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专业化分工与跨部门协作困境所形成的“管理悖论”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经典议题。基于制度激励与势能结构的分析框架以及一个治砂案例,文章试图解释横向跨部门协作困境的形成逻辑。研究发现,奖惩错配下的激励失衡与多权威中心的势能结构分别构成了横向跨部门协作困境的激励和能力基础。具体而言,现行考核制度对协作部门选择性激励的忽视以及问责容错制度下的惩恕失衡,共同塑造了跨部门协作激励中的“奖惩错配”。这种错配弱化了协作部门的行为激励,却强化了协作部门基于风险感知的“不出事逻辑”。而部门间的专业化壁垒和实际控制权,目标利益的独立性和竞争性型构了行政系统内部势能相对均衡的多权威中心,进而强化了协作方消极协作的博弈能力。除了高位介入构建跨部门协调组织之外,围绕“做对激励”,降低“风险感知”,实现“整体智治”的制度改革和政府转型是解决跨部门协同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法海拾贝     
浙江:网上实时回答公众提问随着“浙江政务通”软件在浙江省政府网上的推出,浙江省政府直属部门的“网上值班室”也将在近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3.
高国舫 《岭南学刊》2007,26(6):56-58
媒体问责是官员问责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在基本价值指向上都赞成媒体问责存在的合理性,但媒体问责还是举步维艰。其关键在于围绕媒体问责,社会上还存在若干似是而非的质疑:一是媒体问责可能危及社会稳定;二是媒体侵犯被问责者之名誉权和隐私权;三是顾虑媒体问责会导致干扰司法审判。对这些质疑媒体问责的观点应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分清是非,并给出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4.
王龙  王娜  李辉  王娟 《电子政务》2023,(5):76-87
基于内部横向视角推进政府数据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深化政府数据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采用文献综述、理论推演、案例分析的方法,按照“协同动力-协同目标-协同反思”的研究逻辑,剖析政府数据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分析其基本过程和作用机理,并结合上海市等典型案例地区的政府数据治理实践进行应用检验,综合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横向视角下的政府数据跨部门协同治理是以建立协同治理格局为目标的实践变革,由“组织设计-制度安排-技术保障”多维动力要素驱动,受到来自组织运行、制度表现、技术嵌入等多重障碍因素阻滞,应重点采用完善组织环境建设、优化数据治理协同制度和创新治理技术工具应用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激涌。禁锢的思维模式,旧体制的羁绊,被一次次冲击…… 然而,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又如何呢? 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弊端之一,是人才由国家统包统配。囿于一地或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形成“部门、单位所有制”,人才难以跨部门跨地区流动。这种“死水一潭”的状况,造成了人才分布与需要的失衡。因此,严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复杂性、交叉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环境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愈加频繁和复杂。为描述和考量环境治理的跨部门协同,本文从环境政策联合行文入手,以1978-2 018年间环保领域的976份中央部门联合行文政策为数据基础,并以国务院7次机构改革为时间节点进行政策量化分析,探究我国环境治理跨部门协同的演进。研究发现:一是我国环境治理跨部门协同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横向联系也不断增强;二是环境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国家发展理念的变化、环保战略的发展、环保部门的定位与职能调整以及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构成了我国环境治理跨部门协同演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于浩 《中国人大》2013,(17):8-10
"按照要求,委员询问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部委负责人回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提问或者回答请简明扼要、有的放矢,如果提问人或其他委员认为有关部门的回答不清楚,可以提出追问;应询者现场说不清的,可再提交报告。""提问或回答超时的,工作人员会提醒,我可能也要打断你。如果回答的文不对题、所问非所答,我要建议你改正你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信息共享与部门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部门利益是阻碍跨部门信息共享的重要因素,但笼统地指责部门利益私有化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部门对跨部门信息共享方案的不支持有多方面的原因,这其中有些是不合理的经济利益问题,有些是由于信息共享方案设计不当给部门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和安全风险,也有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必须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处理。首先,要杜绝政府部门利用自己掌管的信息资源进行赢利性经营。在信息共享试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10,(4):112-113
据新华社5月24日报道,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组部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本刊摘发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化城市构建中,“技术赋能”作为理解数字时代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技术分析框架,日益难以解释在实践应用中所涌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聚焦电子数据的流动,有助于理解数字技术嵌入城市韧性建设的过程。基于“流动空间”理论框架,城市韧性数字化建设中的数据流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数据支撑层、应用平台层和数字空间层。这些层面的交叠与循环展示了数据流动的复杂性。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多维数据流动不仅增强城市系统对各种风险的快速响应能力,也促进跨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并且深化治理体系的参与程度。此外,数据流动通过数字技术为城市韧性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包括敏捷的透视能力、高效的协同整合能力以及深层次的参与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行业信息“部门化”,部门信息“私有化”,甚至出现了“信息寻租”现象;跨部门信息共享要把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势必把一些强势部门变成支持性部门,对个别部门来说犹如釜底抽薪,必然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虽然只是海关总署下属的一个二级单位,却在4年内试点推广了进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等19个跨部委应用项目。电子口岸数据中心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大量权威统计数据资源的掌握者,政府应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价值、辅助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然而,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面临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管理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障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提高政府数据共享及分析能力并有效支持决策带来了机遇,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加强顶层设计、树立伙伴型部门间关系、建立部门间合作信任机制等渠道,将有助于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月18日,奉节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奉节县人大常委会监督问责办法》. 问责办法共7章30条,包括总则、监督问效、问责情形、问责程序、问责方式、结果运用及附则.办法主要依据地方组织法、重庆市实施监督法办法和代表法、公务员法、“两院”组织法等.监督对象将市直管部门纳入,实现监督“全覆盖”.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激素”,是老师手中的“指挥棒”怎样进行提问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新颖奇特的角度。提问“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迥然有別。如“什么是商品?”这种提问,只能引导学生机械地啃书本、背定义;“农民在责任田里种的西瓜是商品吗?”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对概念深刻理解,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二是选准突破口,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进行提问。如在讲  相似文献   

