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电子证据证明力认证主要负责判定电子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以及其证明力的大小,即电子证据可靠性程度的认定。据案件事实的构成要素,可从时间、场所、人员、技术、过程五个要素来衡量电子证据的准确性;而从内容和结果角度审查电子证据的完整性,需要对电子证据本身记载内容、负载电子证据的信息内容以及电子证据所依附系统进行完整性审查。此外,电子证据的原件和复制件的证明力大小、不同情况下电子证据证明力的比较也是电子证据证明力认证需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辨析——兼与李莉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证据能力与证据的合法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它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成为诉讼证据的条件 ,是一个从质上反映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的范畴。因此 ,只有同时具备了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事实材料 ,才具有证据资格。证明力是指证据事实对案件事实的作用及作用程度 ,它的涵义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 ,它反映某项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关系 ;第二 ,它反映了某项证据对待证事实产生证明作用的效果。证明力是从量上反映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的。证据资格与证明力共同作用 ,才能完整地反映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辨认结论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应具有证据资格;辨认结论的证明力应通过辨认结论的可靠性、关联程度等方面进行考量.根据辨识主体的不同,辨认结论应归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单一的辨认结论不能作为定案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犯罪证据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犯罪证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侦办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关键和难点。计算机犯罪证据与传统证据形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特点,但具体分析,我们仍可将其归入书证和物证的范畴,因此计算机犯罪证据具有证据能力。计算机犯罪证据的证明力并不强,必须与其他证据相配合才能定案。计算机犯罪证据的收集和处理与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5.
"一对一"证据,指的是在腐败犯罪的侦查过程中出现的互相对立的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证明力相矛盾的证据现象,具有证明力不稳定、"延伸"或"再生"证据明显等特点,带来了一些证明困境,可通过建立补强证据规则、自白任意规则、强化间接证据、构建讯问时同步录音、录像、律师在场制度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论入室盗窃案件的证据收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室盗窃案件的证据具有甄别难度大、高隐蔽性、种类多样性的特点。对于该类案件证据,存在证据收集未按照法律规定程序操作、取证不及时、对证据的证明力认识不足和证据链不完整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提高现场勘查质量,采取不同侦查行为收集多种形式证据,审查判断是否形成证据链,侦查人员要有长期经营的意识,既要收集定罪证据也要收集量刑证据等。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犯罪证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侦办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关键和难点。计算机犯罪证据与传统证据在形式上有许多不同特点,但如果具体分析,我们仍可将其归入书证和物证的范畴。因此,计算机犯罪证据具有证据能力。计算机犯罪证据的证明力并不强,它必须与其它证据相配合才能定案。计算机犯罪证据的收集和处理与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8.
秘密监听作为应对有组织犯罪、黑社会犯罪、恐怖犯罪和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刑事犯罪的有效侦查行为,如何对其所获得的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加以确定,如何在运用秘密监听所获得的证据惩罚犯罪的过程中保障被监听人的人权,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从表面上看是强化法官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实质上是强化证据的审查和判断,严格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和直接审判原则是其题中之义。侦查机关承担着收集证据的重要职责,其证据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刑事诉讼的运行状况。从证据审查实践来看,侦查机关取证问题主要集中在取证不全面、取证不规范和取证不严谨三个方面。侦查机关证据供给乏力存在多种证据表现,包括笔录类证据制作、书证提取、讯问、鉴定检材的提取和邀请见证人制度等方面。为了强化侦查机关的证据供给,需要围绕证据审查制定举措。除提升侦查机关全面取证、规范取证和严谨取证的自觉性外,还应当加强侦查人员以外的外部审查,通过创新证据审查机制来保证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10.
侦查实验笔录具有证据的能力,既可以为刑事案件是否应当立案提供理由,也可以为法庭审查提供证据,或为核实其他证据提供支持。在证据分类上,应当根据侦查实验笔录所记载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其究竟是归属于言词证据还是实物证据,并应在法律上将其列为单独的一类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测谎仪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的确定成为证据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当出现新的表现形态的证据材料时,不能因为与法律罗列的证据种类在概念上难以契合就剥夺其证据能力。测谎结论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测谎结论可以作为间接证据使用,用以加强法官内心确信和帮助法官审查、判断其他证据。  相似文献   

12.
