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磊 《学理论》2012,(22):132-133
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文学作为起点的话,新世纪文学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个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文学也像万花筒一般充斥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这样一种新时代的变化在文学上体现出的新质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文学研究和评论界的注意,这些新的元素的注入必定形成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从文学价值的多元化、文学的非精英化、文学的都市化、文学的市场化等四个方面来论述新世纪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来,深圳文学史上出现过"打工文学"、"移民文学"、"新都市文学"、"商界文学"、"青春文学"等等文学现象,与之相应的作家作品亦有不少。而在当下的深圳文坛,一群较有文学潜质和发展势头的作家,已然在岭南文学的群落中,崛起和区分出一个完全隶属于自己的文学群落。从全国性视野予以观察,深圳作家中一群成就较大者,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语境中,大众文学炙手可热,鄙俗化倾向愈演愈烈;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则不断萎缩、衰落。这种雅、俗文学严重失衡的文学格局,造成了受众认知能力的退化和审美水准的降低,势必导致民族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整体滑坡。因而,透析各种文学形态的生存现状,剖析并批判大众文学的严重弊端,对寻求高雅文学的振兴,促进雅俗文学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康合理的文学新格局,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作为全球化产物,正得到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世界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出,但是追随世界文学的思想源头,确是与世界主义、古希腊文化传统及其域外传播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世界主义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实践模式;古希腊文化传统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注入了包容开放的精神特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共同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6)
作为一部神学典籍,《圣经》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文从文本修辞、思想内容、文化和文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了解《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对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敏 《各界》2007,(6):135-137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专门谈论了文学的本质问题,他们认为“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虽然最后得出文学是“复杂的组合体”的结论,但他们只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把问题引向文学作品本身。该文由此引入开始概说文学的本质,论述文学本质界定困难的原因。纵观历史上关于文学本质的各家之言,都只是试图从文学的一方面而去界定文学的整体的本质,不免都有偏颇之处。笔者从格罗塞和王一川处得到启示,认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应该从文学的属性而且是本质属性入手,得出文学的三个本质属性即:审美属性、情感属性和话语属性,并给予了具体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探讨本质问题应该避免走入理性至上的误区,如何换个角度去探讨事物的本质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马荣 《学理论》2013,(24):165-166
辽宁民族文学建构,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富有弹性内涵。意识共识为辽宁民族文学的建构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一,正确认识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关系是民族文学建构的前提;其二,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辽宁民族文学,在不断创新中,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进行"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建构,确立辽宁民族文学获得世界文学的存在属性,从而实现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种片面发展经济 ,冷淡文化 ,忽视文学发展的简单认识是站不住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召唤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同时小康社会给中国文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背景和空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不仅是新时代对文学提出的要求 ,同时也是文学自身实现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冀汸 《瞭望》1989,(Z3)
文学的名目似乎越来越多了。除区别不同意识、不同美学观已有各种‘主义’的文学之外,按题材、内容分类,眼下就有工业文学、农业文学、改革文学、广告文学、法制文学、侦破文学、科幻文学、武侠文学、伦理文学、性文学,等等说法。如此分类,虽未尽妥贴,但多少有点道理,倡导者尚不难自圆其说。可是,在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之外,近年又流行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2)
"意识形态"用来界定文学,只能表现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特征,"审美"作为人类主观的、情感的、想象的创造性活动,才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意识形态的文学,往往成为对于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成为庸俗社会学的试验场;纯粹审美的文学可能沦为个人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缺乏现实关怀、人文精神的文学,它的价值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之间,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主体的自我生成之间寻求到平衡的文学,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历史—人文"的价值追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依据就在于此,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褚悦 《学理论》2012,(21):161-162
20世纪20-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风潮,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有许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革命文学、普罗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等。由于韩国的意识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对于这一部分的文学的研究在80年代之前一直是一禁区,至今仍未得到多角度的研究。本论文的议题为这类文学在韩国的最初形态——革命浪漫主义文学。从浪漫主义的分化过程出发,从内外四个方面分析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分解和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旅游的开发驱动要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是保证文学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文学旅游开发的成功还离不开对项目开发局限性的认知与评估。本文从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媒介要素以及支持要素四个方面对文学旅游的开发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文学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13.
李映冰 《理论导刊》2015,(3):108-112
文章对1990年代国内文艺学界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论争的几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补充性、修正性说明,用来定义文学并不合理。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本身、历史沿革以及出于现实的考量,用"意识形态"定义文学都是一种必然。文学在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超越于意识形态的、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审美反映"命名。"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和"审美反映"的文学观两相结合,奠基并建构了新时期以来渐次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4.
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刘勰主要以帝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为"主线"来论述梁代以前的文学发展史,突出彰显了帝王在文学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帝王的创作实践、审美趣味、文学爱好,对文学的重视、对文人的礼遇,帝王政治教化、文艺政策以及治下的人情世态、社会风俗都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余俊 《学理论》2014,(8):19-22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产物,它创建了一个冷静、务实、客观的文学派别。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政治学分析可以得出其对当代中国深入文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中国,更需要利用现实主义文学的方法论正视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26)
1978年诞生的《今天》杂志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诞生的标志。它由地下文学转入地上文学的诞生方式、文学公共领域和政治公共领域相融合的反叛特性,以诗歌为主要载体的表现形式和特别曲折的发展道路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诞生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表现。通过分析《今天》杂志诞生和发展的史料,探讨文学公共领域诞生过程中存在特殊性的理由和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互相耦合的文学与青年文学与青年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为文学对青年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对青年认识社会和自己、铸造信念和灵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表现为青年是使文学焕发生命力的催化剂,他们以其对新生活多姿多彩的追求与创造、充滿幻想的热情、日新月异的审美趣味,推动了文学的嬗变鼎新。纵观历史,这可以算得一种普遍现象吧:当文学被瞞与骗的律条窒息,青年也不可能不在精神上患贫血症;反过来,当青年蓬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扼杀,因而不  相似文献   

18.
陈艳 《理论导刊》2008,(1):124-125
非文学中文学性的存在,有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类.前者主要涉及文学史上非文学与文学的部分互变;后者主要涉及在特定时期内,人类的文学文本、文学活动与非文学的语言文本、语言活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相通.无论是考察文学史,还是考察当代的非文学现象,都可以看出,非文学中存在文学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在革命运动中萌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了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学。这种不可抗拒的革命文学国际思潮,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进而有了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由于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在中国倡导普罗文学,引起论争是必然的、正常的。革命文学论争的积极性和它的消极影响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王秀艳 《学理论》2011,(15):305-306
通过调查包头师范学院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现状和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期望及学习体验,探讨文学课程改革的新策略。文学课的教学应改变旧的单纯为文学而教学的目的,而应把文学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精神的载体,适应世界发展,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能够成为全面提升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