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理论上,《共产党宣言》对"两个必然"原理和全球化思想的阐述,是紧密相联的。在实践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此消彼长,与全球化进程也是紧密相联的。从全球化视角透析,"两个必然"原理具有科学性、条件性和实践具体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全球化条件下"两个必然"原理科学性、条件性和实践具体性相统一的确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曲折,是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一个插曲;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无非是把"两个必然"实现的进程推进了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科学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命题一直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可以说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历久常新的课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作为思想基础的;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和价值目标的全面、系统的阐释作为主题的;都是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透彻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从而在当代中国实现了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时时处处遵循着两个"尺度"——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并且努力实现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既是一种认识关系又是一种价值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当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又正确揭示了当代中国亿万群众的价值诉求,因而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在价值多元时代,必须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和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它包括实践、理论、制度,其特点表现为科学性、具体性、实践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两者具有内在必然性联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一面旗帜.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引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胜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深刻内涵和内在特性。亲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品性的本然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互动的应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旨归。从真理性、价值性、操作性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亲民属性的体现领域、基本环节和实现机制,有利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民特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民效应,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干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由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具有高度的具体性和普遍性,深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发展观"之前冠以"科学"一词其内涵不仅仅是通常意义理解的科学性———真理性,它还包含有正义性、公平性和人本性的含义。因此,理解和把握好"科学发展观"中"科学"的内涵对于我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科学"的内涵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科技,二是智慧,三是道德,四是伦理等。  相似文献   

9.
政党协商制度设计转化成现实实践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做支撑。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事关政党协商乃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是民主党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把握好代表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加强代表性建设,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自身定位;强化专业性建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两个必然"思想揭示了"资灭社胜"的客观规律。诠释"两个必然"思想,在理论上引导共产党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思想上引导共产党人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在历史和现实上引导共产党人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而提高共产党人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之际,再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两个必然"思想,有助于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和信心,在新的征程上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弄清“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之间历史的、动态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解读社会主义发展史应注意掌握的一把钥匙。掌握这把钥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顺利地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下,必须坚持"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的对立统一."必然代替"作为一个革命性的命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利用"作为一个实践性的结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但是,"必须利用"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一定要结合本国实际,批判地利用.其结论"必然代替"是目的,"必须利用"是手段,社会主义要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3.
政府创新是促进政府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政府创新内涵界定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创新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和需求,是经济全球化和治理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提升政府能力的必然。中国政府创新是一个体系,分为两个方面和三个层次。大力推进政府创新,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理论、形成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体制、拓展并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从理论上说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从实践需要来看,"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化解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怨恨心态的必要手段;是人民群众对自己创造历史能力的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人民实践能力提升的反映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信息化时代和世界民主潮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现实国情、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从中国近代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来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邓小平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实质上也为我们指出了把"两课"实践教学和现实国情整体的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是我党在新世纪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十六大报告,总结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客观分析了这十三年取得空前胜利的原因和条件,并依据十三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系统总结了十条必  相似文献   

17.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是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是这一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现实经验是这一创新和发展的实践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这一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这一创新和发展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重要的地位与独特的作用,自然与其真理性和策略性、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有重大关联,同时也是自身科学性工作体系的真实反映。科学性主要体现为体系与因子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所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支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与发展的科学基础。将"两个必然"融入当下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和在群众中树立共同理想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将"两个必然"融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提高教育者理论素养入手,将唯物史观讲透彻;需要运用大众话语和日常话语,让受教育者听明白;需要结合隐性教育,使"两个必然"渗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是从实践出发,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得出的正确决策。应该说保护私人财产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