侦查与侦查学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安机关(横向)侦查机构的设置和案件管辖分工应遵循积极整合、抑制分化的原则,(纵向)侦查体制的确立和职能定位则应遵循明晰事权性质、分级负责的原则;刑事侦查的方针应修订为:依靠群众,依托基础,注重协作,依法办案;刑事司法改革的推进和证据立法的完善必将给侦查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应积极应对挑战,确立与现代法制相适应的新的侦查观念;物证鉴定体制应实行相对意义上的侦鉴分离,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侦鉴分离;侦查学以观念层面的本体基础理论、原理层面的本体基础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科学基础,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性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3.
鉴定结论是法定的诉讼证据种类之一,在司法实践中,鉴定结论往往发挥着关键性的证明作用。然而,鉴定结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并影响了该类证据的可靠性。因此,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对证据的认证上,证据资格问题应制定详细证据规则;对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实行法定主义;证明效力问题应给予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因鉴定结论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在认证规则上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侦查实践中 ,言词证据因具有生动形象、具体、获取效率高、办案成本低等优点 ,深受侦查人员重视。然而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言词证据也存在虚假或失真等不足。因此 ,在侦查过程中 ,需要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刑事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言词证据依据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标准进行审查判断 ,确定其真伪 ,以保证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5.
"幽灵抗辩"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为减轻或者免除其刑事责任而提出的无罪或罪轻的辩解,在司法实践中,如何从证据上对其抗辩进行排除是一大难题。在大陆法系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被告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侦查机关要搜集证明被告人主客观方面的相关证据,难度很大。我国应借鉴英美法中的"积极抗辩"制度,思考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如何履行好举证责任,从而通过举证来排除被告人的辩解。  相似文献   

16.
对诱惑侦查所得证据材料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侦查手段,在侦破一些具有隐蔽性和组织性的重大刑事案件时具有特殊效果。但在我国,不论是从刑事实体法,还是从刑事程序法的角度来看,诱惑侦查都存在与现行法律的严重冲突。那么对诱惑侦查所得证据材料又当如何采信,通过对诱惑侦查所得证据材料进行法理分析,可以认为从我国司法实际出发,在采证诱惑侦查所取的证据材料时,应明确对非法言词证据予以排除,对非法实物证据予以限制性肯定;同时尽快将诱惑侦查纳入法治化轨道,对诱惑侦查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7.
论催眠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现代社会结构复杂化的需要 ,提高侦查手段的科技含量 ,可以考虑将催眠技术引入刑事程序。然而 ,由于催眠技术本身充满了争议 ,它在刑事程序中的运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催眠证据之证据能力及证明力决定了其能否作为适格的证据而具有法律上的可采性。关于刑事程序中实施催眠之可行性 ,应当在考虑催眠技术可靠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法制现状和理念基础进行宏观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走出DNA证据的误区——对DNA证据“不可质疑性”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多年来 ,基因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被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DNA证据被引入法庭就是其中一种。由于DNA证据与证人陈述指认证据具有的主观性不同 ,它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可撼动的铁证。然而 ,DNA证据的获得是一个由人操作、完成的过程 ,我们不能排除其中可能出现的故意或非故意的错误。因此 ,法庭在评价DNA证据的证据价值时不应陷入“DNA证据 ,铁证如山”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论鉴定结论的运用与鉴定制度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结论在我国司法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对鉴定结论进行规范与完善 ,首先应设立科学的鉴定制度 ,包括确立鉴定的等级制度、鉴定的终局制度和鉴定的程序规范 ;其次应规范鉴定结论证据效力运作的诉讼制度 ,包括要明确鉴定结论属当事人举证责任 ,规范鉴定结论审查的庭审程序 ,明确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的实体内容和建立鉴定证据制度有效运作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一次将辨认笔录纳入了证据的行列,表明辨认在侦查破案和确定犯罪嫌疑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辨认操作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难点与问题,造成侦查辨认错误或瑕疵。从侦查辨认在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侦查辨认在实施中应遵守的规则与要求、侦查辨认程序的启动与实施、对侦查辨认结论的审查等方面进行阐述,力争使侦查辨认科学、统一和规范,防止出现错案或瑕疵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