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毛泽东一辈子做事,好创新。换句话说,就是干什么事,都喜欢有独创性。还在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就显露出来这种与一般人不相同的特色。1912年春,这年毛泽东19岁,考上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过了一学期,他觉得这所学校的课太少,不如自学长知识多,所以决定退学,走一般人不敢走的自修道路。在自修的半年中,他每日到省立图书馆看书,广泛涉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收获不小。1936年,毛泽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5,(1)
<正>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富有法治意识,《商鞅徙木立信论》就是一个例证。读《史记·商鞅列传》,抒发胸怀1912年上半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编入普通第一班。毛泽东爱好史学、文学,文史相通,从私塾开始,就练成一色文字。他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受到国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读报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高瞻远瞩,战略眼光广阔,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关心时事,嗜报成癖有关。有时读报竟达到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可以追溯到他青年时代。1911年,他从韶山冲来到长沙的湘乡县驻省中学读书。在学校他第一次看到报纸上有新闻、有政论及其他各种文章,觉得世界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此后,他就特别酷爱读报,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涤生 《党史纵横》2005,(9):31-36
“文革”中,依照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毛泽东怀着良好愿望,决心搞好“教育革命”的许多想法,也表明失控的“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想法不能实现,甚至走向反面。毛泽东早就对过去旧的教育制度不满意,他有一个“教育革命”的思路毛泽东在他青年时代接受旧教育时,就对旧的教育制度十分不满。他曾用干脆不进学校读书而是自己每天到长沙定王台去自学的办法进行反叛。后来,在父亲停止供他学费的威胁下,他才又进入学校去读书。但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始终存在。新中国…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对萧军表示了格外的礼遇。萧军第一次到延安是以旅行者的身份。1938年早春,他从临汾随“民族革命大学”西行撤退。后来他脱离学校渡过黄河,3月21日来到延安,住陕甘宁边区招待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虽没有关于广告的专论,但透过许多历史资料和事件,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广告的重视以及广告对他的生活、革命工作有过重要的影响。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接触广告,该是在1912年春。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坐上了总统的宝座,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过去,于是脱离军队,决定回去念书”但毛泽东不知道过什么学校好,因为他“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学校的优势,对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也没有明确主见”这时,广告帮助了他,毛泽东1936年曾回忆说:“我开始注意报纸上的广告那时候,办了许多学校,通过报纸广告招林新生…  相似文献   

7.
《先锋队》2007,(5)
薄一波与毛泽东在薄一波的革命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初,薄一波从太岳根据地来到延安,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央。第二天,毛泽东便找他谈话,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薄一波向毛泽东汇报了在  相似文献   

8.
雷国珍  祁雪春 《湘潮》2015,(7):31-35
毛泽东对湘南情有独钟。五四时期,毛泽东就到湘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大革命时期他到湘南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八七会议后,他出任湘南特委书记。在领导秋收起义向农村进军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出向湘南发展。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率领红军转战湘南,大片湘南土地成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湘南这块红色土地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引导了许多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9.
市场广告是市场经济运作中的重要手段。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伟杰的毛泽东,是十分熟悉广告学问的。 (一) 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已经过了湘乡县的“非常新式的学堂”的读书生活,也经过了半年时间的军队生活,他决定再“回到书本子上去”。 进什么样的学校呢?读哪些书呢? 在当时社会里,广告已十分时兴。长沙这座大城市,已办了许多学校。各校竞争青少年去入学,纷纷通过报纸广告来招收新生。毛泽东就十分注意这些报纸与广告。 毛泽东最先看到的是一则警察学堂的广告。他先付了一元钱的报名费,接着办理报考手续。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一生很少坐飞机。据毛泽东专机组柳昆尚同志回忆,建国后至1958年,毛泽东乘飞机42次,共计156小时8分钟。当时,党中央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严格控制毛泽东乘飞机出行,于是,火车就成为毛泽东到全国各地考察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毛泽东为数不多的飞机之行中,有3次格外值得关注,那就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坐飞机、建国后第一次专机之行和最后一次专机之行。第一次坐飞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有许多爱将,杜平是其中之一。原中顾委委员、南京军区政委杜平老将军,生前曾多次动情地和我们讲述他跟随毛主席革命的~幕一幕,特别是他与毛泽东接触中的几个“第一次”,让他终生难忘。他深深地感到了人民领袖的伟大英明、可亲可敬。第一次看见毛泽东社平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就很想见到朱德和毛泽东。那时,朱毛在江西、湖南一带名声很大。他在湖南长按群治大学读书时,经常看到蒋介石当局通缉朱德、毛泽东的命令。这年6月,组建红军第一路军时(后改为第一军团),杜平所在的红军第6军改为第3军。改建之前,在离江西永…  相似文献   

