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部下沉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机制,也是党独创的一套用以有效治理乡村的常规实现形式。基于D村驻村帮扶工作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干部下沉从三个方面助推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一是依托群众路线的持续贯彻,切合了乡村社会的熟人底蕴;二是借助治理机制的有效创设,激发了治理体制的实践效能;三是凭借政社双方的耦合勾连,构造了国家与村社关系的二元合一。从治理有效出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下沉长效机制建设既要立足村庄的具体实际,也要注重甄别下沉干部的个体特质,从制度层面保障其能充分将自主能动性释放于乡村治理场景。  相似文献   

2.
充分释放数字时代的技术治理效能,关键在于推动“组织—技术”的适配性变革,即通过主动的政府组织变革,优化科层组织在结构、目标、关系等维度的实际运行,以匹配技术固有的工具理性、事本主义和刚性约束特征。济南市在建设“群众服务网”“政务服务网”“智慧城市网”有机融合的数字治理网络过程中,主动推动需求驱动、权责协同、法治规范的政府组织变革。研究表明,由此优化的科层组织,匹配了技术的工具理性、事本主义和刚性约束特征,发挥其引导结果导向、问题导向、标准导向治理的效能优势,并消解和规避了技术内卷、表层治理、僵化执行等治理风险。这提供了实现“组织—技术”适配性变革的可行进路。  相似文献   

3.
"制度"是理解行为选择的重要变量。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立足南海区"政经分离"的创新实践,发现基层政府的治理创新行为嵌入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面临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实现制度化的创新路径建构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以国家法律为红线进行有限创新,以此获得合法性;通过配套制度的建立,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再通过成本内部化,使得创新能够在科层内部形成有效的循环。  相似文献   

4.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权体制中的重要问题。当代治理理论的提出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其核心是多元协调治理,其中刚性约束与柔性参与是积极因素。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有集权传统的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主要集中在政权层面本身。它们应该发挥法制、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管理提升为治理。  相似文献   

5.
李兴  成志杰 《人民论坛》2014,(11):26-29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权体制中的重要问题.当代治理理论的提出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其核心是多元协调治理,其中刚性约束与柔性参与是积极因素.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有集权传统的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主要集中在政权层面本身.它们应该发挥法制、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管理提升为治理.  相似文献   

6.
蔡四青 《思想战线》2003,29(6):20-22
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市场秩序的治理结构中,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信誉行为缺乏必要的预算约束与制度约束,造成了市场诚信关系的严重扭曲和普遍的道德风险行为,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信誉短缺”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建立规范、合理、高效的诚信体系与制度,已成为保持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作为转型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治理空间的路径演变,国家赋权和问题倒逼构成了演变的两个主要逻辑线索。在理论层面,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后持续至今,形成了"社区建设"研究和"社区建设研究"两种研究取向,经历了从国家-社会关系到空间-行动者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主要是从宏观切到微观,对城市社区建设出现的新特征缺乏充分的解释和回应。科层结构视角从纵向政府间关系和横向部门间关系两个维度描述了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组织逻辑,可以成为理解城市社区建设新趋势的一种补充。从科层结构视角出发,未来城市社区建设应当优化激励、约束和机会结构,通过调整组织运作逻辑弱化工具主义的建设情绪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8.
职责与权力、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是制约乡镇基层政府运行和治理能力提升的体制症结。浙江省衢州市近年实施的乡镇模块化运行机制改革表明,聚焦基层治理问题,打破条块体制和科层体制的限制,整合乡镇治理资源,建立乡镇治理新的运行机制,以综合性团队协作替代条块分割的专业化科层管理,是乡镇政府自主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地方主义是指在地方治理中以地方和区域利益为第一原则,不顾全局和整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地方主义不仅与个别领导的作风和素质相关,也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相关。从公共治理的逻辑环节进行分析可知:公共治理的制度体系为地方主义行为配置自主空间;公共治理的体制机制为地方主义行为提供激励;公共治理的行动能力为地方主义行为限定条件;公共治理的监督体系为地方主义行为留有漏洞。因此,彻底杜绝地方主义行为以及现象,需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平衡。  相似文献   

