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之礼和孔子之礼在精神上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左传》之札更多延续了周礼的精神,孔子之礼则在继承周礼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较《左传》之札和孔子之札可明晰二者的差别,同时也有助于重新认识有关《左传》与孔子之间的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左传》记事始于隐公的问题是经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古代经学家多通过“始隐说”将《春秋》说成是兴王之作。但是《左传》隐公记事却表达了不同立场。《左传》隐公记事虽然表现出尊王倾向,但突出的却是天下无王为势所必然。《左传》隐公记事对隐公的描写并未显示出后世经学家所说的“王鲁”迹象,对郑庄公的肯定态度则显示了《左传》认同霸主政治的思想倾向。《春秋》兴王说也是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以春秋为纲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领导思想,主要包括忠民听民,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不患无人;德刑兼施,宽猛相济;善于谋划,勇于决断;选贤任能,上下协力;和而不同,以成其政等方面。当前,学习和研究《左传》中的领导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领导规律,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左传》、《国语》是我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古史书,二者互有异同、互相表里而又互有补充,都是记载春秋之史实,与孔子《春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阐述孔子微言大义的价值导向也大致相同。两部书中所蕴含的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左传》辞令之美,为历代文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荀崧称之“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①吴楚材、吴调侯赞道“辞令妙品,洵不多得”。②今天,我们若从语体风格的角度来看《左传》中涉及各诸侯国外交事务所用辞令,就会发现这些属于外交语体的辞  相似文献   

6.
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性的保证。《左传·宜公十二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三国志·吴书·顾雍传》:“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以为如此则“觊觎之望绝”,政治生活中强化这种“辨上下之仪”的规范,可以维护政治体制的安定。政治形式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又形成阶次显明的社会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相似文献   

7.
<左传>记载的战争充分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贵族风度.贵族风度有其道德性,因为它符合礼的道德;它又具有审美性,因为它是外在感性的并超越了功利性,所以具有了审美的意味,是"礼"的外在的感性显现.它不像魏晋风度,完全是个人的,而是具有特定阶级与阶层的文化浸染、显露其文化特质并且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左传》外交辞令臆说─—诸侯小国向大国抗争的重要武器陈敦荃春秋是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几个大国先后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用战争手段进行兼并和掠夺,扩大领土,掠夺财物,勒索贡赋。大国对于小国,能消灭的则消灭之。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君三十六,亡...  相似文献   

9.
宋代家礼中的吉服广泛用于冠礼、婚礼、祭礼,是一种体现仪式特殊性的非常之服。在司马光《书仪》与朱熹《家礼》中,宋儒一方面将当时流行的冠帽衣服纳入家礼吉服系统,化"常服"为"非常服";另一方面又将早已退出日常生活的深衣回置于家礼仪式之中,变"非常服"为"平日之所常服"。这种双向转化体现了宋儒双重否定的古今观念与处乎中道的制礼原则。通过界定"盛服",宋代家礼建构了等差分明的吉服体系,其中隐喻了儒家正常的纲常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0.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强调的"礼"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历史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它不但要顺应天理,而且要顺乎人情。"礼"是人的生命本质,它通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构建人的社会属性;"礼"通过祭祀和生命的传承表达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在当代社会中的隐性价值有增无减,"孝"是"礼"的核心,"敬"是"礼"的起点,"礼"以"和"为贵。学习和研究《礼记》就是要达到外在的"礼"和内在的"敬"、"孝"、"和"之间的统一和平衡,以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道德升华。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2.
"叙事"经历了从政治、行政范畴的词汇到文章的一种表达法到一种文体的转变。《左传》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叙事模式的史传文学的典范,作为编年体史书开我国叙事文学的先河。《左传》的叙事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史传文学的影响及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玄《三礼目录》的文献价值不仅体现在目录学上,更体现在郑玄对礼学的整合之上。郑玄以吉、凶、宾、军、嘉"五礼"之说整合《仪礼》,采《别录》中制度、通论、明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子法、乐记、吉礼和吉事的分类方法规整《礼记》诸篇,使原本相对独立的《周礼》《仪礼》和《礼记》被纳入到同一个礼学体系之下,完成了三礼的体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的文化名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一生中除少数时间从政外,几乎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主要做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教育,广招弟子,推动了文化教育下移的历史进程;二是在周游列国推行“道”受挫后,退而编纂古籍,对中国古代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了整理和阐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系统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孟子称他为“圣之时者也”。孔子的儒学,在当时已被称为“世之显学”;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与《史记》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体例史传的最高成就;在史传文体生成演化过程中,《史记》上承《左传》又加以发展,这种内在演化的轨迹在两书处理叙事时间的结构手法中体现出来:外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编年体式又加以发展,创造出“表”体记时法;内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注重故本化戏剧化的叙事传统,完成了故事时间向情节时间的转化;在故事与情节时间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史记》以顺时叙事为主的传统亦来自《左传》。  相似文献   

16.
三科九旨是东汉公羊学家何休的思想,其中涉及了"三统"、"三世"、"内外"几个命题,即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在三科九旨的内在逻辑关系中,以《春秋》当新王是前提,王鲁是三世义和内外义的逻辑起点,同时,三世又是王鲁及内外得以展开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国语》和《左传》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和《左传》是我国先秦时代两部很有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二者相比,在思想内容上大体一致,都具有以民为本、崇尚礼仪、揭露暴君丑行和颂扬爱国壮举的思想倾向。在表现形式上则不相同,《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语言风格较为质朴;《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语言风格较有文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儒家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情关系社会,也是一个"礼"的社会。对"礼尚往来"的重视是中国儒家社会的一个传统。我们对"礼尚往来"往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对于"礼尚往来"这种习俗背后的意义和问题,恐怕很少有人去深究。本文以莫斯的《礼物》一书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儒家传统社会中"礼"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春秋决狱》散见的判例钩沉董仲舒是汉初公羊学大师,长于治《春秋》,《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其依据即《春秋》等儒家经典。《后汉书·应召传》载:“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任,朝廷每有政议,数谴廷尉张场亲至陋巷问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232事。动以经对,言之评矣。”可知董仲舒本人撰著了《春秋决狱》一书。《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录《公羊董仲舒治狱》16卷,《隋书·经籍志》、们B唐书·艺文志》均载有《春秋决狱》10卷。惜乎唐以后散佚失传。《…  相似文献   

20.
养由基善射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神箭手叫养由基,《左传&#183;成公十六年》对其高超的箭艺略有所记,《列国志》第五十一回描写了他与叛将斗越椒赌射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