在老祖宗智慧的大海边拾了几个贝壳而已”。  相似文献   

12.
王棋 《理论月刊》2012,(10):63-66
阴阳概念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传统文化从形而下的现象直感上升到形而上的抽象运思离不开这对概念。先秦诸子当中,《周易》侧重于在阴阳观念系统中建构它的哲学思想。用这套话语系统阐释阴阳,探究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是易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对"易"之义理解的脉络下汉末著名象数易学家荀爽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阴阳观。其《易》注通卷阐述了阴阳交易、阴阳合居、阳升阴降、阳命阴成的阴阳之义。荀爽透过象数体例的发明挖掘了阴阳变化的深层哲学意涵,在象数易学语境中对传统阴阳观念作出了合乎时代需求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3.
贺阳 《求索》2010,(5):118-119,23
一种好的教导,其所引事例和其理论总是相融合的。儒家作为事例的《论语》篇,就可以充分反映其教育的理论特点。我们在本文中就讨论《论语》中体现出的儒门易学。  相似文献   

14.
《易》之为学,在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历代都有解易之人。先秦易学初创后,两汉易学中较有影响的有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官方易学、虞翻的象数易学等。魏晋隋唐易学中,王弼首开义理易学之先河,韩伯康则继承发展了义理易学的主要思想。唐人孔颖达结合象数说义理,对易的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思想史步入自己的成熟期,易学研究也相应地大放异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两宋的思想家,无不借《易》立言,几乎所有理学家都为《易》作过传注。张载,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从符号学…  相似文献   

15.
孙吴时期两大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吴时期两大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与平衡华东师大副教授庄辉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纵横捭阖、不断分化组合的时代。不仅在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个政权之间频繁地交替进行着或联合或抗衡的斗争,而且在各个政权内部,也存在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  相似文献   

16.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13(2):40-41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古许国都邑和曹魏发祥之地,享有"魏都"之称。该市拥有多处三国历史文化古迹,历代都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观赏。郭沫若曾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相似文献   

17.
谈新闻写作     
如何能在众多的新闻事件中,让你的新闻报道脱颖而出,本文首先以独特的视角和操作技巧论述了如何通过及时性、冲击性、显赫性、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当下性、必要性几个方面去判断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其次笔者以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通过理解事件,想说什么,着重展现等方面的论述,将新闻写作的可操作性变得简单易学。总之,敏锐的观察、不懈的笔耕,加上正确的方法一定能写出好的报道,对步入新闻行业的新人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雍是程颐再传弟子,南宋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易学及医学等著作传世。本文以其《郭氏传家易说》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郭雍的易道观;其二,《郭氏传家易说》的用《易》方法。在易道观上,郭雍继承了北宋义理易学的传统,主张《易》为明道之书,并通过对《易》文本形成过程的思考,一方面将《周易》理解为圣人阐释"太极之道"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区分了《易》文本形成的不同阶段之间易道主旨的变化,即"包羲画三画以象三才","文王著六爻以明人道"等,主张"《易》以人道为主"。在用《易》方法上,郭雍强调"《易》者,用也,用之之书也"的观念,将易学诠释的重点从理解文本提升到运用文本的层面,认为学《易》的终极目的在于"返诸其身",而用《易》的途径则在于"拟议爻象"。  相似文献   

19.
李忠义 《人大建设》2012,(11):13-13
魏都区为许昌市老城区。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完成了统一北方的霸业。三国魏文帝曹丕在此建立魏国,"魏都"由此得名。三国文化也由此产生、繁荣、沉淀,发展至今。适逢中原经济区建设黄金机遇,中共魏都区委、区政府致力打造具有"汉魏文化、古街古巷、水系环绕、古城新韵"特色的魏都风情区。目标提出后,魏都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打造什么、如何打造"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清初统一台湾,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事件过程中,施琅与姚启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论述。而李光地作为当时康熙皇帝身旁的谋臣,也曾积极参与此事。李光地与施琅、姚启圣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对他们二人的作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拟简要论述他们三人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