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新闻侵权责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侵权责任存在较大差别。新媒体新闻侵权责任需要存在明知或应知;因果关系表现更为复杂;免责减责中存在“避风港”规则的适用与限制;抗辩事由存在传统媒体侵权责任所不具备的新事由。因此,归责原则应完善替代责任制度,明确转载者、中间服务者等特殊侵权主体、共同侵权主体的民事制度,并在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中予以规范表达,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自由、公共资讯利益与个人权利保障之间实现平衡保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名誉权纠纷案件成为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名誉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膨胀"。确定适当案由,使名誉权纠纷名副其实;准确认定是否侵权,使名誉权保护恰到好处;把握媒体正常舆论监督与侵犯名誉权行为的界限;判处适当的责任承担方式;规范判决精神损害赔偿,将促使民事审判中名誉权完美"瘦身"。  相似文献   

3.
在诽谤诉讼中,媒体报道失实的侵权责任主要应由言论主体承担,媒体只承担过错责任。新闻真实不等于客观真实,认定报道失实侵权的构成应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报道与名誉权保护的利益平衡问题,实际上是根据新闻报道和人格权保护的价值,合理地确认各自权利边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闻媒体侵权现象及其法律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媒介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 ,极大地发挥了自己舆论监督的职能 ,但是新闻侵权事件的屡屡发生 ,使得我们开始对媒介的舆论监督地位进行反思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防止新闻侵权 ,避免新闻官司 ,必须强化法律意识 ,并将法律意识自觉地、充分地运用到舆论监督中去 ,维护新闻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本文从法理角度对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以及新闻侵权的法律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新闻侵权抗辩及体系与具体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新闻法不发达,依靠新闻侵权法借以规范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研究新闻侵权抗辩,则从另一个角度规范新闻行为,保护好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利。中国的新闻侵权抗辩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具体规则明确。正确主张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新闻媒体可以对抗新闻侵权请求权,免除自己的侵权责任。但新闻侵权抗辩滥用,则构成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功能之一,是新闻记者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舆论监督指陈时弊、匡正风气,这既是对记者职业的期许,也是记者责任担当和"新闻理想"的体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可谓双轮驱动,互为依托。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把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结合起来,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正视新闻舆论监督,能建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又能对自身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公安机关和媒体都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新闻舆论监督与警察形象建设是和谐统一的,其政治前提、终极目标、行为规范是一致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介是党、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 ,民众法律意识的日渐增强 ,新闻与法律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防止新闻侵权 ,避免新闻官司 ,必须强化法律意识 ,并将法律意识自觉地、充分地运用到舆论监督中去 ,维护新闻舆论监督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一、新闻舆论监督与表现自由。新闻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宪法所保护的公民表现自由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日渐重视之机,也频繁发生了一些由于新闻报道引发的名誉侵权案件,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如何处理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名誉权、隐私权等公民人格权的保护,本文对此问题作粗浅的分析。以与同仁共探讨。  相似文献   

10.
几种特殊类型的行政侵权责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侵权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在行使职权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行为违法(包括部分不当)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深入研究行政侵权责任对于推进行政法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几类较为特殊的行政侵权责任,如抽象行政行为、共同执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不当行政行为等行政侵权责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不是一篇法学论文,但却是一部重要的民法学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它从中国媒体侵权责任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实际出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从审判实践上总结经验,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形成了这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法律适用的规则,方法敢于创新,体例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切合实际。这种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与《美国侵权法重述》的研究方法相似,作者将其命名为“中国侵权责任法重述之媒体侵权责任”,是完全有道理的。本刊刊出这部条文式的研究成果,意在鼓励和支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研究方法,倡导注重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态度。相信在中国侵权责任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本文总结的法律适用规则不仅在指引媒体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对规范我国媒体传播行为,保护媒体合法权益方面,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自由本身是媒体的一种特殊权利,是新闻行业不断发展前进的保障,但任何自由的行使都存在一定的界限。如果自由的行使超过一定的界限,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则构成媒体侵权应依法受到制裁。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的矛盾是权利之间和权利与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力之间的冲突。对新闻侵权予以明确、合理的法律规定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新闻媒体在自身权利的范围内进行新闻活动,预防媒体侵权。媒体应当采取避免新闻侵权的方法,同时积极地应对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3.
媒体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工具,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应始终站在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上,来正确发声。表达党的意志,阐发人民的意愿。依靠正能量的舆论监督,显效扬善抑恶。社会上有许多丑陋现象,都因媒体的介入,积极发挥正确的舆论监督作用,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媒体舆论的监督的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越来越被广大群众看成信赖"媒治"。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假新闻"、"失实新闻"、"炒作新闻"、"讲价新闻"等行业败坏事件,不断重创媒体的公信力。也反映出了部分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沦丧,毁损党的新闻事业神圣。减失新闻媒体的负向效应,就得严格规范,让媒体去正确发声,禁绝违规发"假志"、"滥声"、"私声"。  相似文献   

14.
《侵权责任法》改变了《证据规定》关于医疗侵权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重新确立了医疗侵权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但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与复杂化直接决定医疗侵权诉讼之证明责任分配并不能解决当事人举证及法官事实认定之困难。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医疗侵权诉讼之具体举证责任,在适时运用"推定"减轻患者证明负担的同时,课以医方反证提出责任及反证义务违反之惩罚,是灵活解决和调整患者与医方证明困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监督的角色定位 及时监督社会问题,提出批评,提出建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新闻媒体的责任.如果媒体放弃监督,放弃批评,就是放弃新闻媒体的职责.媒体如果不关心民众疾苦,不直面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必将被受众抛弃.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 ,它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进行监督。由于法律对于舆论监督权利的保护有限 ,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受到侵害 ,影响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本文针对舆论监督权利行使过程中存在的侵害采访权 ,新闻侵权以及新闻报道的合理怀疑权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认为强化舆论监督应从其权利监督权力的本质特性出发 ,积极配合、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从而达到纠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暴力"是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对当事人的隐私、名誉等权利造成严重的侵害。在实务中可将其分为两种具体的侵权模式。在其规范中体现着隐私保护与言论自由价值间的冲突。此时,网络服务提供商及"网络暴力"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此责任属于共同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责任的两个主体应根据不同性质的网络侵权行为类型承担不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公法管制之违反如何引起民法上之侵权责任?"保护他人的法律"最具探讨价值。虽然我国《侵权责任法》及《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并未规定此种侵权类型,但"保护他人的法律"仍有助于确定侵权法保护客体、控制公法的私法介入,并为已有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储备和本土化路径。公私法相互支援背景下的"保护他人的法律"工具化,为公法作为"保护他人的法律"介入侵权责任认定提供了思路,即公法作为确定侵权法保护的"利益"之依据和过错认定之依据。  相似文献   

19.
侵权纠纷困扰着媒体,面对几次浪潮,媒体应如何面对?1993年及1998年最高院的两个司法解释,无疑为媒体应对侵权诉讼注入一剂“强心剂”。在媒体逐步走向市场的今天,研究媒体侵权抗辩事由,将进一步调动公民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从而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构筑和谐社会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又称为大众传媒,在西方国家有"第四权力"之称,也有的称之为"瞭望哨"、 "报警器",其实都是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的形象比喻.本文以美国为例,追溯新闻媒体监督的历史、剖析其本质、揭示其趋势,目的是有利于正确看待西方媒体监督,科学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