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迅 《学习导报》2013,(10):60-61
儿时,我在家乡看过的露天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至今仍然在我的耳边回响:“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对革命家乡的眷恋,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追求理想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
正月里采花无哟花采,采花人盼着红哟军来。三月里桃花红哟似海,四月间红军就哟要来。七月里谷米黄哟金金,造好了米酒等哟红军。九月里菊花捧哟在怀,红军来了给哟他戴。青枝绿叶迎哟风摆,红军来了鲜哟花开……这首闻名全国的南坪小调《盼红军》,就诞生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每次唱起它,就让人想到了上个世纪如火如荼的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阿坝爬雪山、过草地所创造的举世闻名的人间奇迹,想到了红军和阿坝人民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鱼水深情。在阿坝的雪山草地上,红军书写出了好几个“最”: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最多——特别是两河口、毛…  相似文献   

3.
苗寨风情     
春末夏初,得隙一游贵州东南的苗寨。尽管春雨潇潇,依然掩不住山的神奇、水的清韵和苗族同胞火辣辣的情致。贵州多山,一路上蜿蜒崎岖,过了若干桥,绕过许多弯,没人去留心它,倒是那峰峦叠翠的山岗上盛开的映山红,勾起了同行者的兴趣,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那传唱不衰的歌谣:“若要盼的哟红军归,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笑声、歌声洒落一路。我们去的苗寨,叫朗德苗寨。这里芳草无边、山色如黛。濛濛细雨之中,使人顿生“烟雨暗千家”之感。好客的苗家人,穿着民族盛装,佩带着特有的银饰,用隆重的礼节迎接远方的客人。鞭炮声吵醒了山寨的宁静,芦笙奏出了山…  相似文献   

4.
闽新 《先锋队》2011,(21):63-64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革命胜利哟你回头,老妹等你哟长相守,老妹等你哟到白头……"踏进井冈山市区,不时飘来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深深打动了我们。在井冈山市,一首首红歌、一座座革命旧居旧址、一簇簇红杜鹃,常常把我们带回那火红的年代。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实景油画《井冈路》映入眼帘。大厅设有一台老式油灯雕塑,表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旨。红米饭、南瓜汤,冬天官兵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盖干稻草……博物馆里陈列的实物,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将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5.
"清清那个湘江水(指遵义市的湘江河)哟,层层波连波.当年那个红军嚯,从我门前过……"日前,遵义市红花岗区迎红街道红歌队,在城市广场深情合唱自编歌曲《红军从我门前过》. "每当唱起这首歌,我就仿佛置身那段峥嵘岁月."红歌队队长段应芳表示,红歌队主要在红军山、遵义会议会址等革命圣地进行义务表演,用红色歌曲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相似文献   

6.
叮当,叮当……在阵阵清脆的骡铃声中,一队马帮,沿着映山红铺展的山道,向鄂西五峰山区——红四军驻地徐徐而来。这是1929年4月的一个艳阳天。骡马队越过沟谷山脊,走进红军驻扎的山村。只见一位头缠青布帕,手持赶骡鞭的英武汉子径直奔到红四军军长贺龙的面前。“噢!这不是叶骡客吗?”贺龙惊喜不已,一眼就认出了十三年前结识的老同行。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云卿大哥,我要跟你走,当红军,你要不要?”这汉子眼露恳求的目光。贺龙右手持着烟斗,凌空劈下:“要!”  相似文献   

7.
红心 红歌     
《当代贵州》2011,(20):47-47
"七一"期间,全省各地广大干部群众掀起了一场纪念建党90周年的热潮。《映山红》、《南泥湾》、《绣红旗》、《十送红军》……一首首红歌历久弥新;文艺汇演、敬献花篮、观红色画展,一场场活动尽显款款深情。  相似文献   

8.
正"喊大海咯,一嗓喊得大潮来,嘿哟嘿哟大潮来,喊得浪涛打滚乐哟,喊得浪花天上开,喊得渔轮破浪飞哟,喊得渔网兜大海,兜大海咯……我喊大海声声脆哟,声声脆哟,嘿哟嘿哟,大海为我敞开怀哟……"这歌声是大连市长海县渔民在与大海风浪搏斗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劳动呼喊。渔民需要通过"号令"来统一劳动节奏,长海号子便在长期的海上作业中诞生并日渐成熟起来。作为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喻丹 《当代贵州》2014,(18):25-25
正"乌江源"、"贵州屋脊"、"毕节试验区发祥地"、"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试验田"、"海雀模式"、"拉开当代中国扶贫攻坚的序幕"、"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的‘范本'"、"反贫困典范"——是哪一片土地,将这些词汇集于一身?"高"是这片土地的关键词:海拔2900米的小韭菜坪,使得"贵州屋脊"实至名归。海拔之高地,同是精神之高地——天高地阔、高山大川孕育了英雄人格,英雄意志谱写了历史传奇,哲庄坝红军战斗、野马川会议、席大明烈士……英雄的精神长途跋涉,在野马川抗洪烈士群体身上得到重现,在文朝荣的脚步里得到现代诠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这精神的海拔无以用数字来度量,却高高矗立,成为永久的典范。英雄的精神延续着,发扬着,成为这片土地时代精神的原始内核。  相似文献   

