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优化和创新国家治理的主体结构、运行机制和流程环节,提升治国理政能力。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和促进企业发展来处理好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大动力的联合趋动。通过横向和纵向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的整体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实现政府有效治理和社会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体系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2.
归口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领导机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色机制。从领导核心、组织抓手、管理对象和整合方式等方面观察归口管理的实际运行,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分类捆扎”的运作形态,即各级党委及其常委会按照特定的分类方法,将同级党政机构整合成多个局部复合组织系统进行管理。历史地看,归口管理满足了党对政权的组织领导需要,适应于党政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组织性质而演化出独特的运作形态。归口管理作用于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部分,在确保党的全面、有效领导等方面体现了强大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实现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考察Q、M、L三个公租房社区的治理实践发现,以公租房社区为代表的城市边缘社区处于城市边缘劣势地带、治理资源贫乏,具有产权关联弱、异质性强和行政性强的特点,导致社区三治融合面临治理主体积极性缺乏、治理方式融合性有限和治理规范衔接性不足的挑战,制约了城市社区善治的水平。基于城市边缘社区“宜居”与“安居”的善治需求,在党建引领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分析框架下,三治融合实现社区善治是一个“渐进均衡”的善治改进过程,得益于优化自治、法治、德治的组合力度和方式提升三治“指数”。从治理的主体、效能、秩序三个方面,优化三治融合的参与主体激励机制、三治功能提升机制、治理规范衔接机制,已经成为城市边缘社区因应治理挑战,提高善治水平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发展基层民主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逐步落实 ,中国城乡基层治理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 ,不仅表现在直接选举使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更具民主性 ,而且还表现在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使治理方式实现了群众参与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生在基层的变革 ,由于是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已经变成公众舆论的焦点和价值判断的原则 ,并且形成巨大的冲击波 ,冲击着体制性的障碍 ,推动了政府改革。治理结构取决于公共权力的配置格局。中国城乡基层公共权力的配置格局不尽相同 ,所以 ,城市与乡村的治理结构也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有利于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协调国家治理关系,是适应历史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及顺应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从治理主体、治理关系、治理模式三个维度入手,突出党的核心地位,优化党政职能结构,健全运行体制机制,是加快制度优势向...  相似文献   

6.
汪锦军  李悟 《中国行政管理》2022,(6):96-101+143
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突发性以及偶发性,要求政府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能力:危机出现前的常态治理能力和危机出现后的危机治理能力,并能够有效衔接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已有的理论大多关注单一场景的治理问题,而很少关注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机制。近年来,随着救灾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政府通过战略性支持其发展,并策略性发挥这类社会组织的多元功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常态和危机两种场景下的跨场景合作,从而推动了理论讨论和实践进程中长期被忽视的一种机制的生成——弹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突发性以及偶发性,要求政府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能力:危机出现前的常态治理能力和危机出现后的危机治理能力,并能够有效衔接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已有的理论大多关注单一场景的治理问题,而很少关注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机制。近年来,随着救灾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政府通过战略性支持其发展,并策略性发挥这类社会组织的多元功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常态和危机两种场景下的跨场景合作,从而推动了理论讨论和实践进程中长期被忽视的一种机制的生成——弹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政》2022,(18):56-57
<正>本土化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核心路径是“融合发展”,即专业社会工作要与国家治理体系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构融合,与基层实际情况融合。山东省滨州市以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社会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融合发展,整合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慈善资源等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用实践回答了基层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决战关键期,党中央对疫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重要调整。从当年非典疫情危机时刻的走马换将,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紧急状态下的干部调整,可以看出危机治理情境下的干部选拔任用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0.
