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这面旗帜”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孙中山这面旗帜”下进行合作,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中华民族更需要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他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改革思想对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影响巨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和革命旗帜,体现在今天中国改革和发展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实现国家民主法治文明和谐、实现人民富裕自由和享有幸福生活。因此认真挖掘孙中山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必武以历史唯物主义对待中国历史,正确全面评价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在上世纪30年代“抗战救国”与“抗战建国”的论争中,对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积极参与了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论证了国共合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新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深刻阐明了“一部民国史,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不断破产的历史”的观点并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这为我们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界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4.
<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挽救危难的中国,奔走中外,不断革命,奋斗一生,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从孙中山先生的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来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的征途上,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每次都能总结经验,继续前进,这种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断革命的思想,正是先生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先生的这种精神,掀起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又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的集大成者.孙中山从创立旧三民主义到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为"以俄为师",无疑是把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他既努力学习西方,又不照抄照搬;既反对中国封建旧制度旧文化,又结合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继承和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不愧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而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恽代英研究中,关于他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论述,迄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正是他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恽代英之论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历经三个阶段。他论述了孙中山的毕生贡献和革命功绩,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理论创造,孙中山思想理论的历史背景,三民主义对国民革命的指导作用。其论述具有针对性、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为促进国民革命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同时期中共思想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迫切需要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重新评价和重新认识。毛泽东在重新评价和重新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形成完整的三民主义观;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完整的三民主义观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的三民主义观对于新时期辩证地扬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至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创立的革命理论和政纲,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中国革命的政治符号,成为中国革命的表征性话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汪、蒋集团为争夺国民党正统地位,对三民主义进行了不同诠释,但都力图将共产党、共产主义消弭于三民主义之中,由此引发了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的激烈论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区分真假、新旧三民主义,完成了对三民主义的解构与重构,同时又以"新民主主义"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步骤等重大问题作了科学阐述,初步建构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语体系,实现了对三民主义话语的超越,逐步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美国费正清教授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指出:"孙中山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能够把言和行,号召和组织结合在一起,这使得他成了中国民国的国父"。[1]除了伟大的革命实践之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民生主义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新三民主义理论是孙中山晚年根据他几十年革命经验所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背景与三民主义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新三民主义理论的革命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在继承新三民主义理论革命思想的同时完成了对它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也是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文化观之一,从文化角度对三民主义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中国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民本思想向近代民生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伴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应运而生,它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孙中山不仅坚持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还对社会主义进行现代性的反思,其民生思想的发展深刻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追求。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两次重大发展阶段,孙中山在评价三民主义中国化时着重从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性、三民主义信仰、三民主义与实践结合、三民主义逻辑的紧密性四个方面论述三民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在新时期的启示就是把理论的先进性体现在思想的深刻性和科学性、事业的成败体现在信仰的坚定性和实践性、割裂理论和实际的内在联系导致事业失败三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14.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民族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并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共产国际以国民党改组为契机,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试图修改国民党党纲,造就一个“革命的雅各宾”国民党来实行土地革命,同时要求中共和苏俄的驻华代表推动孙中山和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战略。对此,孙中山国民党不赞成激进的“分配农民土地”的办法;中共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准备不足;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设想也不尽符合中国实际。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5.
由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以及第三党的自身不足,第三党在创建初期遭受挫折。在创建前后第三党对当时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方向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及思想,其中有偏激性和阶级局限性的一面,同时也有正确的、革命性的一面,为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为三民主义学说中的“民权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设计出了最后的实施方案。这个方案中的独立弹劾权是他结合中国国情 ,学习研究西方先进经验之独创。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之际 ,学习研究孙中山先生关于弹劾的思想和主张 ,对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而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中最能显示其所处时代特征部分。它作为孙中山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对我们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迪:在农地增值收益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切实改善民生,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两次重大发展阶段,孙中山在评价三民主义中国化时着重从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性、三民主义信仰、三民主义与实践结合、三民主义逻辑的紧密性四个方面论述三民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在新时期的启示就是要把理论的先进性体现在思想的深刻性和科学性、事业的成败体现在信仰的坚定性和实践性、割裂理论和实际的内在联系导致事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上。  相似文献   

19.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纲领。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思想,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特征,兴办实业、发展教育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创立了民生主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以实现男女平等,争取妇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这是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孙中山则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实践,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但是,却促进了中国妇女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历史性变革打下了基础.今天,回忆孙中山的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