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权利是一个内涵很不确定的概念。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应当仅限于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注意区分“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公民与政治有关的政治权利”三个不同的范畴。刑法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作为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不符合《宪法》第35条的规定,应予修改。此外,刑法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范围应作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2.
宪法意识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理论分类。对宪法意识分类的基本意义在于为宪法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方法,为普及和提高人们的宪法意识,强化公民的宪政观念创造有利条件。我在此对宪法意识初步进行下列几个方面的理论归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雄 《时代法学》2006,4(5):32-37
基本权利的主体有个人、公民、法人、组织集体之分,基本权利的最主要主体是个人,这是宪法思想史和宪法性文件所昭示的。中国宪法规定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个人只是义务主体。这样使得基本权利主体范围减少,在理论上与中国宪法规定的人权原理相悖。其原因有理论上的误区,也有翻译的误导。建议把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基本权利”或者“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其具体内容则重新以“个人”基本权利为主进行规范,使得宪法规范中的基本权利条款与人权规范的本质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张志昌 《政法学刊》2002,19(3):18-20
完备的较高的宪法意识是走上民主宪政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化的必要前提。从宪法意识的经济后盾及宪法实用性、宪法研究与宣传教育诸方面入手,培养公民宪法意识、贯彻宪法至上的观念、推动宪政思想,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关于宪法中的公民义务条款大致有四个支持理由:权利义务“统一论”、宪法的“纲领性”地位、宪法的“发展趋势”论以及构建“国家认同”说。本文对这四个理论基础做了批评性反思,认为在“宪法”层面上课以公民负担是误解宪法基本属性的表现。出于宪法文本稳定性的考虑,对现有义务条款可以从“权利视角”做出理解,亦即赋予其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含义。检讨宪法义务条款的意义在于清除盘踞在宪法学核心地带的诸种误解,以揭示基本权利在中国面临困境的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6.
姜峰 《中外法学》2013,(2):284-299
学界关于宪法中的公民义务条款大致有四个支持理由:权利义务"统一论"、宪法的"纲领性"地位、宪法的"发展趋势"论以及构建"国家认同"说。本文对这四个理论基础做了批评性反思,认为在"宪法"层面上课以公民负担是误解宪法基本属性的表现。出于宪法文本稳定性的考虑,对现有义务条款可以从"权利视角"做出理解,亦即赋予其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含义。检讨宪法义务条款的意义在于清除盘踞在宪法学核心地带的诸种误解,以揭示基本权利在中国面临困境的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7.
宪法观念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人们对于现行宪法规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现行宪法的感情和态度,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民个人行为合宪性的评价和看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要求,还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宪法思想和理论,等等。一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实施就是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即把法律规范中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权利义务主体(公民)对  相似文献   

8.
权界式公民宪法义务是公民宪法义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宪法权利的限制规定.权界式宪法义务有隐含与显明两种存在方式,有概括限制型和具体限制型两种类型.以时期、地域、法系、阶级性质以及发达程度等多种标准对各国宪法中的权界式宪法义务予以量化比较,可以较全面地把握其立宪状况和基本规律.通过对156个宪法文本进行分类统计,我们发现,在多数国家的宪法中,权界式宪法义务(尤其是具体限制型)以隐含的方式存在,这符合宪法的基于人权保障的平衡精神.  相似文献   

