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一个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国正处于痛苦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世界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期,中国与世界正处于复杂的磨合期,这种"三期叠加"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当前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中国的民族复兴正在走向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走向成熟,世界治理体系正在走向变革,中国正在迈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和世界出现的这些历史性变化,又为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重建世界话语体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当然,也应看到,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仍面临着巨大障碍和严峻挑战,特别是要解决"有理说不出"和"说了传不开"两个方面的问题,增强说服力和传播力。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障碍,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着力解决好以我为主、兼容并包,问题导向、抢占先机,讲好故事、寓理于情,顶层设计、系统阐释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国际地位包括三个方面,即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地区大国,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必须实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西方国家的猜疑,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3.
黄红发 《求实》2002,3(7):19-22
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 ,考察了世界格局变化趋势 ,作出了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的科学定位。把握邓小平的中国国际地位论 ,对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 ,驳斥西方叫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未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要培养善于讲故事的行家里手,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要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把中国渴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期盼讲好,主动面对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关切,消除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对中国形象的歪曲。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一定要真实,既自豪地讲成绩,又直面问题,向世界展示一个客观、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及不断上升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了中国模式及其发展经验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的渐进改革、减贫经验和民族关系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中国不断增强的世界贡献及其推动的南南合作,也正在悄然改变国际体系的演变进程。作为对当前日益紧迫的世界发展与国际治理问题的回应,中国模式显示了其巨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及对外辐射力,为中国赢得了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为回应中国"强而必霸"的"中国威胁论",为推动世界包容发展、和谐发展,让"中国梦"惠及"世界梦",中国外交在"能够做"(如"强而必霸")与"应当做"(如"包容发展")之间,进行了负责任敢担当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我们应当做"。这一抉择既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也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我们应当做",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但不任性","有能力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发展责任"。同时,中国正大力倡导和践行"人类共同命运体"意识、建设"一路一带"、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将"应当做"付诸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7.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上的两大主题,中国和平崛起主要提倡导和平、民主、发展,为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世界和平共处,"和平崛起"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给国际政治关系带来的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返本以开新。马克思恩格斯自鸦片战争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持续关注中国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走向,在几十年间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文字,对于历史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进行了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人民受西方列强和清政府双重压迫而引发的革命发表了许多精辟论述,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预言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他们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革命,以辩证思维指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两极相联",基于"两极相联"的世界革命发展趋势预判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独到的贡献,并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视域下,重温并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论述的系列经典文献,对我们反思历史,从"两个大局"的时代逻辑把握中国发展大势,以"两极相联"的辩证逻辑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走什么道路的政治逻辑把握最大制度优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能够实现和平与崛起并存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模式"的重要价值体现。"平等、共赢、协调、共享",是我国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与西方国家的模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本质区别。中国走包容性发展道路有其历史文化基础、现实依据和长远目标,其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和意义。要促进包容性发展,必须注重文化上的求同存异,超越意识形态偏见;必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谐。  相似文献   

12.
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仅是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中国加快话语体系建设要以阐释中国道路,构建中国学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路径,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也为全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聂圣平 《求实》2012,(6):66-69
国际地位上升后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一些反动势力的敌视,其意识形态也跟着"遭殃",成为斗争的"主战场"之一;全球化的加强和国际联系的紧密,使中国同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随之增多,这为西方"和平演变"中国提供了新的机会。为了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增进国际相互信任、坚持做责任大国、主动参与文化全球化、提高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国际联系密切后带来的社会思想多元化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等,都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国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象。当一国发展成为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国并实行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时,该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必然会产生双向互动增强的趋势。这种互动的方式与程度既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执政水平、对外政策与开放程度,也取决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其具体性质既可能是良性互动也有可能是恶性互动。中国推进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注意协调好国家"个体"利益和国际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能免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研究往往热衷于制度本身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模式,制度生成和更新的外部条件和国际因素却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以国际因素作为分析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变量,意在克服同类研究中内部结构分析取向的不足,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民主"的现实价值,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变革中做出应对和选择。这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意义,对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凌胜利 《前线》2015,(4):59-61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发挥作用是未来十年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不仅需要基于物质实力多作国际贡献,还需考虑给世界提供何种思想和理念,进而能够在世界新秩序构建、国际制度改革中取得有利地位,更好地承担起国际责任。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改革的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应紧抓时机,在国际社会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一系列中国理念,抢抓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培养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福建师范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依据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基础和学习特点,确立了以现实问题的关怀提升学习兴趣、以错误思潮的批判坚定理想信念、以世界视角的分析培养国际视野的教学理念,形成专题式、研讨式、开放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完善专任教师准入、集体备课和听课等管理制度,实施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博士研究生深刻感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11,(4)
与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局限于民主—专制、西方—非西方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不同,中国发展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沿着协调的发展轨道,秉承着包容的价值理念,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种图景。  相似文献   

19.
习伟 《前线》2013,(10):37-39
掌握话语权是所有大国的目标,也是大国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掌握与自身地位相称的话语权对中国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相反,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漠不关心,对谩骂污蔑、腐蚀同化妥协退让,则于中国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20.
王国学  冀培 《世纪桥》2014,(11):11-13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既可以从定量方面去描述,也可以从定性方面来分析。从定性角度说,国家的政治地位、国际影响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其主要内容。近现代中国由衰落到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为新中国确立了世界政治大国地位、核大国地位和塑造"不称霸"国家形象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