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从国民党监狱里被释放.在战乱中,他和家人于1938年8月3日辗转漂泊到四川省江津县,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4年.陈独秀在江津虽贫病交加,身陷困境,但仍笔耕不辍,关心时政,珍重晚节.  相似文献   

2.
祝彦 《党史纵览》2010,(11):52-54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南京局势越来越危险.陈独秀于1937年9月9日匆匆离开南京.14日抵达武汉.租住在华中大学校园后侧一所旧式的四合院民房。陈独秀虽然不能亲自操戈上战场.但他对抗日满腔热情.积极鼓动宣传民众抗战救国。期间.除了遇上王明、康生制造的“汉奸”冤案干扰外.陈独秀的生活基本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3.
庞然 《红岩春秋》2008,(4):74-76
1938年初,日军相继占领武汉、长沙。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蜂涌来到陪都重庆。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老者,在一名年轻女性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挤上长沙到重庆的轮船,他就是曾被共产党宣布开除党籍、又被国民党关押多年刚被释放不久的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陪伴而行的年轻女性,是自愿在南京狱中照料他生活起居、出狱后成为他妻子的潘兰珍。  相似文献   

4.
在中共党史上,陈独秀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共中央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其所犯的错误,而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在其后的政治活动中蜕变为 "托陈取消派"的领袖,但在对待抗日问题上却能在清贫和困难中保持晚节.  相似文献   

5.
江津鹤山坪分为上中下三坪,是长江与笋溪河的分水岭,坪内原置五举沱乡(双石场)和麻柳场,有天下第一坪之称。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等地区后,从国民党南京监狱被释放的陈独秀只好随同大批难民到重庆近郊江津县避难。1939年5月,陈独秀和夫人搬到鹤山坪石墙院蛰居。他在这里住了3年多,常去的就是最近的双石场。  相似文献   

6.
因为陈独秀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评价问题,一些学者对陈独秀的文化身份和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作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有意回避或压低。实际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青少年时期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后,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力批判。他攻击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教,批判儒学不适合现代生活和压抑人性的一面,否定儒学一尊;他还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弘扬个性解放,提倡新道德,发起文学革命,进行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工作。陈独秀并未全盘反传统,他对旧文化的批判是中国文化吐故纳新、向前发展的必经阶段的表现,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晚年在四川江津时,结识了一位小他20多岁的朋友——台静农,两人交往甚密,有大量来往书信,这为研究陈独秀晚年境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关于陈独秀晚年的界定.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从1929年11月陈独秀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5月病逝这一段时间。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研究.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这20多年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祝彦撰写的《晚年陈独秀》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学术性、理论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既是我国起步较晚的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崭新成果,又是近年来系统、深入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理论的一部力作。作者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图反映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全貌,因而使这部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的佳作具有鲜明特点。史论结合,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本书不同于目前出版的大量陈独秀传记类图书。作者的独创性在于把陈独秀的生平轨迹与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论从史出。既有对从大革命失…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身份步入中国政治舞台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党成立以后的最初6年中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曾对中国革命、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犯了右倾错误,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了总书记职务。1929年被开除出党,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抗战爆发后被释放。此后。他历尽坎坷,辗转漂泊到了四川。他的晚年凄风苦雨。令人感慨,却给人们以种种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革命火种。他一生跌宕起伏,人们对他毁誉不一。著名的陈独秀研究专家任建树说:“陈独秀一生的思想演变,不啻是一部近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缩写。他的革命经历大体上同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同步前进,并相互影响。纵观他的一生,两件大事应该大书特书:一是提倡科学与民主;二是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两件事已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四运动前,他通过创办《新青年》,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为中国人树立了“科学”、“民主”的新价值观;五四运动后,他走向马克思主义,既对“科学”、“民主”的价值内涵给予了拓展和深化,又对“社会主义”的新价值观予以了凸显和高扬。但这种变化之中又蕴含着前后相继的连续性:从五四运动前到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价值观一直都保持了启蒙的性质;只是五四运动后的启蒙性质,包含了对五四运动前启蒙性质的反思与扬弃,得到了一种深化。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上世纪40年代曾明确指出.陈独秀不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还是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个时期的总司令:  相似文献   

14.
方宁 《党史博采》2011,(5):19-2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千年帝制在瞬间轰然崩塌。辛亥革命的爆发为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重要道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虽然没有亲身参与推翻满清的直接军事丰争,但也积极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做出了自身5虫特的贡献。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进行深刻的思索和反思,决心从思想文化的启蒙入手,掀起新文化运动的征飙。开始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之路.  相似文献   

15.
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到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他在江津的四年,虽然年老多病,生活贫困,但却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除完成了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外,还吟哦书写了20多首诗和对联。这些诗作和对联,既是他斐然才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6.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张申府(1893-1986),原名张崧年,河北省献县人,1917年,北京大学肄业后留校任教。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张申府开始给《新青年》写稿,受到陈独秀的注意。1918年,张申府在授  相似文献   

17.
《党建文汇》2010,(8):56-56
《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介:“在中国期刊发行量超过百万的阵营里,党刊只能占上几个席位——《求是》、《南方》、《业产党员》、《党建文汇》等。这其中,《共产党员》发行量高居榜首,《党建文汇》以90%的发行量在省外而令人惊叹。这二者又同属辽宁党刊集团。”  相似文献   

18.
吴枫 《世纪桥》2003,(3):57-58
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出版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向封建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它把中国的近代思想文化运动推向高潮。同时,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实现了自己思想的三个进步,为其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张申府(1893-1986),原名张崧年,河北献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升入本科,先学哲学后学数学,并留校任教。同年,张申府开始给《新青年》写稿,受到陈独秀的注意。1918年下半年,张申府出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并逐渐与陈独秀相知相熟。  相似文献   

20.
民主思想是贯穿陈独秀一生思想的一条主线。民主不仅是他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的大旗.也是他一生奋斗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随着时势的变化,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在其一生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有数次转折与变化。这个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5年秋至1920年春,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此时他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推崇资产阶级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