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滋生了若干消极社会情绪,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对自己与各级党政机关的互动关系以及对整个社会持某种悲观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社会情绪严重地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并且开始诱发农村社会的认同危机,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正确处理,通过宣传教育、依法治农、发展经济、革新制度等措施和对策,调控农村社会情绪,使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信任危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病态体征,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因此,寻找一个合法有效的理论路径,重建社会信任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学术使命。而契约社会作为一种法治型社会,通过对风险的限定减少了信任建立的不确定性及非理性,从而为信任的重建确立了普遍的基础和客观的标准。因此,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就成为重建社会信任必然的逻辑走向。而要构建契约文明的图式,首先就要消解二元社会交往结构,走出信任主体的非对称性误区,凸显文化视觉中的契约意识,实现非理性的情感信任到理性的规则信任的转化;其次要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营造社会关系多样化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是凝聚基层社会共识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基层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化解基层社会风险的关键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质量和效果都与社会信任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基层社会信任缺失导致以信任为纽带的社会有机体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规范形成滞后、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公民参与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重塑社会信任,需要全方位地建立基层社会信任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文化共识,形成社会信任体系的良性互动,让社会有机体健康有序运转。  相似文献   

4.
张善根 《探索》2015,(1):184-190
法学对信任的关注,来源于社会信任危机的来临以及法律对信任危机干预的可能性。社会信任危机的社会本质是时空错乱,既表现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危机,也是制度转型的危机所在。在传统社会中,法律不能直接建立有效的社会预期,而是经由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同构而形成。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信任与法律表现为弱相关关系。与此相对,现代社会中,法律无需通过社会规范这一桥梁就可以建立强有力的有效社会预期,使得法律与信任表现为强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危机的法律治理在于信任结构的法律改造,即在宏观上,通过改善社会结构,建构社会结构与法律制度一体化的社会系统,消除社会主体的时空错乱感;中观治理上,通过稳定的法律系统建构稳定的法律预期;微观上,则通过法律对不信任的干预,建立系统的社会信任保护机制和对不信任的惩罚机制。当然,社会信任危机的法律治理还需要治理法律自身,防止法律成为社会信任危机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诚信和信任危机。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信任心态备受关注。本文基于青少年社会信任心态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从威慑型、了解型、认同型三个维度分类,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社会信任心态中体现的三种博弈关系,即囚徒困境博弈、重复博弈和信任博弈。最后,针对这三种博弈,提出青少年社会信任心态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倡导的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内容,有利于奠定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网络基础;推动民间组织建立社会信任;整合社会资源,规范多元主体参与,因而能够提升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水平,从而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模式。但目前这一模式存在参与机制不足、公信力危机和制度认同障碍等诸多问题。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从促进公民参与,引导社会网络良好发展;提高民间组织活动透明度,重拾社会信任;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本等三方面探索推动和完善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杭州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人们对于社会组织的信任现状以及社会资本与组织信任的关系.研究发现:(1)人们普遍缺乏对于社会组织的信任,尤其是对于体制外组织的信任更低一些;(2)人们对于社会组织的信任可以分为四大类别:体制内教育组织、政府性组织、体制内企业组织、体制外企业组织,并且信任程度依照上述顺序减弱;(3)社会资本的建立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组织信任.最后,本文提出了发展民间组织、畅通公民与组织间的信息渠道、加强政府信任建设、增强人们的社会公平感、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关爱弱势群体、加强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信任是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人际关系状态。从表象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信任要好于现在,但实际情形要复杂一些。改革开放的大量举措对建立社会信任是有益的。我们普遍感到的社会信任缺失,不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而是因为改革不平衡、不深入。尊重与扩张私人财产权是社会信任的基础。收入与财富合理分配是社会信任是必要条件。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重要支柱。健全法治是社会信任的基本保障。扩大公共领域社会分工有助于完善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9.
