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震不断,山在摇、地在动、石头在滚……每一个震后到灾区的人,都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灾区4天,无论是自救互救的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还是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原本陌生却又无比亲切的面孔,历历在目、入脑入心,让人感动、让人钦佩。越是大灾面前,越能体现各民族不分你我、共同面对、共同承担。8月中旬,根据省民委副主任张卫东的安排,《今日民族》杂志采访组一行深入鲁甸县、会泽县、东川区进行采访报道,记录了各民族抗震救灾的一曲曲民族团结颂歌。  相似文献   

2.
<正>灾区的味道你知道吗?七月的烈日,七月的鲁甸,七月的龙头山镇,这个曾让亿万人感怀的地方,我们带着探寻的心走近了它。昨日的伤痛是否抚平,今天你还好吗?一曲悠扬的闻香识女人,令人在幻想中陶醉,我似乎真的闻到那淡淡的幽香,伴随着优雅和浪漫一起翩翩起舞。生活中有千万种味道,舌尖的味道,身体的味道,情感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我们每个人每分每秒都在尝试着不同的味道,  相似文献   

3.
<正>8月17日,在鲁甸县城吃完午饭,县民宗局张兴轩、戚灿和我们杂志社的一行六人,往鲁甸6.5级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方向行进。汽车在山区道路上走着,不觉间,渐生困意,迷迷糊糊,突然一阵颠簸,睁眼一看,汽车正在经过坍驰区域。之前从山上滚落的块石,大的竖立公路两侧,青色、锋利。小的直接粗糙躺在路中间,任由无数次的踩踏、碾压。这个坍驰区告知我们,正式进入灾区了。在龙泉村和光明村的岔路口,我们沿光明村的方向往上走,公路变成了一条小弹石路,弯弯扭  相似文献   

4.
祝福鲁甸     
<正>时光荏苒,距离"8·03"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已近一年。时间流逝,却没有改变全国人民对灾区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关注。时值鲁甸地震发生一周年,本刊特选登网友们为鲁甸灾区送上的几则真挚祝福,希望这些点滴的爱与鼓励可以传递给灾区的群众,祝福他们,坚强前行!鲁甸地震,定格在我脑海中的,是在某个安置点上,一群受灾的老百姓正练习舞龙,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身姿矫健,身影不屈。那一刻,如同海日喷薄欲出,久久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在此之前,我时常为  相似文献   

5.
正延绵的大石山,见证着河池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汩汩的红水河,诉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牢记嘱托,不负厚望。河池市各级党委、政府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走好走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三条路子,以团结推动进步,以进步做好示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绘就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幸福之歌。  相似文献   

6.
曲硐镇是永平县回族人口最多的乡镇,多年来,在银江河畔,回汉群众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共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其中的一曲来自曲硐完小。这所学校根据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比例大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取得了好的效果,2002年9月,被县民宗局、县教育局授予“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曲硐完小首先在四年级的三个班中利用每周的思想品德课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结合《中华大家庭》、《民族政策》、《民族常识》等教材穿插讲授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让学生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8月3日,这里天崩地裂、日月无光,生命的逝去与创伤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近一年以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深深地牵挂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015年7月,本刊采访组赶赴千里之外的云南鲁甸,走进灾区重建的第一现场,走近正在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守望幸福的灾区百姓,记录他们灾后重生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坚强不屈、乐观坚韧的伟大品格,并去见证与铭刻时间和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2014年夏天,笛声呜咽,警报再一次为受灾黎民哀鸣。汶川的创伤尚未抚平,芦山的灾情犹在耳旁,又一个时间让我们铭记:8月3日16时30分;又一个地名让世界熟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又一次地震让社会关注:震级6.5,震源深度12千米。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大地震颤,山石崩溅,一栋栋房屋骤然倒下,一座座桥梁顷刻坍塌,一个个生命瞬间消失。处处断壁残垣,瓦砾遍地。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字:截至8月8日,地震已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数万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画面:父亲一双伤痕累累的手,抱着刚从砖石掩埋中搜救出来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国  相似文献   

