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DP主义批判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理论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GDP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政治矛盾演化的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学界盛传"补资本主义课"论调,这是GDP主义者得以引进、改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由,也是其形成的重要环节。GDP主义者把生产力等同于GDP,并将其作为GDP主义的理论支点是站不住脚的。GDP主义贯穿于中国经济的各个层次,从制度到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经营管理、对外经济关系,已成为现实中国经济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毛主义,在21世纪以一种全新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主导这一变化的是南亚地区毛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亚地区毛主义逐渐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南亚地区毛主义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思想作指导,从理论上对当代的世界形势和主要的革命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共识性观点。理论的新探索及其成果表明,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处于"回潮"态势当中,正向着独立的社会主义流派方向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3.
<正>1916年,一个叫小寺谦吉的日本人发表了《大亚细亚主义论》。此论一出,反响不小,和者颇多。与"脱亚论""大日本膨胀论"等赤裸裸的武力侵华论不同,"大亚细亚主义"竟提出"兴亚""振亚",声称"保全支那",提倡中日"结合"。单看这些口号,小寺谦吉简直就是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朋友。可是,此论提出不久,就引起李大钊的高度警惕,他撰文指出该主义的真实目的是:"假‘大亚细亚主义’之旗帜,以颜饰其帝国主义,而攘极东之霸权。"这一针见血之论,撕破了"大亚细亚主义"的美丽外衣,揭露了它的邪恶本质。"大亚细亚主义"实质上是近代日本诸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毛主义,在21世纪以一种全新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主导这一变化的是南亚地区毛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亚地区毛主义逐渐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南亚地区毛主义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思想作指导,从理论上对当代的世界形势和主要的革命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共识性观点。理论的新探索及其成果表明,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处于"回潮"态势当中,正向着独立的社会主义流派方向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5.
全球主义的晚近困境绝不是全球主义本身的困境,而是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主义实践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主义模式存在问题,而非全球主义的价值和趋势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治与法治是美国宪政的两个核心原则,但二者之间固有的张力,使得自治与法治的关系成为美国宪政史争论不休的话题.对自治与法治的普遍信仰使得只有不违背自治与法治这两个宪政的潜在承诺的论证,才有可能获得普遍的赞同,其中多元主义的解释长期以来左右着人们的认知.共和主义的法学家米歇尔曼认为宪政反对多元主义政治学,以"可创生法的政治"对宪政中的自治与法治进行一致性的解释,并描绘了一幅多元性条件下的共和主义的商谈宪政图景.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范围内,责任主义与刑事政策是量刑的两大支柱。在刑事政策目的观主导下,责任主义在我国刑法中未受到很大重视,以致我国量刑理论研究从根本上无法深入。从报应与功利相融合的一体论出发,以德、日刑法责任主义原理下责任刑与预防刑两大量刑情节体系分类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刑罚根据论及其对量刑活动的影响,可以得出:从法定刑到宣告刑,其本质是在刑罚根据论指导下将影响量刑的情节重组归类的过程。以"报应限制功利"的刑罚理念架构"责任限定预防刑上限"的量刑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经济学史 ,从一个特定侧面来看 ,可以说是一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二百多年来 ,西方经济学史上发生过多次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其中最值得考察和研究的有三次重大论争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重商主义之争 ,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争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争。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重商主义之争重商主义是代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是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的理论考察。这种学说和政策体系几乎经历了从 15 0 0—180 0年的大约 30 0…  相似文献   

9.
制度主义运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经济学史上的制度主义运动的兴衰这一经济思想史事件,是研究正统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如何确立自己霸权地位的关键,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某些工具有助于研究这个事件.制度主义运动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在美国的支配地位发起过有力的挑战,但由于没能构建一个强大的"网络",最终导致制度主义这一学派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来,地理空间的认同取代了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新地区主义兴起.新地区主义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开放性、板块性等基本特征.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可以为南亚地区整合提供动力.作为一种多边主义形式,新地区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地区范畴内从相互依存与国家合作到一体化、认同与社会聚合的相互作用进程.通过建立稳定的印巴关系,推进制度化建设,进行互信建设,南亚地区可以实现合作安全.南亚地区实现合作安全取决于印度对自身在南亚的身份定位及对参与南亚地区合作自我意识的建立.合作安全是南亚地区合作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1.
"在场主义散文"创作群体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是近期国内文坛的热点,它的"出场"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批评。本文从"在场主义散文"兴起的场域背景,理论建构,具体实践等方面深入分析,从而就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给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地区主义为建构新的地区秩序提供了条件,是地区秩序实现渐进转型的内在动力.在东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地区秩序,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地区秩序建设模式.即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二战前美国主导确立的华盛顿体系,日本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二战后,东亚呈现为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和东盟主导的次地区共同体秩序.这些秩序或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或是稳定、不平等的,或是充满了霸权性以及带有极大的征服性质,当前的东亚地区秩序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影响其演进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中国的全面崛起带来的战略连带性及美国的东亚战略.  相似文献   

13.
西方经济学史,从一个特定侧面来看,可以说是一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二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史上发生过多次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其中最值得考察和研究的有三次重大论争: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重商主义之争,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争。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主义肇始于经济学,近年来发展为具有学科特征的研究方法。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在试图解释制度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种分析方法。新制度主义研究的这一路向对伦理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 ,经济学似乎成了显学 ,但事实上 ,成为显学的不过是源于西方、代表资本意识的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由马克思创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虽然确立了其主义、方法 ,但由于马克思本人的历史局限及后来者的教条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理解 ,未得到发展。结果是百余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 ,至今没能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今天 ,在充满资本气息的理论喧嚣中 ,代表劳动者意识的声音微乎其微 ,偶有只言片语和几句充满激情的呐喊 ,皆因其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内涵 ,未能从理论上概括劳动者的意识。中国经…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边主义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随着全球秩序的矛盾凸显、全球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全球保守极化思潮的抬头和全球生态健康威胁的加剧,多边主义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多边主义必须以全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坚持更加包容、平等的原则,在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前提下建设更有约束力的多边主义机构。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支持现阶段联合国主导的包容性多边主义机构,并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此为未来多边主义的发展注入新力量。  相似文献   

17.
当代自由主义认为个人自由与权利至上,其哲学基础和论证方法都是个人主义的.基于一种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社群主义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他们强调社群整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理论内容上表现在对自由主义自我观和个人自由与权利至上的批判两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社群主义的批判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并没有真正揭示个人与社群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释个人与社会的真实关系基础上,揭示了自由与权利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莽的个人命运是一种值得反思的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试图以取消私有制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改革家"不乏其人,但都没有成功,王莽只是其中的一个.王莽是一个空想主义者.空想主义和理想主义是有区别的.理想主义是混淆了现在和未来,空想主义则是用幻觉代替科学.历史证明,空想主义往往更具有欺骗性和煽动性,危险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之一大特点是人治主义的顽固存在。当今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扫除人治主义这一巨大的障碍。从根本上以新型的法治文化取代人治文化,庶几才可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功告成。那么,如何扫除人治主义呢?这就是“扫除人治主义的路径选择”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86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喜先的著作《论知识主义社会》在今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我读了三遍,仍然感到要写一篇书评非常困难。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是:李喜先研究员试图解决建立"后文明"时代这一崇高而美好的愿望。为此,历经20多年的研究、积累、思考、学习,终于写出《论知识主义社会》一书。一位耄耋老人将"知识主义社会"的理论写成文字,从而创新了一种"知识体系",实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立功、立德、立言"的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