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安社会管理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机关、专业队、基层派出所三者的关系。按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管理、—体化运作”的思路,“做优机关、做强专业队、做实派出所、做精社区警务”的“四做”警务策略,旨在从全局和战略的层面,系统规划、统筹处理好机关、专业队、派出所等社会管理主体的关系,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俞可平 《公安学刊》2011,(4):13-16,31
“环太湖警务论坛”第八届年会的主题“民意导向警务与社会管理创新”,以及湖州市公安局的警务创新举措“警务广场”,有两个亮点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是民意导向;二是警务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很新的概念,现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认可的定义。我们现在要如此强调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了一个新阶段。警务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造福于民是警务工作的根本;湖州的“警务广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用警     
科学用警是现代警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实现“向管理要警力”、“向素质要警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切入点。它体现了现代决策思想,有利于提高警务管理效能和公安工作效益;它表现为重要的市警实战原则,是警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手段;它与公安改革思路、方向和目标具有根本一致性,能对推动改革进程起到特殊的导向作用,产生拉动效应;它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从优待警,有利于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于其在整个警务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它应当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决策指挥层21世纪的新警务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结构层面(警务战略)、流程层面(警务管理)、操作层面(警察操作行为)对警察因公伤亡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结构层面和流程层面因素对警察的执法认知、执法行为、执法环境有着关键的、本质的影响,是导致警察因公伤亡的主要原因。减少警察因公伤亡须从警务战略和警务管理着手。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现代警务运行机制过程中,单一部门“单打独斗”已经难以满足日趋严峻的警务实战需求。一体化实战化的警务运行机制意蕴丰富,具有警务资源一体运作、科技助推一致行动、平时战时一键过渡的价值。整体性治理理论与此项改革高度契合,对分析改革的条件和路径有重要参考意义。为明确改革方向,纵向上梳理国家层面对此项改革的认识历程,横向上指出理念、机制和信息化建设层面亟需解决的困境。改革设想是“业务警种专业管理+数据平台一体建设+实战资源整体供给”,实现管理流、业务流、数据流和监督流的“四流合一”。  相似文献   

6.
“公安管理学”或“警察管理学”应以“警务管理科学”取代之。警务管理科学是研究警务管理活动的科学,可解决公安管理学研究对象涵盖过宽,又克服了警察管理学研究对象涵盖过窄。警务管理科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应用于警务管理活动的实证分析的科学。其学科特点和理论建构有最显著的两点,一是对管理学规范理论的借用,一是对现代数理科学工具的借用。研究警务管理科学必须在理论概括、经验分析和对策论三方面进行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论电子警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盾工程”是“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专项计划中的重要工程之一,是科技强警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金盾工程”推进,网上追逃、网上打拐、“网管机制”等发挥出了巨大的“网络效应”,公安机关迎来了一场新的警务革命,公安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正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指向大致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许多传统的警务活动向网上迁移,这将引起警务方式的改变,甚至是警务流程的再造,改变(再造)后的状态(警务模式)可以称之为电子警务;一种是部分公安工作的一些对象迁移到了网上(有些违纪违法活动发生在网络上),这将引起警务内容的改变,即所谓网络治安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治理。为保证金盾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必要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仅讨论前者,后者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8.
黄锦就美 《公安学刊》2008,(6):37-43,52
(四)自助警务(Policing as self-help)。正如前述,该理论肯定了社区警务。因为它从理论层面以及现实细节上.开放性地论述了公众为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在警察力量作为社会资源的发展和配置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以寻求解决当前问题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一个关于“自助”、“私人治理”以及“个人正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警务管理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立新型警务管理机制中应遵循“三个一致”的原则:一是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二是与适应和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一致;三是与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建立新型警务机制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基础环节,规范警务工作;二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高新型警务管理机制的科技含量;三是确立“以人为本”方针,不断提高队伍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哲学观,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公安高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公安人才的重任。为此,公安高校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更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完善原有的警务化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公安人才,以服务于公安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在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工作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一个成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更看重非权力因素的管理主体,为此,笔者在分析两种因素在警务化管理过程中不同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非权力因素的内涵、非权力因素和警务化管理的内在关系以及非权力因素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在发挥非权力因素的作用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在公安院校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至今也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重共性、轻个性以及部分学生管理干部素质不高等问题。该文首先论述了警务化管理的必要性,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统一警务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处理好警务化管理中共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以及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以警察职业化教育为背景,突出学生专业知识向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转化并最终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是公安教育的重要方向。项目化教学法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密切联系职业岗位工作需求的方式,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当前公安院校《消防管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因此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紧密围绕民警日常消防管理工作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消防工作任务来确定项目化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课程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4.
面临校园骚乱频繁的局势,美国制定校园安全法确认校园警察制度,促进了美国校园安全保障工作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连续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表明校园安全保障工作亟需改善。借鉴美国校园警察制度的经验、制定我国的校园安全法、明确校园警察的法律地位、促进校园警务机制的尽快构建和良性发展,应当成为我国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有效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安民警服务理念,它要求公安机关为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此,面向社区的基层公安机关不得不思考警务活动的成本问题。文章正是通过对一项社区警务活动的成本分析入手,为警务管理工作提供选择的方案,从而为提高警务工作的效率提出有益的建言。  相似文献   

16.
构建适应警务化要求的学管工作系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能和质量,是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建立这一系统应以学生管理为核心,应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共享信息,还应当满足各个层次角色的需要,进而发挥系统对警务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拓展作用。系统设计规划时还应注意保证数据权威性、正确性,注意合理地对工作进行分解,以保障系统可持续地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防范社区风险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基层公安机关是社区风险治理重要的参与者。基层公安机关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社区警务模式,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原则,坚持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形成创新性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更好地将风险化解在源头。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是公安执法者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依法行政,依法治警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警务机制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上各个民主国家都十分重视警察队伍的管理,注重要求警察执法的规范化。通过分析和研究英美警察执法模式情况,以期对我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本质上是学生素质养成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要深刻理解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内涵,正确处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警察素养与个人习惯,以适应公安业务需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公安高校警务化管理概念的诠释,指出公安高校发展警务化管理模式,走警务化管理道路的必然性。继而提出实施警务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完善公安高校的管理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