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冶中将军在促成新疆和平起义之后,曾和毛主席、周总理讨论新疆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书面意见。毛主席希望张治中到西北去,与彭德怀合作。张治中说:“西北父老和部队袍泽熟悉我,我也常常怀念他们。您如果认为我有去西北一趟的必要,我愿意做彭老总的颐问。”毛主席说:“你过去是西北四省的军政长官,现在去当彭德怀的副手,委屈了吧?”张将军说:“我服从命令听指挥。”事情决定后,周总理又到张将军住处作长谈,还亲送他到飞机场。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张治中是一位爱国将领,毕生追求强国富民、祖国统一之路.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父亲逝世40周年的日子.回顾1949年父亲留在北平到1969年父亲逝世的20年岁月,1949年对我父亲而言,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燕吉 《各界》2014,(2):20-21
在香港,妈妈监督我和哥哥读书,或清算我俩的错误,都是在爸爸下班回来之前。爸爸一进门,马上“结业”,我俩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聚到爸爸身旁,快乐无边。爸爸大概不会打听我的“劣迹”,就是知道,我相信他也不会嫌弃我,因为他喜欢孩子,而且见孩子都喜欢。公公说他是“孩子头”,妈妈也说他“不分大小”,的确,我们和他一起玩时,一点儿也没觉得他已是四十大几的一位长辈。  相似文献   

4.
王庄林 《侨园》2012,(10):24-25
一 在木祖克大沙漠北缘的卡美尔部落,卡美尔的英文是“骆驼”,骆驼是卡美尔部落的祖神,酋长卡美隆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父亲与卡扎菲的关系甚密,于是我在三年前成了这位总统的卫士.为此,父亲曾非常骄傲.我回到部落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父亲骑着他的神驼来看望我.“行了,你也该出去透透风,到我们的木祖克大沙漠去看看,也好将卡扎菲忘了吧.”父亲说: “我把我的坐骑神驼赐给你几天,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5.
赵杰 《党政论坛》2012,(2):12-12
我在芬兰留学期间,结识了好友雷默。他在首都赫尔辛基政府供职。一周前,他约我到他乡下的老家,喝他父亲酿制的葡萄酒。到了约定的这天,他抱歉地对我说:“今天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能否在考场外等我两个小时9”我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6.
偶读《金瓶梅》,对西门庆高兴时把潘金莲叫成“我的儿”,甚至叫成“小淫妇”和他的情妇王六儿之流,有时高兴得把西门庆叫成“我的达达”那样,觉得这些猥亵的语言,既是对约定俗成的语言的滥用,同时这样的语词又体现着特定的情绪特征。 “达达”一词作为一种称谓,我猜它与旧时代四川乡下小孩称父亲为“大大”,也就是“爸爸”同义  相似文献   

7.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Z2)
正我的父亲已经故去十五载了,昨晚梦中又见到您的身影,我在您的呼唤中惊醒,我想这也许是常人所讲的"日有所想,梦有所思"的缘故吧!爸爸,女儿真的很想您。我的父亲从小父母双亡,14岁那年他就跟着八路军去抗日,我们这些孩子是听着父亲打鬼子的故事长大的,父亲讲的故事我们百听不厌,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对党忠诚,因为正直忠厚,不  相似文献   

9.
刘茜 《瞭望》1990,(37)
“妈妈、爸爸,我好想回家!”自1988年起,四封发自河南安阳带着孩子悲切呼声的信,如一只只哀鸿飞到了广东省花县。 写信的孩子叫曾玉华,因父亲欠债,被债主李保林拐骗到了河南  相似文献   

10.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11.
聂广洪 《侨园》2006,(6):28-29
今年7月26日,是我的父亲聂长林百岁诞辰。我找出家中珍藏的父亲的老照片和他用过的一些物品,细细品味着,多年前的件件往事不断浮现在脑海中。1906年农历七月初二,父亲出生在辽宁抚顺县一个贫苦农家。由于交不起学费,父亲只读了5年半小学,便辍学到一家店铺当了学徒,17岁时随祖父到吉林省柳河县三源浦镇一家商铺做了店员。“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父亲在共产党员刘山邨的引导下加入了抗日秘密组织“反日会”。刘山邨当时公开身份是三源浦学校教员,后来任杨靖宇将军带领的东北抗联独立师参谋长。在刘山邨的领导下,父亲以商店为掩护,…  相似文献   

