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正问题是当前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对社会公正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为了使人们对社会公正问题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本文对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关于“剥削”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构成所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的性质和作用,是当前人们关心和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是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晏智杰教授的一次谈话。记者:有人认为小生产与资本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私营企业主肯定是剥削  相似文献   

3.
合理调整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甚至出现贫富悬殊问题.就当前来说,分配不公是社会不公的突出表现.因此,要深入研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同时也要理性地看待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结合我国实际看待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中外教育史上,关于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还是为人的发展服务问题,出现过激烈的论争。这种争论时断时续,迄今没有终结。我国现阶段也有教育功能论与教育本质论两种不同的教育观点和主张。究竟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怎样认识教育为社会与为个人的问题?在此提出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秋石 《求是》2012,(1):18-21
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一、评价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立场和方法论考察道德现象,离不开具体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建明 《探索》2005,3(1):10-13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我们认识当前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我国现阶段存在贫富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和不合法致富的加剧。对贫富差距存在着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价值判断。我们应从多重视角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道德现状及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人们观点各异,综合各家论述,大体有三类基本意见,即道德滑坡论、道德爬坡论、有进有退论。面对同一个现实,人们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一方面在于认识客体——社会道德现状具有多面性、多层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在于认识主体观察问题所取的不同角度、方法以及标准。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道德评价标准,才能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质上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改善民生,应加大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反腐倡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9.
过渡时期问题是多年来理论界颇有争论的一个问题。究竟怎样认识我国的过渡时期,经过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争论,人们的认识大体趋向一致。但在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及放宽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听到这么一种议论:我国现阶段是不是在恢复过渡时期呢?有的出于对五十年代的向往,干脆说我们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有什么不好。搞清楚这个问题,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但是,剥削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在我国现阶段的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这样,社会主义一方面要消灭剥削制度,一方面又有剥削重新出现,这使人们困惑不解。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分  相似文献   

11.
牢固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发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道德问题,特别是在现阶段能否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如何把握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人们还有一些困惑和疑问,对此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一现在,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一些单位职工下岗,个人与原有的集体失却了正常的联系。由此人们对集体、集体利益存在的合理性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认识。这主要涉及集体及其功能的界定问题。首先应当肯定的是,集体和集体利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总是要以不同的方…  相似文献   

12.
张宏 《奋斗》2002,(3):18-18,23
入世已成为人们关注和谈论的热点话题。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视角看待、评论、预测着人世的利与弊,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看,大多数人对我国人世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人存在着疑惑和担忧情绪,概括起来有“四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社会结构的全方位变化以及现代社会三维宏观组织构造雏形初显,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理解这种结构转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解现阶段我国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私营经济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私营企业主党员队伍的逐渐扩大,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党员带头致富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同时也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主党员带头致富,其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它不仅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现阶段也存在着“信心不足”、甚至“丧失信心”问题.其认识根源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及面临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问题的态度、过程性进行理性分析,进而提出了树立信心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社会现代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课题。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遭遇了不少的曲折。如今,在建国5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反思,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要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出真正科学的分析,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即对社会现代化问题本身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已经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而我的看法是,社会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些剥削现象。于是,在干部和群众中就提出了如何看待剥削的问题。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我认为必须澄清的问题是:剥削现象只是在局部范围内存在;剥削现象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发展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应该全面把握;对于剥削本身也有个重新科学认识的问题;我们对于剥削现象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要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和引导。◆第一,剥削现象只在局部范围内存…  相似文献   

18.
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如何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问题上,过去曾发生过“左”的错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人们头脑里的阶级斗争之弦绷得太紧,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但是,这几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完全不讲阶级斗争,不讲人民民主专政,人们的阶级斗争观念十分淡薄,甚至把过去所有的阶级斗争一概说成是人为的,似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阶级斗争的历史早就终结了,这显然也是错误的。今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严酷事实,却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重大的课题:今天在我们国家里究竟还有没有阶级斗争?如何看待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应该怎样掌握现阶段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现阶段的阶级关系,学界用以分析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两个:分层研究和阶级分析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关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但阶级合作与冲突及二者的对立统一是阶级关系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存在着阶级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要正确处理阶级合作与阶级矛盾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雪冬  张彭松 《唯实》2007,1(4):33-35
我国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和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源自人们实践观念的偏弊。只有树立共生、宽容、和谐的实践理念和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