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秀梅 《法制与社会》2011,(18):295-295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一项基本的法律价值,有明确的含义和基本的内容。在理解这一原则时,应当将其与“同等”、“事实平等”区别开来,并注意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差别、法律适用平等和立法平等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刑事立法的平等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 ,它要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仅指刑罚适用上的平等 ,更应成为刑事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应以平等的刑事立法原则为指导对刑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陈忠林 《现代法学》2005,27(4):51-56
平等,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作为个体的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性之后激发的一种本能性需要;在法学意义上是一种以法律的手段来确认、平衡现实生活中那些反映历史必然的以实质不平等为内容的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适用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刑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指出它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法律要平等地适用于一切公民,反对特权,反对歧视,并且阐明了它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刑法上的重要意义。对于那种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排除在刑法之外的观点和那种罪刑平等原则取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观点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5.
刑法平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平等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平等原则在我国刑法上的反映。刑法平等原则包括立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两个方面。立法平等包括三个层次,司法平等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呼唤立法平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当包含立法平等,改革成就之一就是立法上对以往一些不平等的否定,同时其局限也在于某些领域仍然拒斥平等,市场经济呼唤立法平等,故应以自由平等权利为核心,改革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读了《光明日报》今年二月九日刊载的潘念之、齐乃宽二同志《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文章,很受教益。但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在社会主义法制中到底是一个司法原则?还是既是司法原则又是立法原则?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本文想谈一点粗陋的看法,以求取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对于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在刑法适用中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刑法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既不允许任何人有特权,也不能对任何人搞歧视。由于立法的原因、人为因素和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导致刑法面前不平等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指出要做到法不阿贵,一视同仁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神圣的。但是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所谓“堂堂三尺法”就很难称得上“神圣”,它做不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仲曰:“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天下也。”一语道破了封建法典的虚伪性,原来它只是最高统治者用来管理老百姓的玩艺,统治者本人是可以不受法律约束的。而今不同了,法,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一部最完备的法典,它也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最早提出的。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这样写道:“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Ⅲ80);修昔底  相似文献   

11.
咬嚼流行语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执法必须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 是,法律里面和下面平等吗?如果法律 里面有等级制度,有君臣关系、尊卑关 系、依附关系;法律下面 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 件、管理制度里有户口、 居住地、身份、性别、年 龄、学历限制或歧视,法 律的公正、正义和平等 就会被破坏,"面前平 等"就成了"面面平等"。  相似文献   

12.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33条作了修改,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下简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后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一款。这两款规定都成了重要的宪法原则。笔者认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所在与目标追求,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与显著标志,这两个宪法原则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融合性。随着人权的入宪,罪犯权利已越来越成为当前监狱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罪犯权利保障的各种观点也不断推出,这无疑有助于从理念上推进监狱执法的文明化…  相似文献   

13.
论法制模式的转换——建立民主商品经济的法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1989,(4)
依据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的经济立法,是通过法律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导致主体间竞争的不平等。没有义务和责任对权力的约束,权力运行就在事实上失去法度。发挥法制对改革的巨大作用,按照民主——商品经济的法制模式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时民族平等、男女平等、选举和被选举的平等、受教育平等以及劳动就业平等进行了规定,从而构成了较完整的平等权规范体系.在该规范体系中,平等既是宪法的基本价值之一, 又是法律适用的原则, 同时还是一项具有具体内容的宪法权利.它强调平等不仅是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还是法律适用平等与立法平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一个重要法律原则的重新提起一九七九年七月全国第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七个重要法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法律平等这个口号,一年来,不断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重申。比如,叶剑英、邓小平同志分别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目前  相似文献   

16.
门中敬 《现代法学》2011,33(3):23-31
平等和自由之间是存在张力的,且经常表现为一种矛盾关系。国家强制平等往往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实现,而这种制度如果不能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保持某种适度平衡,就会导致来自国家或社会的歧视与缺乏宽容。就平等权原则在世界各国宪法上的规定及其实践而言,虽然不同国家的宪政制度和法治文化传统不同,但都体现了宽容的内在性要求,一如美国的"平等保护原则"和德国的"法律上的平等与禁止恣意原则"。鉴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立法归类"可能造成的歧视和不宽容,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单纯理解为平等权或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原则,都是不甚妥当的,它仍然有进一步诠释的余地。在更为根本的宪法原则层面,宽容理念要求确立社会法治国原则,以对传统法治国原则进行修正,以进一步调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锐 《公民与法治》2013,(18):20-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现在法治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治工作的重心也应当从立法转向执法和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18.
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表述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中被具体化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不平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司法解释将“法律适用不平等”作为“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情形之一,作为法定再审理由,可以解决适用法律不平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主义而提出来的。它对于组织和动员劳动群众参加反对封建贵族阶级,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许多国家就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制原则,规定在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中。当然这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及其法律上的公开的不平等比较  相似文献   

20.
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上述规定被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