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房身村是一个只有千余口人的小村子,位于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部。你*别看这村子小,却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光是省、市级荣誉称号就有十多个。!这个村是公主岭市有名的瓜菜和苹果梨专业村,*年四季,这里都车来人往。去!年!这个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三千四百元。而在十年前,它还是*个默默无闻的贫一困村,人均收入只有七百八十元。那么,大房导村是如何由穷变富的呢?!要想富变思路l和许多村子1样,过去大房导村的村民主要靠种玉米为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单靠种玉米维持温饱尚可,而要致富奔小康却很!难…  相似文献   

2.
新乡村的致富女能手们□睢雪在蛟河市有个拉法山,拉法山下有个村子名叫新乡村。过去这个村子穷得出了名,后来有一个名叫白艳霞的女人,带领全村80多名农村妇女种了两年烤烟,硬是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1995年春天,一个好消息传到了这个...  相似文献   

3.
晓佳 《新长征》2012,(3):54-55
吉林市丰满区建华村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吉林市的样板村。当人们走进这个村子的时候,看到的是党的惠民政策在这里得到了落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4.
老槐树下     
村子最西头有棵老槐树,听爷爷说,这棵树的年纪比他还大,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团绿云镶嵌在湛蓝的天边。来到树下,如同走进了一片小树林,吸一口气,一股绿色的味道沁人心脾。那时候,老槐树下就是我们村最热闹的地方。在我们皖北的这个村子里,人多地少,庄稼活儿三两下就干完了,闲下来的人便转悠到老槐树下拉家常,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坐在蛇皮口袋上,有的坐在粗布鞋上,还有的索性就站着。  相似文献   

5.
我叫张宝权,今年34岁,1995年末我当上了“村官”──前郭县深井子镇十家户村党支部书记。听着这村名就能知道这个村子大不了。十家户村2个屯,200来户人家,700多口人,400多公顷地,是个小而穷的村子。我上任后,带领村支部一班人摸爬滚打,总算熬过来了。去年,十家户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一举甩掉了压在头上十多年的穷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许多人问我:“宝权,十家户村那地方还能整好,你是咋干的?”我一时还真答不上来,过后想想,确有许多感慨和体会,我这就给大伙儿唠扯唠扯。整好“人马”再做事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  相似文献   

6.
脱土山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河畔的下柴源村。夏日总是掩映在绿树和麦浪之中,显得宁静而祥和。村子里有汉、回、土、藏4个民族,140户人家,680口人,20名党员,2227亩耕地。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子,这几年作出了一篇大文章。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海西州标准化示范村,村党支部连续8年被香日德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2006年被列为香日德镇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相似文献   

7.
杨欣  李田  李晓东 《奋斗》2006,(7):26-29
不久前去肇东采访时,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向我们介绍:“我们这里有个村子,不是靠国家拨款扶植起来的,是土生土长起来的,这个村虽然没有洋房别墅,但是富裕程度和城里不相上下,居住环境比城里还要好……”一番描述,让我们对这个村有了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8.
走进丽江市古城区西安街道办事处寨后上村,只觉得浓浓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这个只有109户人家、483人的小村子,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党建强村、产业富村、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文化活村、环境美村的路子,曾受到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和民政部的表彰,两次被省委命名为“文明村”,被省综治委评为“全省安全文明小区”,还被市、区授予“老年工作先进村”、“十大富裕文明村”、“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村”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正"老百姓家的炕头最热,老百姓家的水最甜。工作队来到贫困户家中,听的是民情,连的是民心。也只有身在群众之中,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民意……"这是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段留言,也算是自己的生活日记。两年多来,我已把自己深深植入这片沙土地,深深爱着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这个大漠边缘的小村落。把老百姓的炕头坐热,才能知民意2014年8月,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北甸子村。我既是驻村工作队队长,又担任村"第一书记"。刚来时,看到老百姓房前屋后都有细沙,田  相似文献   

10.
让生命无悔     
让生命无悔□睢雪在一望无际的荒草甸子上,有一个砖厂。远远望去,它显得格外醒目而神秘。而当听完这个砖厂的主人的故事后,您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感慨和赞叹!这个砖厂的主人名字叫李桂云,家住通榆县兴隆山镇莲花泡村六合屯。李桂云永远不会忘记12年前那一场大雨...  相似文献   