13.
符定一是毛泽东的老师,年长他16岁,两人同是湖南湘潭人。符定一精通中国文字学,为新中国的文教事业也作出了贡献。他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 一、不要抓他,他将来的成就会在你我之上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符定一当时任该校校长。在这里,毛泽东直接受到了符定一关于古汉语、历史、写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生前在其著作、讲话、谈话或诗作中曾评点过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包括他的部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能够进入他的视野,获得他的直接评价并非易事。而一个人能得到他多次评价,并且主要是肯定性的评价,则更是难上加难。邓小平恰恰就是一位多次被毛泽东论及并给与高度评价的人。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至少七次直接评价邓小平。这些评价,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心目中邓小平的品格、才干。毛泽东第一次评价邓小平是在“八大”召开前夕。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先是主政西南,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奉调进…  相似文献   

15.
<正>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偶然听说身边的工作人员收了地方一些土特产,他大为震怒,立刻将时任江西省副省长汪东兴召上庐山,指示汪东兴回中南海主管第一办公室。汪东兴从长征起就跟随毛泽东,深知毛泽东的脾气和用意,一到中南海就立刻着手调查研究,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摸清了工作人员收受土特产(水果、茶叶、丝绸)问题,很快形成一份材  相似文献   

16.
孟红 《党史纵横》2007,(12):15-19
侯波,共和国第一代女摄影家,毛泽东第一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专职摄影师.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后,侯波开始到中南海摄影.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她用镜头记录了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许多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仅侯波一人拍摄的就达400多幅.这些毛泽东经典照片早已世人皆知,但照片背后的许多细节和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7.
1918年8月,毛泽东为了筹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离开湖南北上,在北京,保定等地学习、工作了六七个月。第一次北上,使毛泽东眼界大开。他结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接触了许多他钦佩的思想激进人物,还同一些左翼青年成为朋友,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ABC,促进了毛泽东的思想发展。 “向外发展”促成了第一次北上 “向外发展”的指导思想,促成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站在时代巅峰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同时又是个性突出的普通人,他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因为一块肉就绝交——"以后再不同这个家伙见面了"1913年到1918年五年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曾对他的同学周士钊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所好学校。  相似文献   

19.
1965年5月14日,中国第二颗原子弹在西北地区空爆成功。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沙,听到汇报,笑着说: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个月,赫鲁晓夫下台;我们第二颗原子弹爆炸,胡志明75岁生日快到了。这时,胡志明也到了长沙,听说毛泽东要会见他,特别高兴。一见面,他就快步上前拥抱毛泽东并问好。他发现毛泽东嗓音沙哑,便问,"毛同志,你病了吗?"毛泽东说:"我患重感冒,还没有完全好。""请你少讲话。"胡志明  相似文献   

20.
著名外交家乔冠华(1913—1983)博学多识,睿智超群,在中共党内有“风云才子”之誉。他撰写的国际述评嘻笑怒骂,如剑似戟,“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毛泽东语);他的才思敏捷,文如行云流水,令许多文坛名家击节称叹。从他随手挥就的几首打油诗中即可见其一斑。 早年在盐城市淮美中学读书时,乔冠华曾参加学校学生会组织的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写过一首宣传诗,嘲讽给死人烧纸钱的迷信者。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