沈迁 《湖湘论坛》2023,(1):82-94
村改居社区的过渡性与复杂性要求治理视角的实践性与适宜性,推动物业治理嵌入社区治理,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进而提升治理效能。既有稳定的“制度性视角”和发展的“市民化视角”指向的治理模式无法突破主体互动不足和权责分工不清的壁垒。引入实践的“嵌入式视角”,提出“国家、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分析框架,基于J街道红色物业治理实践的考察,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物业治理一体化模式形塑基层党组织统筹的多元主体嵌入与资源共治的物业治理格局,发挥党建引领与组织再造的协商机制、动员治理与事务治理的规范机制和责权分配与资源整合的激励机制。红色物业真正提升村改居社区治理效能,突破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参与”困境、“悬浮化”困境、“市场失灵”困境和“整合”困境,对构建中国特色村改居社区治理理论提供重要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部分挂职干部一旦“挂”出去了就如同“断线风筝”,出现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两不管”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应付”“过客”“镀金”的心态,导致了部分选派干部挂职期间的自由放任;在制度机制上“双重管理”的考评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为此,既要升维观念,做到“不盲派”“不盲用”“不盲干”,也要升级机制,增强干部考评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管理工作、持续改善服务环境,使干部尽快回到“身挂”也“心挂”、“在线”不“断线”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李辉 《观察与思考》2024,(3):126-12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牢植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深刻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解释力和生命力的中国理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解释和指导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浙江大学陈国权教授与他的团队就是其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之一。值得敬佩的是,陈国权教授与他的团队30多年来持续专注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这一领域,将中国场景下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从“器官层面”的制度研究,延伸至“细胞层面”的权力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对中国特色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的知识探索和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协调这一重要命题,缘起于中国特殊政治体制之下的党政分工逻辑。随着近年来党内法规建设的逐步推进,这一命题受到了中央层面与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始从理论层面迈向实践层面。要在准确、全面理解衔接协调具体内涵的基础上,对三种实现机制即冲突规避机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党内法规"先行先试"与立法转化机制,进行系统归纳与针对性完善。这将有助于促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推动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治理的突出特色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变迁就是在党的引领和推动下展开的。这一过程以党政社关系的演变为扭结,历经党建国家、党改造整合社会、党领导社会管理、党领导社会治理四个阶段,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构筑了政治与社会前提,奠定了制度与物质基础,培育了多元治理主体,完善了治理体制机制,开启了社会治理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自身发展带动社会进步的过程,其成功经验:一是以党的思想理论的守正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化;二是以党的组织机制与队伍优化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三是以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四是以党的自我革命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引领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协调需求大、技术密集等特征,传统的行政治理已经无法满足面临着来自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研究围绕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群机制的互动协同与互补嵌入这一问题,对杭州城市大脑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关系型契约主导的准市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和民主网络等模式,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未来,通过政府职能转型和施政方式转型,进一步对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形成利益耦合的元治理体系,进而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逐渐靠近,成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所在,也是国家治理在地方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县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的县域治理现代化,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县域治理现代化之路。嘉善作为国家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近年来,在县域治理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治理体系的构建、治理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治理效果的优化,初步形成了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嘉善样本,为县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术研究经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题、十九大定调、十九届四中全会谋篇布局,三个历史节点高潮迭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则标志着中国国家治理研究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在时空压缩与双化叠加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中国之治”内生性演化的历史底色、创造性转化的时代新色、现代性生成的本体特色、原创性深化的价值本色、自主性优化的实践成色和发展性更化的战略亮色,有利于廓清和加深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认知,进一步深化治理研究和提升国家治理认知力,既是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也是加速推动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孙逸啸 《电子政务》2023,(6):100-112
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网络强国”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在宏观层面呈现出由直接介入的“强监管”到单向控制的“线性监管”,再到多向协同的“结构式监管”的实然转向,但囿于治理理念、风险决策、组织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实践困境,亟待提出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予以关照。通过对“反思法”“元治理”理论的汲取,在厘清了网络信息内容反思型政府治理的框架内容及其实质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主体、规范、程序、场景四个层面,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理性沟通和组织协作的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以期促进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坚持把治理现代化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这一总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把治理现代化放到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战略全局中谋划和推动,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开拓进取、干在实处,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在不少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各界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政协不仅要发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功能,更应开拓创新,推动各级政协组织和界别往下耕耘,发展自律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成为推动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家共同治理的组织实体。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