良性互动:社会资本建构的综合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菊 《求实》2005,(7):57-60
在社会资本建构中,应避免滑向两个可能的误区一是忽视甚至排斥政治国家作用的社会中心论,一是崇尚制度万能的制度主义。一个综合的社会资本建构框架应该是将国家和社会都纳入进来,既有自上而下的有效控制,又有自下而上的有力推动,真正实现上下的良性互动,在国家和社会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中克服国家干预的失效和社会的不自足性。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实现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白书祥  杜旭宇 《探索》2011,(2):134-137
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运用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作用的缺失:其运用的信任社会资本缺失,削弱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群众基础;其运用的规范社会资本缺失,削弱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基础;其运用的网络社会资本缺失,削弱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鉴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运用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作用缺失的原因,为强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运用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发展和完善信任社会资本、规范社会资本、网络社会资本,为强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运用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奠定群众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信任资本缺失导致的社会冲突和信任感的普遍匮乏,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进步。因此,必须改变以血缘家族关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特殊主义人际信任模式,代之以制度信任为核心的普遍主义信任模式,才能使风险社会中的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蕴含着信任、网络参与和互惠规范机制,信任有利于建立民族利益主体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网络有利于增加民族间的联系和理解,互惠规范可实现民族利益共赢。社会资本具有正式制度不具备的优势和条件,这种非正式的制度能引导民族利益结构和逐渐增强民族利益意识,减少利益矛盾,建立民族间和谐的利益关系。为此,要重视社会资本对民族利益的协调作用,应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减少民族利益协调的成本、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参与进行民族利益引导和建立良好的互惠规范实现民族利益共享,为我国民族利益的协调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社会资本为理论框架对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状况进行分析,阐明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可通过完善社会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任机制,努力培育公民社会等途径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以此增进政府同社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信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信任与信任对象的个人特点有紧密联系。一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党员、是否担任村干部这些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对个人的信任度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交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是指那些影响公民结社行为和民间组织活动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的集合体.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既存在着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也存在着不利的制度性因素或者说制度性障碍.这些制度性障碍包括: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上的双重许可制度,民间组织监管上的双重负责体制,年度检查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规定.这些制度性障碍使得民间组织发展面临着注册困境、定位困境、资金困境、知识困境、人才困境、信任困境等多重困境.出现这些制度性障碍的原因在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设计者和供给者出于维护政权和政治稳定的考虑而在公民社会组织监管上表现出强烈的限制和控制取向.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将公民社会与国家对立起来的理论思维和对民间组织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防范心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努力建立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和谐与合作的新型关系,而这就需要优化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培育服务与监督规制并举的能促型民间组织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发挥政府善治、市场巧治和社会共治多元治理主体的复合作用,而政府公信力丧失、市场诚信缺失和社会道德滑坡等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信任的缺乏,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因此,人际信任重建是破解社会治理困局的一剂良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扭曲、制度文化缺失及心理安全感缺乏导致人际信任危机发生,而完善制度机制、建立现代信任文化、引导不良情绪及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是寻找实践路径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任危机,其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伦理道德规范的缺位、法治社会的不完善、传统的人际信任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新的信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以社群主义为视角,从确立社群的优先地位、重视社会美德价值、倡导国家积极有为、建设多元性社群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我国的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18.
何金定 《学习导报》2011,(24):14-15
良好的个体心态是一个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和谐康宁的重要条件。产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引发不良社会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良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个体作为独立为其生活负责、自主把握人生命运的个人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存在方式的规定。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身份、规定性的确认。个体的主体本质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个体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重要意义。现代性塑造了个体社会信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货币、法律、社会角色、专家系统成为个体的置信对象,从而使个体认同在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层面上展开。这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构建包括促进个体认同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个体认同的实现。为此,需要社会和个体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的世界性历史进程中,整个世界都在从彼此相熟的村落社会走向彼此不熟的制度社会,熟人构成的社会正逐步丧失其功能,而为生人构成的社会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必须寻求可以为大家共同接受的制度,即使这个制度只能在较低的限度上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