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骥才 《民主》2006,(9):7-11
三、问题·压力·办法2004年年底,在对文化遗产考察进行总结时,我们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濒危。一方面由于物质遗产是有形的和固定的,相对稳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和动态的,容易被忽略,受到损害也不会立即看到。比如节日文化,直到人们几乎把传统的节日忘却了,才感到了危机。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的,没有文字记录,易于丧失,失去了便无迹可寻。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濒危的是三方面:一、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二、文化传承人;三、古村落。一、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问题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遍布…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8,(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十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根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所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范围是: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张玲琳 《学理论》2014,(8):139-14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正在被认识和重视的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参与非遗保护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也有条件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平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有现实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公共图书馆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近日,辽宁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辽宁道光廿五集团董事长张广新凭借道光廿五满族传统酿酒工艺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5.
张少玲 《学理论》2012,(30):148-1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它既是文化多样化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更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华县皮影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法律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等等,以华县皮影文化为典例来阐释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所面临的现状,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是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旅游产品体系的方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旅游景区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与修学旅游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潜在旅游者结合。通过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展示、保存和发扬光大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7.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8.
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民族精神的DNA到了非保护不可的时候今春两会期间,教育部提出的"试点京剧进课堂",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支持者认为,这一举措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有裨益;也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京剧一家,聚焦点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  相似文献   

9.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现如今,保护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后申遗时代",我们仍然要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的不良倾向,如何走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道路,仍然值得我们探讨。出路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现代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相结合;博物馆展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民众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68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具有民族性、活态性、群体性、传承性的特点,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主客体有契合又有区别。我国积极加入国际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公约等,同时在国内也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然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弱,应当健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加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20,(1)
正"非遗在身边,民俗在眼前",是一个略显纠结的表达,实际上想要阐述的是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对于二者关系的明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专家田青先生给出了一个理解角度。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包括民俗。按照这个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民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项。可实际上民俗文化反过来又包含  相似文献   

13.
李佳珊 《学理论》2012,(35):134-13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尚无统一的法律规范,也存在颇多争论,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试图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样态及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杨浩 《各界》2007,(2):19-21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繁重的国家.当然,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泛文化遗产论",这极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使文化遗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趋时,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川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文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关注焦点,强调了研究意义,分析了保护现状与现存问题,如立法不完善、规划不系统、利益分配不均、传承人匮乏等,继而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重视对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建立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为切实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其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古雅静 《侨园》2023,(5):48-4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非遗与旅游业要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本“活字典”,不仅仅见证着湖南社会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体现。目前,湖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不够,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文章提出了加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南使用的法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17,(5)
<正>古琴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2003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众多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唯一入选的。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使古琴的传承与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古典的复兴,甚至"古琴热"。一时之间,学琴的人多了,各种名目的琴社、琴馆、培训班出现在街头巷尾,各种"大师"、"嫡传"也纷纷登场,古琴从"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局面,变成了时尚与噱头。但这一切却与古琴所代表的"大雅之尊"的精神背道而驰,这  相似文献   

19.
胡宏雁 《学理论》2012,(32):189-191
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满族和汉族等人民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诸多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赋予了黑龙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赫哲族的伊玛堪更是浓缩的赫哲族历史精神与文化精华,是赫哲族的活态史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赫哲族渔猎生活的变迁,伊玛堪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赫哲族没有文字,伊玛堪口头传统表达形式的特点,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并结合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给予保护,以期黑龙江的赫哲族的这项民族史诗能够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要由自发向自觉转变需要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