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林漫步     
《苗族史诗通解》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元典”,有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苗族史诗通解》是苗族史诗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今旦、吴一文父子共同完成,系吴一文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的最终成果,全书共70万字。该书被学术界称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特点和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元典",有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苗族史诗通解》是苗族史诗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今旦、吴一文父子共同完成,系吴一文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的最终成果,全书共70万字。该书被学术界称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特点和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屯上村"刻道"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般以圆型和方型为主,三面刻有符号,每面均为九格,共计二十七格,每格以横、竖、叉等简略符号,组成苗族《刻道大歌》各段的主要内容。"刻道",是苗族古老的刻木记事的文字符号,它忠实地记录了古代苗族"姑亲舅霸"的历史轨迹,是一部记载苗族古代社会的婚姻史诗。坐落于大山深处的施秉县屯上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刻道》的申报地。近年来,屯上村重视培养"刻道"传承人,建设"刻道"文化项  相似文献   

4.
<正>"六五"普法以来,台江县根据自身县域的苗族文化特点,创新普法方式,将苗歌普法教育纳入普法规划,编演苗歌苗舞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制宣传教育,用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普法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三个苗村"先试点台江县老屯乡榕山村的张洪珍老人作为省级"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被县里邀请创作了一首《法律教育如春风》的苗歌,歌中描绘了近年来家乡的喜人变化,还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新政策巧妙地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曾经说过:"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曾经说过:"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  相似文献   

7.
中国闽粤沿海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最早发现了东沙群岛,并给予命名。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清代,诸多的历史图籍较为详细地描绘和记述了东沙群岛的构成、地理方位和特征。考释东沙群岛之命名,在地名学和维护领土主权等方面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境内的众多民族中,苗族以漫长迁徙著称。迁徙的原因,有灾荒、战争、以及人口压力导致的开疆拓土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根据古往今来的口传和文字记载,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不清的山山水水,更换过从东到西的故土家园。就像古歌唱诵的那样:"爹娘原来住哪里,爹妈原来住东方";后来人口增长,环境变化,"雀多窝窝住不下,人多寨子容不了",于是开始迁徙,踏上了长途爬涉的历程:"波光澈艳接蓝天,大地连水两茫茫"……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今年底丹寨将举办2012中国贵州丹寨祭尤文化节,文化节包括大型公祭蚩尤、万人铜鼓芒筒芦笙舞等活动。丹寨县政协主席、县苗学会会长李永胜介绍,丹寨县是苗族多个支系迁徙线路中重要的途经地和居留地,在古代被称为"方尤",即"尤人居住的地方",全县有许多以"尤"命名的地方,并且是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丹寨县申报的"苗族祭尤节"2005年被贵州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说起中国古代的女状元,现在无人不知的是太平天国的才女傅善祥。不少史料记载,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南京后,令女官举女子应试,傅善祥考中鼎甲第一名,名列榜首。旋即,  相似文献   

11.
郑佳  柳娟 《湘潮》2007,(10)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古代文化和古代医学,二者关系非常紧密。古代文化对古代医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儒家的思想和医学联系较多。它所推崇的"仁"、"孝"观在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化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来影响其健康状态的,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观点和方法,不仅影响着医学所研究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医学本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苗族古歌(台江县、黄平县)、刻道(施秉县)。民间音乐侗族大歌(黎平县)、侗族琵琶歌(榕江县、黎平县)、铜鼓十二调(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民间舞蹈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台江县)传统戏剧花灯县【思南花灯戏(】思南县)、侗戏(黎平县)、布依戏(册亨县)、彝族撮泰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傩戏【德江傩堂戏】(德江县)、安顺地戏(安顺市)、木偶戏【石阡木偶戏】(石阡县)曲艺布依族八音坐唱(兴义市)民间美术苗绣【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相似文献   

13.
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歌声,都能成为一种人类的文化: 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史诗; 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包容万象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这里有体现了“和”的哲学的侗族大歌,这里有用美丽回答苦难的坚强的苗族,这里有诗意地栖居的历史风景,这里有古代中国的精神缩影。这里的30多个民族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金中 《新湘评论》2009,(2):63-63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名篇之一,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盛传不衰,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学风是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书院学风和古代自学风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讲德行重教化,讲究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和态度。它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学风推崇自由讲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善于总结,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学风。  相似文献   

16.
罗连祥 《世纪桥》2014,(10):46-47
台江苗族节日文化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台江苗族人民生活样态的表达方式。台江苗族节日文化作为当地苗族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它必将随着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进步,台江苗族节日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迁既彰显了苗族节日文化特有的经济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苗族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因此,考察台江苗族节日文化的变迁,对我们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中 《学习导报》2009,(2):63-63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名篇之一,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盛传不衰,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学风是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书院学风和古代自学风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讲德行重教化,讲究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和态度。它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学风推崇自由讲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善于总结,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学风。  相似文献   

19.
趋利避害是中国古代赏罚思想的哲学基础。赏罚是治国安民的主要政治措施。中国古代赏罚原则主要包括赏罚公平、赏罚得当、教刑相符、赏罚适时、随时因俗等。  相似文献   

20.
李绍斌 《唯实》2014,(2):82-83
<正>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制陶是最早的手工业和最早的科技发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陶器以独特的形式,得以保存千万年,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状况、生活方式、艺术创造、文明程度和科技成果等诸多信息。其中,位居黄河上游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可以说是彩陶文化集大成的杰出代表,也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