9.
重返鲁甸     
本刊采访组在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来到鲁甸,见证了鲁甸方方面面的新变化。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追逐打闹,老人们在树阴下谈论着家常,年轻人在工地上不停地忙碌,一台台起重机、塔吊发出阵阵轰鸣,灾区建设如火如荼……龙泉中学、龙头山镇卫生院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已初步建成,超过99%的民房修复和重建已开工,新鲁甸的雏形已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0.
徐开平 《中国妇运》2002,(3):38-39,43
当新世纪的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lt;世纪的榜样》电视晚会上,以第二届全国师德标兵、云南省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改编的情景剧《咏梅》使全场观众深为震撼,大家被女教师的无私奉献感动着。台上台下,很多入热泪盈眶,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更多的入则心潮澎湃。在中国教育工会每5年一届的全国十大师德标兵评选中,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以历届最高票数全票当选。一个普通的山区女教师,何以能打动干百万人的心?让我们走近张桂梅,去追寻她那超越生命的人生轨迹和撼人魂魄的心路历程吧!  相似文献   

11.
<正>时至鲁甸6.5级地震发生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中对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的叮嘱不断回响在耳边。重建后的新鲁甸不仅仅是恢复震前模样,俨然已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块厚重砖石。兼顾当前和长远,达成"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的重建目标,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凝神聚力、统筹协调、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12.
颜桂海 《当代广西》2008,(12):57-57
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采访归来,有一件事让我永世难忘,生与死的概念就是一张纸的距离,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重于泰山……  相似文献   

13.
正震情灾情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一些特别原因使本次地震出现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灾区山高谷深、地形陡峭,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恶劣;人口密集、集中连片贫困,土地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大量村落分散在陡坡和峡谷地带,灾区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暴露度高、易损性大、恢复力低;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霎时间,天摇地动,墙倒屋塌,满目疮痍。时隔4个月,笔者再次走进地震重灾区,感受到了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创造新生活的努力和信心。帐篷区里有温暖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一直是鲁甸地震灾区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在这里的帐篷区,每个帐篷上都贴着"包保"  相似文献   

15.
行走在鲁甸     
<正>未曾到过那里,你也许永远也不会有真正触动心底的情绪。就如我一样。鲁甸地震时漫天的报道,也曾让我心绪难平,悲伤不禁。但绝不会像现在这般撼动心灵。时隔一年,我来到了鲁甸——那个充满悲情色彩、让很多人牵肠挂肚的地方。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心里颇为忐忑,不知自己要用怎样的悲伤去面对这个曾经浇洒了无边泪水,回响过撕心裂肺的哭喊,充斥过悲伤绝望的情绪,处处是断壁残垣、漫天尘埃的地方。然而,真正踏上了这片土地的时候,收获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红土高原,古朴而富饶,梦幻般神奇。26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悠悠岁月,刻写了各民族历代先辈们的拓荒与创造、辛酸和甘甜;26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浑厚红土,演绎出无数璀璨夺目而又朴实无华的文明奇葩。与云南各少数民族人民朝夕相伴的传统体育生于斯、长于斯,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令人惊心动魄,或让人赏心悦目。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资源最为富集的瑰宝之一,更是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离的重要元素;它伴着各族人民从远古走来,新的世纪里,还将与这片炽热如火的土地共同升腾、跃动。在云南山脉纵横、…  相似文献   

17.
临河区居住着蒙、回、满、达斡尔、朝鲜等15个少数民族28168人,其中蒙古族18409人,回族7312人,是巴彦淖尔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近年来,我区民族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线,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使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互助,文化上尊重,心灵上融合,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良好局面,较好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鲁甸震殇     
张彤  杨峥  雷桐苏  顾彬  黄喆春  CFP 《创造》2014,(8):20-35
正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14年来最大的地震骤然袭来。痉挛15秒钟,大地像被巨大的机器碾过,228平方公里的龙头山镇黄烟腾起。尘埃落定,是大片崩塌的土房、废墟中兀立的砖墙和掩埋在土石下的罹难者……地震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截至8月8日l 5时,地震已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另有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  相似文献   

19.
<正>"8·03"鲁甸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危急关头,各民族并肩战斗的故事至今仍值得回忆。民族之义:生死救援谱壮歌鲁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其中回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就有9万多人。灾难突然降临,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显示出了空前的凝聚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  相似文献   

2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突发6.5级地震,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鲁甸县重灾,巧家县、昭阳区和曲靖市会泽县也受灾.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108.84万人受灾.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对抗震救灾作出“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等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在8月4日一早即赶赴灾区,徒步进入震中龙头山镇,现场指挥抗震救灾。云南省委省政府也以最快速度、最有力的措施开展救灾。统一战线迅速响应,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在地震发生后连夜部署全省统一战线参与抗震救灾,他两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指导灾区统战部门和各界人士开展自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