9.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制进程的重要力量,是衡量国家法制成就的重要标准,也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宪法知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公民理解宪法原理,对宪法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前提与基础。一个公民仅有宪法知识,还不能说是有了宪法意识,还必须在宪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宪法理念。所谓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已经 2 0周年 ,在这 2 0年里 ,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 ,宪法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 ,对于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定量分析。组织关于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 ,一方面可以为定量分析公民的宪法意识提供第一手材料 ;另一方面也为准确评价我国宪法学教育以及普法教育的效果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宪法宣誓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国宪法普遍确认的宪政制度。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育公民的宪法信仰。文章认为,我国应尽早建立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宪法对公民环境权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海波  赵越 《行政与法》2005,(10):93-95
公民环境权应是一项独立的、基本的人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的这一权利在世界各国逐步得以确认,出现了公民环境权宪法化的趋势。国外宪法对公民环境权的设计通常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对称,二是公民的权利与国家的义务对应,三是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和国家的环境义务相结合。我国宪法应借鉴上述第三种方式,明确使用公民环境权这一法律术语,将环境权界定和设计为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此对应,宪法还须规定国家对公民只有首位的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其根本目的也是结合当前的实际,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增强人民的宪法观念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这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维护安定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受教育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继敏 《河北法学》2004,22(2):19-23
我国法院近年受理了多起公民受教育权被侵害案,并引起学术界对"宪法司法化"等问题的大讨论,学者的观点各异。受教育权存在多个层次的含义,包括宪法层次的受教育权、行政法层次的受教育权和民法层次的受教育权,不同层次受教育权被侵害应当采用不同的保护形式,违宪审查只应对宪法层次受教育权进行救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包括受义务教育权、平等受教育权、终生受教育权和恰当受教育权。公民受教育权的利益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本人;公民应当享有不同层次择校权;在实践中不能将学生权等同于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5.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司法厅获悉:根据“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云南在今后5年内将突出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全省普法工作稳步发展。该5大举措是: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在全省上下宣传学习宪法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内容,形成全社会学习、崇尚、遵守、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使宪法在社会各界得到一体遵行;同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学习教育,使之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围绕四大重点方向,深入开展法制宣  相似文献   

16.
宪法观念一般是指公民对宪法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包括对宪法规范的本质、内容、作用的认识,以及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评价和解释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必须加强对每个公民进行宪法教育,“使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每一个干部都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观念,逐步使我们的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人人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彭真:《新宪法颁布、实施一周年讲话》)从实践经验来看,要实施宪法赋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也必须加强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中的公民图像包含了政治性、社会性、自然性三种属性,三者之间的消长变化在引领基本权利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宪法变迁。我国宪法对公民图像的反映,经历了突出政治性、兼顾社会性,降低政治性、提升社会性,弱化政治性、突出社会性且关注自然性三个阶段。公民图像在基本权利中的反映,展示了基本权利立法保障的进步与缺失,同时也昭示了基本权利立法保障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钱福臣 《北方法学》2012,6(3):92-102
阿列克西的宪法权利理论是有关公民宪法权利规范司法适用的理论,是有关公民之间宪法权利冲突与权衡的理论,因此该理论必然是有关宪法权利规范在公民之间进行司法适用的水平效力理论。因此,为使该理论能够成立,阿列克西一定要对其宪法权利规范水平效力的途径、内容、程度与合理性等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建构。他的宪法权利规范水平效力建构的"三层次"说,是在德国的司法实践和学界的"客观价值辐射理论"和"三种模式"建构基础上所进行的整合与重构,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涵盖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宪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保障人权,人权保障也离不开宪法的支撑。人权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内容,以入宪为制度。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要求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关注现在的人权保障制度,我国宪法对人权的保障处于国家绝对权力向公民个人权利逐步转变的阶段,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要求我们从观念、制度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20.
蒋涛 《山东审判》2005,21(6):48-49
公民依据宪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否向法院起诉?公民应否享有提起宪法诉讼的诉权?本文从公民应否享有宪法诉权、公民怎样行使宪法诉权以及公民的宪法诉权在中国的现状三个方面对公民的宪法诉权进行浅析。一、公民应当具备宪法诉权(一)公民享有宪法诉权的理论依据第一,就权利与救济的关系来看,享有宪法诉权是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内在要求。“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权利与救济密不可分,诉权则是人们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司法救济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居于权利体系中的实体权利与程序化的救济权利已成为两种彼此相依的实体权利”,①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