12.
秦铁  李菁 《各界》2011,(4):13-15
说起来已经是64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很多细节却依然清楚地印在我脑海里。我还记得那天晚上,妈妈告诉我:“你爸爸明天就回来了,我们明天一起去机场接他。”我听到后,高兴地在窑洞的床上跳来跳去,兴奋得睡不着。其实对只有6岁的我来说,更让我兴奋的,不是要看见爸爸了,而是终于盼到他临行前答应要送给我的礼物了。我是长在延安的“土娃子”,既没有什么是“漂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关于父亲 时光的流逝会毫不留情地令我们的记忆模糊,甚至完全消失,但唯独父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却仍是清晰而生动的. 父亲并不高,只是普通中国男人的身材,在我有印象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福了.但看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俊秀,虽然略显清瘦,但诚如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盐出英雄对父亲的形容“皮肤白皙,头脑明敏,气宇轩昂,洵如贵公子……”父亲的身世当然和“贵”是几乎扯不上关系的,虽然追溯到明代,有一个学问被人称道的礼部侍郎傅翰是一代人物,死后被皇帝赐予“太子太保”,名列《明名》列传,被供奉在“傅氏宗祠”,而父亲也是他正统的传人.但接下来的若干代,傅氏这支已经因务农而逐渐走向贫穷,到祖父母这代几乎就是文盲了.父亲自小就生活在市井之中,时刻要面对生存的严酷,身边更加没有什么“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1,(44)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和他对我的教诲,我写了《怀念》  相似文献   

15.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16.
<正>1962年夏,新闻播发了蒋介石要反攻大陆的消息。此时,我已完成高中的毕业考试,正全力准备高考。恰逢夏季征兵,我不但报了名,而且在学校的征兵动员大会上还代表适龄的同学表了态。记得最后一句话是“好样的,站出来,听凭祖国挑选!”我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部队工作的父亲转业到了地方,在湖北省任财政厅厅长。1952年秋,中央决定调他到中央财政部任职,约他到北京中央组织部商谈调动事宜。到北京后,父亲从老战友处得知朝鲜战场特别需要懂后勤的干部,  相似文献   

17.
刘平章  章玉政 《各界》2014,(11):16-19
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少谈个人的事情。我知道的一些事情,都是父亲过世后母亲告诉我的。这几年,我看了一些他的回忆录,还有他在“反右”期间写下的两份检查,对他的了解又多了一些。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7)
正父亲是一介农民,生活在豫东平原,今年已70高龄。我是父亲精心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从乡村到都市,从贫瘠到小康。父亲呕心沥血,壮心不已。18年前,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读大学,期间曾写下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至今未忘一瘸腿的父亲/拉着一车稻草/挪出田地/架子车,在夕阳中/蹒跚/稻草瑟瑟作响/像在倾诉/他最清楚/老人,无声的呻吟在那个时节,我写下不少关于父亲的文章。彼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已渐苍老,他一天到晚,蹒跚在田地间,无  相似文献   

19.
爱,是无法预见的吧.1934的冬天,细雨仍旧缠绵,广州93小学的老师关泽霈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一篇日记让他顿生怜惜:“父亲病倒了,没钱请医生,也许我要被迫退学……”翻到封面,学生姓名是:李小平. 这个16岁的姑娘是他班上年龄最大、成绩最好的学生,曾经同样穷困的关泽霈顿时起了恻隐之心.他出钱为她父亲看病,为她申请到免费的三餐,可命运还是不可逆转,不久,李小平的父亲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20.
杨明 《侨园》2004,(4):34-35
73岁的赵洁老人终于在美国找到了已经95岁的父亲,他们分离整整63年了。供桌前一句“爸爸回来吧”三个女人热泪沾襟赵洁原籍吉林省扶余县,赵洁出生后,她的父亲就一直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就到浙江大学任教。除了过年,赵洁是见不到爸爸的。“九·一八”事变后,赵洁的爷爷变卖了房子和家产,带着赵洁的奶奶、妈妈和赵洁来到了杭州。一家人团聚在杭州,那段时光让赵洁终生难忘。1939年初春,赵洁的爷爷得知长子(赵洁的伯父)被日本人杀害,儿媳被逼跳井身亡,老人一病不起。老人不愿意死在异乡,非回老家不可,而赵洁的父亲赵铗又脱不开身。无奈,赵洁的母亲只好带着公公婆婆和小赵洁回到了吉林省扶余县。那时赵洁才9岁,又要离开父亲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63年骨肉离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