11.
长岭县太平山镇有个名叫任小铺屯的村子,你别看它村子小,名声可不小。十几年前,任小铺屯因为穷而出了名,现在却是因为富而远近闻名。 任小铺屯共有87户人家、540口人,全村有120垧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劳动力一天的工分钱只能买一盒火柴。小屯穷得是“户户缺口粮,家家有饥荒”,群众叫它“穷小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屯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在党员的带动下,全屯群众在抓农业生产的同时,搞起了淀粉和废钢材买卖,很快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从“乱村”“上访村”到“富裕村”“和谐村”,门头沟区滑石道村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说起村子发生的巨变,村民都一致夸奖一个人——他们的带头人村支书崔国红。十年前的滑石道村是个区里挂号的不稳定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干群矛盾突出,村支书这个位置,是个准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2004年9月,作为村里老党员举荐的人选,崔国红被推上前台。  相似文献   

13.
我叫陈忠河,今年29岁,是白山市八道江区太安乡新立村人。初中毕业后在家里闲呆,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潮、丑恶现象及不健康文艺作品的影响,沉湎于“江湖义气”之中,做梦都想成为一名社会“老大”.好奇心驱使我和“小哥们”混在了一起,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对劲就“行侠仗义”。一次,因一点小事就和两个“哥们”到黑沟村把两个人打伤了。一时间,我成了百姓眼里“横行全乡的瘟神”。我的恶行引起了乡党委的高度重视,责成乡关工委、团委、派出所、司法所等几个部门组织了帮教小组,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  相似文献   

14.
在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有个勤业村,村子不大,耕地面积只有8603亩,农业人口4117人,可就是这个村,一年的社会总产值就达到了568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勤业村富了,村民都说:这多亏有个好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黄伟。  相似文献   

15.
6年前,长春市双阳区齐家乡李家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债村”,几乎各项工作都在全乡最后面。不到2000人的村子竟欠下31.6万元的外债。每年全村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要靠贷款种地,村里干群关系紧张,打架斗殴成风。小小李家村还盛行吃喝风,全村9个组却设了12个...  相似文献   

16.
静静的桤木河水穿越青桥,缓缓淌过川西平原上这个普通的村子,默默记载着她的发展和变化…… 2005年,青桥村与明水村合并,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村干部人数多、年龄大、素质参差不齐,多数都想着自己的“小九九”,工作很难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基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2006年4月23日,本社社长、总编辑边新文等一行来到位于晋冀交界处的黎城县黄崖洞镇佛崖底村采风。在党支部书记贾保庆同志的带领下,一个穷困落后、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偏僻小山村,经过几年的奋斗一跃而变成如诗如画、经济渐趋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佛崖底村的飞速发展和支部书记贾保庆同志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民的故事,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本文所记叙的,就是这个基层带头人和这个小村子的发展变化梗概。我们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事业中发挥先锋作用有所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民村不大,可在榆树市却很出名。1997年以前出名是因为乱和穷,村里5年时间换了五任村书记,长的干了一年多,短的只干了一个月。村里有“三多”:地痞多、解除劳教的人多、刑满释放的人多。村里歪风邪气盛行,群众多年不交粮款,村里外债高达180万元,人均负债500元,最后竟把村办公室卖掉顶债。1997年后出名是因为稳和富,村子一跃而跨入了市“五好”先进村行列,人心顺了,治安好了,群众富了。使这个村发生变化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村支书,她的名字韩树栗。 1997年6月,32岁的韩树栗任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生在新民…  相似文献   

19.
双江市江西街吉兴村是一个仅有403户、1400口人的市郊村。十年前,这个村是个集体空、农户穷的乱摊子。而现在这个村子成为双辽市有名的小康村。那么,吉兴村由穷变富的秘诀在那里?通过采访,我们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村党支部书记赵品清带头养黄牛致富,从而带动全村养牛业的大发展,使吉兴村成为双辽市黄牛第一村。赵品清是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大能人”。除了种田外,他还养过牛、猪、鸭、鸡,他还搞过运输,贩过牛。最后,他认准一条:最适合吉兴村特点、最有发展潜力、最便于就地取材的发家致富项目就是育肥牛。因为吉兴村有近500公…  相似文献   

20.
镇赉县黑鱼泡镇大围子村原来是一个贫困村,95%以上的村民住的还是泥草房,坑坑洼洼的村屯路,各种机动车过后总会腾起一条尘土化作的“长龙”,遇到阴天下雨,村民只能闷在家里,出门办事想打出租车回村,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来。这个距县城不到10公里的小村子,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全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