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断深入,国家的发展理念也在日臻成熟,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时代。文章试从三个层次论述中国文化的战略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大变革时代放弃传统、轻视文化的失误以及文化对当前和平发展的战略价值。核心观点是:成为文化大国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应把文化的发展置于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既加强国内文化建设,也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对外文化战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自身文化为发展道路保驾护航。同时要树立大国理想,勇于阐释和发挥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正在经历着亘古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来说,及时记录和研究刚刚过去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按历史发展顺序列卷,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迄今为止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部著作。该丛书共5卷,180多万字,凝聚了北京师范大学、渤海  相似文献   

3.
王剑峰 《学习月刊》2014,(20):15-16
一、中国文化与传统伦理思想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且绵延不断传承了数千年,它有着众多的结构层次,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催生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伦理思想,中国文化传统及伦理思想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即便是在今天。  相似文献   

4.
新近出版的《探寻历史的真相:郭德宏史论集》(以下简称《史论集》),主要记录了郭德宏30年来从事史学研究的所思所感,推陈出新是此书给读者的首要印象。诚如著者自己所言,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和党校教学者,曾经不能不根据工作需要写了很多宣传性、阐释性的文章,但是《史论集》所选文章都较有价值和新意。著者从近300篇文中精挑出来的23篇  相似文献   

5.
马玲 《理论建设》2005,(5):79-80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异常发达和成熟,并且历史悠久,体现这一文明的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十分强有力。由于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觉的文化精神同自在的文化模式之间没有形成必要的张力,而是呈现出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使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牛冠恒 《前线》2015,(4):40-4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学,这一西一中两种思想,能否在当今的中国开展对话交流,在相互借力下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  相似文献   

7.
道路自信来源于道路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追求,以及对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所遇到问题的正确应对。因此,我们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必须看到其机遇和挑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机遇1.历史的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人们苦苦探寻中国道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运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界有关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治理的研究可以主要从内涵、背景、内容、研究方法、评价五个方面加以把握,并形成了“国家-社会”研究范式,它在治理中的展开代表了学术的进步。无论是全球治理还是国家内治理,我们均需要在哲学认知、政治发展潮流、社会本质属性、文化心理意识及治理评估等方面继续深化。  相似文献   

9.
韩庆祥 《求实》2016,(4):39-39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央党校的哲学学科具有辉煌历史和良好传统,拥有雄厚的历史积累,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也具有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中央党校注重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逐渐形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央党校特色。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如何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本期邀请中央党校两位学者,就“直面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这个主题进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