10.
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理论及其信号传递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创新为起点,确立理论框架,分析其信号传递效应与发展预期。首先,文章基于委托代理、信号理论构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理论框架,并从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层组织中道德风险行为治理视角,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信号传递效应:包括信息不对称治理与完善代理人选择机制两个维度。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作用机制有效实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新的挑战下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在国家治理的视域中,人工智能会带来哪些重大的变革,又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本文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商关系和政府工作逻辑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讨论。人工智能将重构传统界限分明、相互分离的国家-社会和政商关系,并使得政府工作逻辑呈现出从科层垂直到神经网络、从官僚体制到算法体制的变迁。此外,以善治为目标的治理逻辑和以计算为目标的智能逻辑具有三重共鸣与冲突,把握好两者的共鸣,谨防冲突带来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将是未来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海南》2014,(7):12-12
<正>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生没了公款吃请,没了储值卡消费,吃粽子得自己买——对置身"体制内"的一些干部而言,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意味着又一次在"寡淡"中体会"清新"。自八项规定以来,这种转变日渐成为"新常态"。广大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许多干部也由此卸下了包袱,不用再因送往迎来疲惫,不用再天天被酒精考验,不用再为坚持原则苦恼,关系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基层干部流动大、干部队伍不稳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青年干部中,普遍存在借调、临时抽调等非正常流动现象,影响了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稳定基层干部队伍,让农村青年干部有序合理流动,既是稳定基层秩序、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淬炼青年干部、有效激励基层干部的内在要求。畅通正常流动机制,规范和约束非正常流动,是保证农村青年干部合理流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合约中,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现象大多并非由违背市场自由交易法则的制度安排所导致,而恰恰是遵循市场自由交易规则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对此,可以从企业合约的签订过程、合约的执行过程和合约的再调整过程中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平台”是数字政府的关键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组织属性、技术效率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很少以微观行为视角探讨平台推动政府回应社会的深层机制,从而忽视了科层与平台互动共生的行为机制及其表现。基于科层与平台的互动逻辑构建了“流程式整合”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透析Y市“一接就办”平台实践经验,探究平台运作、科层组织行为与复杂社会治理的关联逻辑。研究发现,面对复杂社会诉求,平台通过工作流程的生产、运行、办结或重启的完整闭环“统合”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行为,驱动条块组织围绕诉求调整职责、展开协作,吸纳社会参与诉求反映和监督评价,由此调适政府组织间关系和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实现复杂社会的回应性治理。研究结论为分析科层与平台的互动共生提供了一个“流程式整合”理论模型,可为深化平台实践探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谢婷 《长白学刊》2023,(3):60-68
中央环保督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制度安排,在推动地方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改进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环境督察全过程,在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既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科层-运动”双轨耦合的分析框架,观察中央环保督察在J省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发现:环保督察呈现出科层与运动混合化的治理逻辑,环保督察前期科层组织体系对运动式治理要素的“吸纳”,环保督察整改过程中科层与运动的“共生”以及环保督察结束后二者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了地方环境治理行为逻辑的调适与变化,有效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用。双轨耦合治理逻辑下的环保督察,发挥出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双重优势,既为地方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动力来源,又保障了其组织规范,进而实现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双重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构建。司法体制作为维系法治国家的制度基础,其设计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治理因素的左右。在发展主义驱使的国家治理阶段,我国司法体制呈现出地方化和行政化的特征。虽然地方化和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规模治理带来的有效性困境,但也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存在紧张关系,在国家治理迈向现代化的背景下启动以独立和专业为目标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成为必然选择。从具体实践看,为了实现司法独立与专业化目标,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具有显著的全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涉事去职官员的再任用为研究我国党政干部任用制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以现有文献为基础,基于两个特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突发事件负面绩效、职业生涯累积优势和干部管理体制是被问责去职官员再任用的三大制度条件。同时,再任、再任原级和较快再任原级领导职务的条件依次趋严。结果表明,党的干部路线具有“既要惩前毖后,又要治病救人”的特点。一方面,去职官员再任用受到其突发事件负面绩效的持续约束。另一方面,党并不因一次犯错就对官员彻底弃用,官员的职业生涯累积优势也有助于其再被任用;党还通过干部管理体制,为去职官员再任用留下了不同的制度空间。这一干部路线有助于鼓励改革创新,蕴含着干部激励的制度优势。结果也表明,被问责去职官员再任用和常规官员任用的制度逻辑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张君 《理论月刊》2022,(8):40-48
官僚主义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政治现象。从思想和工作作风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官僚主义隐含着行为者的一种主观故意,这些行为者在公共科层组织中具有特定的身份和位置,其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连带后果。这些官僚主义问题总体上有两种演化路径,或者因作风建设失灵而产生,或者因官僚制弊端而蔓延。两种演化路径都揭示了权力行使过程以及权力行使者与行使对象之间关系的异化现象,同时也在治理主体、理性取向以及治理方式等方面凸显了国家治理的复杂面向。有鉴于官僚主义的两种演化路径,我们在国家治理中有必要防范干部队伍出现大面积的思想滑坡以及官僚自主性的过度滋长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赖星  冯大鹏 《半月谈》2021,(1):51-53
借调成了基层常态现象。半月谈记者调研时发现,基层借调人员对待借调的心态不一:有人乐意,希望通过借调留在借调单位,得到提拔重用;有人积极性不高,遇到借调的机会选择了放弃;有人则满是无奈与焦虑,慢慢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机会,一直熬下去……种种心态都与“调”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