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四个全面"抓住了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主要障碍因素,其实施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县域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独特使命。县域组织的施政行为直接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真正落实。县域要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体现应有的责任担当。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全面"有机耦合、整体协同的内在逻辑;一定要从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寻找县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牛鼻子"和着力点,充分彰显县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五一口号"开启了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新篇章,开启了特色新型政党关系的崭新历史进程,开启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序幕,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重大历史意义。"五一口号"形成的爱国、团结、民主、协商精神贯穿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历程的全过程。传承"五一口号"精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信,坚持不懈地弘扬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保持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从历史逻辑审视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实践发现,共青团思想引领在掌握政治引导主动权的同时,也存在一种忽视或者矮化青年群体品德养成与道德教化功能的趋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青年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在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布局中仍需进一步凸显和强化。对共青团而言,品德教育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方法与工作载体,也是价值目标和意义归宿。高校共青团要将"以青年的名义调研青年"作为思想引领的逻辑起点,将"以品德文化感召青年"作为思想引领的逻辑中项,将"以青年榜样激励青年"作为思想引领的逻辑重点。  相似文献   

4.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史,实质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解放思想成果史。因为无论是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序幕,还是打破姓"资"姓"社"的困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无论是攻破姓"公"姓"私"的桎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还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逻辑中进行的。因此,探讨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的逻辑演进,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吹响新时代新征程上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重大政治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理论。聚焦新时代、新矛盾、新理论的逻辑理路,"新时代"内涵深刻,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鲜明,具有重大意义;"新矛盾"是我国在发展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演进结果,其转化是关系我国全局的重大历史性变化,正确理解把握主要矛盾与初级阶段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新理论"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内在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十二个方面,包括历史方位、鲜明主题、奋斗目标、发展方式、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动力、发展保障、安全保障、外部环境、政治保证、治国理政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严密而又开放的内在逻辑,构成其理论的"四梁八柱"及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起点始于党的十八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严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两翼";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贯彻整个思想的主轴,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体系的核心;"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从属于战略布局的"两翼";"两翼"目标和主轴目标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书写了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五年规划的主线,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引领新常态的主线。本文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都体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征;从理论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推进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非"里根经济学"的"中国版";从现实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推动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诉求,贯穿在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发展战略和布局中。"共建共治共享"是党吸收现代治理理念并结合中国发展现实所建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旨趣,"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内核和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主题,确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提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形成五大发展理念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这五个逻辑层次是环环相扣和紧密相连,体现在主线明确、目标指向、价值引领、战略布局、思想指南等逻辑结构,构成了思路严谨、由大到小、层次清晰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互动,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时代命题。它是基于当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在寻找解决中国难题、凝聚中国力量进程中体现的一种中国自信。统一战线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互动蕴含着时代坐标、时代使命和时代责任三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2.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发挥着统领作用,其自身包含多重逻辑意涵:它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提升,体现了历史逻辑;它针对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回应民众愿望期盼而提出,因而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它的落实尤其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架构,建立长效机制,即蕴含强烈的制度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的当代沉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战略定力和策略活力的双重逻辑。总体性的思维方法、行进中的历史方位研判、系统化的协同效力和制度化的规范构成战略定力的核心支撑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重点突破、体制创新是其策略活力的主要来源。"四个全面"战略的战略定力和策略活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实现辩证统一,汇聚成建设"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强大政治合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实践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一道路的基本性质必须得到必要的澄清。中国的近现代发展道路遵循着两重逻辑:一是中国担负着长期的现代化任务,二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内容与现代西方国家既有的成果相当不同。因此,中国必须通过批判性地吸收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开启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的新文明类型的历史道路,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和平主义性质也必须依循这一双重逻辑来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蕴含深刻的逻辑内涵。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理论逻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是价值逻辑,作为精神主线贯穿党的奋斗历程是历史逻辑,唤醒党员初心和使命的新时代需要是实践逻辑,坚定初心、勇担使命、再创辉煌是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学最发达的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与中国在殷周时代已经形成的时历史的理性认识有重要关系.这种理性认识应当概括为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开启了历史家的智慧,使中国历史文化得到深远而独特的发展,从而使中国成为西方历史学家称道的"史家的天国".  相似文献   

17.
世界政治中的“中南亚”:新的地缘政治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星 《外交评论》2011,28(5):1-10
从宏大的世界历史图景来看,冷战后由苏联解体开启的实力中心动态转移进程以及"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整合,可以被视为地缘战略思想传统和大国权势政治逻辑的自然延续。为此,把中亚和南亚视为一个战略聚合体——"中南亚",并将之置于21世纪世界政治中加以考察,揭示其地缘属性和蕴含的巨大的国际政治张力,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尤其富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9.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根基和逻辑起点。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生成根基,可以从历史、理论、文化三个维度着眼考察。从历史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世界历史的近代化而成、顺应着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前进、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标志。从理论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式表达,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开辟了现代化新范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时代标识、对传统现代化的超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范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述。在人类文明现代化谱系的宏大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宣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与此同时,西藏问题的解决扭转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被动局面,开启了新中国"站立起来"办外交的崭新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