15.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公共属性预示着其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引发模型共谋、数据剥削、歧视性模型许可和模型独家许可型集中等多重垄断风险,同时在“资本-技术”和“算法-数据”双循环中形成结构性壁垒和生态型垄断。现行反垄断法律规则在主体、行为及规制能力等方面无法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垄断风险。鉴于此,有必要从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建立软法优先硬法和包容优先刚性的基本准则,同时在具体规则层面完善相关市场及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增加模型问责的反垄断程序性执法权,细化数据剥削和模型优待的行为类型,以及增加模型独家许可的并购反垄断申报。  相似文献   

16.
交通事故认定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重要环节。然而,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却一直为理论界所质疑,司法实践对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及其是否具有可诉性也没有形成共识。《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安全法》回避了原《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对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的提法,强调“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并将过去一直沿用的“…  相似文献   

17.
据7月31日《新京报》报道,湖南省检察院日前已正式启动对嘉禾拆迁事件的刑事调查程序。这是继一个多月前的行政问责之后,嘉禾事件首次正式启动刑事问责程序。此次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嘉禾县委、县政府原主要领导人、县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是否滥用职权干预司法;其二是原嘉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是否玩忽职守”。据悉,此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一个完整的提问应由置境、置疑设诱和设评四个阶段构成。若缺少其中的一?或两个都不能达到提问的最佳效果。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作境,由设景或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如“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共同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好,通过上面小分析.请大家考虑……”等。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译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再要求学生回答。设诱阶段。若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方式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遇到肤浅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首先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使学生“跳一跳搞到果子”,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据心理学家研究,问题的难度是当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第一,要认真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所要提问的问题。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先提问什么.后提问什么,都要认真考虑…  相似文献   

20.
由权力问责到制度问责;由事故问责到行为问责;由“运动式”问责到经常性问责 14年问责探索,一朝落到纸面。7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再次发出中央加强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