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0,(9):40-40
蒋德海在《学术研究》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舆论监督是现代法治文明最典型的特点。舆论监督不仅把古代法治和现代法治区分开来,而且是民主和真理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1996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舆论监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对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思想解放的要求。舆论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随之而来的新闻官司也大量涌现。面对现状,如何做到既能切实保护新闻自由,又能保护被监督者的权利;既能惩治新闻媒体滥用舆论监督的行为,又能惩治被监督者抵制新闻舆论监督权的行为,为此,笔者认为应将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4.
建设法治国家应与建设法治社会并举邓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地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笔者认为,建设法治国家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应与建设法治社会并举,才能...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用法治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树立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孙睿昕 《群众》2007,(8):66-6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中,法治具有统揽全局、支撑全局的作用。实现民主必须推行法治,  相似文献   

7.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确认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干永福 《今日浙江》2006,(14):50-51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群众性、公开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将其运用于党员监督,能起到专门监督机关起不到的作用。新闻舆论的有效传播,能够负载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和社会压力,推动工作改进与问题的解决。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作为纽带和桥梁的新闻媒体,要在舆论监督中正确地、有效地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第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公开性这一特性,扬正祛邪。丑恶的东西总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有秩序的民主构想下,我们党一直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是在民主的保障下,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在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党的十七大适时地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0.
姚琦 《理论月刊》2007,3(7):112-114
全球化不仅是人类活动交往的全球化,而且还是制度规则、文化观念的全球化。来自外部的强制适用的制度的压力和非强制适用的文化观念的渗透都必然给一国内部制度、文化带来侵蚀性的后果,造成上层建筑的裂变。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的,全球化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11.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法治现实的迫切要求,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要求。所谓法治政府是相对"人治政府"而言的,从形式上看法治政府是法律政府,是崇尚法律的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从实质意义而言,法治政府就是控权政府和人权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设计良善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关键是对权力制度进行良善的设计,核心是加强权利制度的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还须培育法治政府的人文环境,对法治系统的软件开发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坛》2009,(7):35-35
何平在《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法律信仰和法律制度是形成法治社会的两大支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应当包括法律信服心理和法律拜从行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奥运和法治有什么联系?奥运对法治有什么样的促进?请看《奥运效应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小康社会与法治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还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亟需辨明下述三个问题:其一,小康社会是否就是法治社会。应当认为,小康社会理当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但小康社会与法治社会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定位。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还在普遍地沿用法治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理念、工作模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2030年图景展望:到203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中国的政治生态也将会以一个全新的、系统的、整体的面貌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法治建设方面,民法典、监察法、社会团  相似文献   

16.
“法治”观念在东西方都有着悠远的历史。进入近代以后,源自对商品经济所产生的利益的关切,西方社会重张“法治”的旗帜,并推动了“法治”的实现和制度化。“法治”的字面意思是法律的统治。从广义上说,法治意味着所有人都应当服从法律,接受法律的治理。但是在现代政治理论和法学理论中,对法治的理解往往侧重于其狭义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法治的精髓在于政府应受法律的治理,遵从法律。法治与人治相对立而存在,法治理念也常常被表述为:“政府由法律而非由人来统治。”但是,如果认真推敲,这一命题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孟子·离娄》有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国家在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都不可能否定人的因素的存在,失去了维系法治理念延续的具体运作者,法治建设最终将沦为完全与实务相剥离的单纯的立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治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人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度,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化支撑,有利于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支撑。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把法治国家建设纲领和蓝图变为人民生活现实,必须大力普及法治观念,使全社会树立起"法大于天"的现代法治意识,在人民心中形成对法治的拥护与信仰,使全体人民忠实崇  相似文献   

19.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海南在法治政府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法治体系。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海南法治政府,现提出如下建议:一、坚定不移地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20.
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是在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文明的法律机构、素质优良的法律队伍基础上以文化人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困境,论述了加快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举措:即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领导干部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完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