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3.
郝栋 《党课参考》2023,(Z1):200-208
<正>学原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真正的生态文明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继承是造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理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新成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我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敢于负责任、建设全新文明社会所做出的庄严承诺和决心,彰显了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谷红  胡遥虹 《求实》2008,(2):59-61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建设生态江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对建设生态江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创建生态城镇;完善生态江西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廖平玥 《学习月刊》2012,(24):94-9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年来.恩施市新塘乡坚持尊重门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相似文献   

9.
六大原则:指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7,(6)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  相似文献   

12.
文摘     
《红旗文稿》2012,(19):39-40
徐崇温:生态文明,从文明的高度实施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  相似文献   

13.
黄卫 《前线》2009,(7):22-23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化大都市,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重,继承和发展北京奥运会留下的丰富“绿色遗产”,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努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落实。以绿色规划引领绿色发展。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各地开发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实行差别化开发管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城镇建设、产  相似文献   

17.
《江淮》2008,(7)
抓好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皖视察时强调,发展必须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步推进,要认真执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指标。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推进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科学跨越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综合配套措施,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为此,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探索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工业文明过程极大地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多层面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向是多维度、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从而要求党和政府加强生态执政、生态立法、生态行政和生态社会动员,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体的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层面要求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加强环保产业建设,使识别“绿标”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文化层面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指向是树立全民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生态文化(狭义)建设,以及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生态传媒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社会生活层面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化“人居”生态生活环境,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