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宝信 《唯实》2001,(4):3-6
价值具有属人性、关系性和被人赋予性等三个特性,因而价值的本质是人依满足自身需要与否而对物所作的效用性评价.将价值说成是物在进入价值行为过程之前就已潜在地存在着,实际上是混同了人的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混同了认知客体和价值客体,混同了客体的自然属性和效用性.将主体的价值创造和意义追求说成是主体对早已存在的物的潜在价值的发现和转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发展现与价值观相统一的理论,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价值观,认为实践的现实性力量不仅体现在发展上,而且体现在价值创造上。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不仅包括生产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终极指向是创造价值,而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享有和价值评价的主体。这样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实践和人民利益为本位的邓小平发展理论就达到了发展现与价值观的完美的统一,下面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这种统一_一、发展的道路——价值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在邓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随着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改革受到了实践的挑战。马克思在说明商品价值量时强调了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现代科学技术不直接形成价值实体,但对价值实体劳动量有间接影响,它对价值形成的作用最终集中在老公生产率上。价值收益不等于价值创造。决定价值收益除了价值创造因素外,还要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用价值收益寻求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随着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改革受到了实践的挑战。马克思在说明商品价值量时强调了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现代科学技术不直接形成价值实体 ,但对价值实体劳动量有间接影响 ,它对价值形成的作用最终集中在劳动生产率上。价值受益不等于价值创造。决定价值收益除了价值创造因素外 ,还要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因此不能用价值收益来寻求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5.
朱妙宽 《唯实》2004,26(3):16-21
价值实体、价值载体和价值性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充分认识价值实体的多维结构、价值载体的多种形式和价值性质的多个层面,是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的重要方面,是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6.
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的价值取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就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核心价值与非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与辩证关系,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探索核心价值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普照的光”引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平等、公平、正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阐述,应该是:主体宜显不宜隐;理论层次宜高不宜低;思想内容宜实不宜虚;形式宜简不宜繁;用语宜熟不宜生。  相似文献   

9.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应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没有自我价值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价值创造主要解决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创造多少价值的问题,价值分配主要是对已创造出的价值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二者有严格的区别.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范围内 ,可以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说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问题 ,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在于 :由于它们节约了大量的交易费用 ,因而使得创造价值的劳动可以利用节约的时间等成本 ,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指某种事物对人类的有用性,体现了一定人群乃至人类的某种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蕴涵了价值层面的丰富内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决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环境价值——价值域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荣 《理论研究》2004,(12):33-35
由于传统价值观、发展观的影响,人们一直忽视环境价值。人们自发地把环境当成一种前提,认为对它的怎样利用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不存在评价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危机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观念和历史,觉得环境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环境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其价值理所当然地包容于价值域中。我们只有认识、重视并凸显出环境价值的实际存在性,才能在一定意义上真正解决人类的生存、发展、平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祛魅","自然价值"被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产党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实现对自我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本质上是为了确证自己是“共产党员”而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过程。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要求为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全心全意地体现和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呼声,是共产党人社会价值的最大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价值问题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经济学家在价值问题上花费了心力,提出了许多关于价值的理论,也有很多争论。文化经济学对以往的价值理论抱着学习和尊重的态度,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涵盖非常广泛的概念,由于研究对象不一样,各种科学领域的价值观是很不相同的。然而,只要仔细分析,除去某些肤浅之论,各种学说的价值概念还是存在着共通之处。文化经济学无暇顾及历史上和现实中关于价值问题的争论,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不同价值观的交汇之点。  相似文献   

17.
客观存在包括事实与价值,相应地对客观存在的分析也包括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而忽视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分析,因而产生了思维的偏执与片面。邓小平理论中的价值分析方法,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以事实为分析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价值问题上,一些研究者用经济学中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代替了哲学价值的诠释,造成了价值理论研究上的诸多误区。正确认识哲学价值范畴的基本内涵,弄清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的关系,有利于价值哲学研究顺利进行,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陈湘舸  林洁 《探索》2006,(2):76-80
“价值消亡论”认为,“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商品生产、价值形式将随之消亡。但是,这不合乎当今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而它却是“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结论。因此,这就要求以新的科学的商品价值论取代现有的劳动价值论。根据价值哲学和现实经济生活的要求,提出新的社会效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舍勒的先天价值秩序概念是我们理解和阐释价值秩序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化价值秩序、共同体价值秩序、个体价值秩序等概念。舍勒认为价值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先天的价值高低关系。价值秩序具有先天性,无任何预设主体,不同于道德规范和道德律令。根据价值的载体以及价值性质来划分两种价值秩序,分别为"形式的秩序"和实质的秩序。价值秩序虽然是先天的,却可以被主体的情感体验结构把握和认识,现实的经验世界中会形成多元、多变甚至与先天价值秩序颠倒的价值排序。先天价值秩序概念具有奠定价值秩序的基础、凸显重建新的价值秩序的理论诉求、开启价值秩序研究的问题域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