10.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肖华创作的<长征组歌>中这段歌词,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红军取得长征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而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则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这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相似文献   

11.
常从报纸上看到农民盼这盼那的呼吁。比如科技下乡有几盼,文化生活有几盼,农资打假有几盼,农村孩子有几盼……然而,笔者从农民的角度来观察,农民年年盼、月月盼,盼来盼去总是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其实这些年来,党中央每年都要下发一号文件,强调重视"三农"问题,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  相似文献   

12.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严冬将至,囊空如洗,毛泽东向二十五军借钱,徐海东抠出自己不多的“家底”。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胜利到达陕北,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红二十五军会师,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历史壮举——长征。这时,红二十五军已经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中央红军的到来,陕北革命力量大增,这让徐海东高兴得眉飞色舞。他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哦们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着和中央红军会合,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然而,两军会合,陕北一下子开进这么多部队,…  相似文献   

13.
正巍巍武陵山绵延千里,起伏跌宕,蜿蜒横亘于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在武陵山余脉仙女山与铜矿山的交汇处,有一片纵横20多华里的平川——革命老区涪陵罗云坝。80多年前,在这片平和宁静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并诞生了四川省历史上最早的人民军队——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以下简称"二路红军游击队")。罗云坝上响春雷20世纪初,中华大地兵连祸结,狼烟四起。罗云坝,这片崇山峻岭中的乡村,此时也饱受痛  相似文献   

14.
几年之前,我曾写过一首题为《我的自豪》的小诗,发表在北方边远地区的一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文艺刊物上。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自豪——我生在可爱的中国,我们的中国哟,是这般美丽而又辽阔……我自豪——我长在巍巍的太行山,我们的太行山哟,月亮比外国的更要圆……我自豪——我工作在首都北京,我们的北京城哟,越来越变得年轻……我自豪——我  相似文献   

15.
在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的封面上,有一张红军小号手的照片.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红军形象.可照片中的红军战士到底是谁?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是谁留下这宝贵的历史瞬间?这些都鲜为人知.我们在举办"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革命文物"陈列时,陈列了这照张片,可照片的说明,只能用"抗战之声"或"西征红军在宁夏"这样很简单的文字.当参观者问起这张照片的详情时,我们却不能回答清楚.这就促使我们要下决心调查清楚这张照片的详细情况和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对红军西征和在宁夏的革命活动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弄清了这张照片产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6,(9)
正学名杜鹃的映山红,是种坚贞不渝的花。这花儿从不嫌弃山贫土脊,只要有风,她就会落地生根,然后彼此紧挽手臂,蓬勃出翠绿的枝叶。风霜雨雪中,她凝聚起坚韧的精神,在崖壁上长出不屈的筋骨,扮靓山川。"此花不是寻常物,尽是英雄血染成。"这一簇簇的映山红,红的如血,热烈壮观、气势磅礴,追忆着血与火写就的历史一页。春风轻拂,我从闽东革命老区来到黔北的红色之城。阳春里,遵义的映山红温婉多情,她似以特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瑞安 《党史文汇》2013,(10):40-43
长征途中惨烈的湘江之战是红军战史上的血色记忆,而一位红军师长的壮烈牺牲又为这片血色记忆更增添了一层悲壮色彩,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血色丰碑。他就是我军战功卓著的优秀指挥员——陈树湘。  相似文献   

18.
巴山背二歌     
"哟嗬……哟嗬……   山歌粗犷长声吆吆   白云深处大巴山   走来一伙巴山背二哥……"   这就是产生并流传于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哥",把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所唱的山歌叫"背二歌"或"巴山背二歌".……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关于红军长征的众多故事当中,有一个红军战士们用茅台酒洗脚的"故事"流传甚广,以至于成为茅台酒的神秘传闻。那么,红军战士究竟有没有用茅台酒洗过脚呢?朱笠夫编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写道:"开始发现这酒坊的士兵,以为‘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可惜数缸美酒,已成为脚汤。"读罢这段文字,似乎红军战士用茅台酒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7,(12)
<正>"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嘿……"每当这首优美动听的《敖包相会》响起,听众就好像被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这首传唱度极高的蒙古族民歌不仅展现了草原上的深情,也把"敖包"一词带到大江南北,被世人熟知。敖包是蒙古语,也被称作"鄂博",汉语意是"堆子"或"包"。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