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民生、新媒介为关键词的新语境成为民生新闻传播范式发展创新的逻辑前提。在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的演进过程中,从政治生态学角度考察民生新闻传播在媒介实践中的流变与创新,有利于揭示执政理念、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参政状况等生态因子与民生新闻传播互动共生的现实图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健康传播成为媒介与环境文化协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供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它关系到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和重视民生、发展民生的高度来加强城市供水工作。作为东营地区最大的供水企业,胜利油田供水公司突出绿色主题,着力保障绿色水质、建设绿色运行环境、构建绿色水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民生是以全体人民的文化幸福为中心的民生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对文化民生及其建设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泉州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群落,具有尊重保护自然,维系崇尚和谐的特点;同时,泉州传统文化通过儒家文明“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自然观、社会观。呈现出对自然、动物、居所环境和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文质彬彬、生生不息的风貌。泉州传统文化还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进一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生之魂,文化民生深刻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优秀传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其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是促进文化民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旧民主主义社会语境中,文化建设只是维护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而文化的民生意蕴和人本价值更是被公然遮蔽。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成熟壮大的过程中,文化民生思想也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日趋成熟和凸显。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民生建设认识的历史演变进程,揭示其演变特点和趋势,能够关照当下文化民生建设,在文化民生建设的价值归宿和实践创新上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旧民主主义社会语境中,文化建设只是维护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而文化的民生意蕴和人本价值更是被公然遮蔽。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壮大的过程中,文化民生思想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日趋成熟和凸显。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民生建设认识的历史演变进程,揭示其演变特点和趋势,能够观照当下文化民生建设,在文化民生建设的价值归宿和实践创新上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29日,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实施以“发展民主、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着力建设幸福社区,并按照“市级战略、区为主体”的总体原则,紧紧围绕“民主自治充分、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平安和谐、文化生活丰富、人居环境舒适、公共服务便捷”的目标,在曾都区进行了试点,着力探索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和开展“为民、务实、清廉”菊羹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民生问题在周恩来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周恩来民生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大方面。全面阐释和领会周恩来民生思想,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抓经济发展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坚持抓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坚持抓经济发辰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努力把沙湾建成乐山“经洚活力强、人居环境好、文化品位高的工业强区和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1.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理念是中国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风险的顶层方案,也是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鲜明体现。它既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根基溯源,又有对国内外生态治理经验的充分借鉴,是契合新时代生态文明社会需求的。它彰显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初心,其中的责任担当意义非凡。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当前履行生态责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容忽视。机遇表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和公民生态意识的日益觉醒,挑战则体现为市场增值效应和人口压力以及国际生态治理环境日益趋紧。为此,我们亟待辨明生态责任的意涵,并坚持从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原则出发,积极推广绿色发展方式、推动绿色技术革命以及培育绿色文化和开展环境外交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加快推进乐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实施文化民生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对文化民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和新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民生事业是极其重要的,可以积极的培育民生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民生,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的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追寻和挖掘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人的需要是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实践的观点则是其逻辑支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最终归宿。其内在逻辑对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文化建设与民生改革发展中,要以敏锐捕捉和合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前提;以尊重人民的实践产物、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为重点,以确保人民持续性文化受益,促进其走向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环境改善已成为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和水环境发展两极化、水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农村水环境治理资源不足等问题。共生理论为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视角,可从明确水村共生优势强化互惠共生思想意识、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创建优质水村共生界面、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构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方面实现农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重庆服务型政府建设从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适时转变到城乡统筹、民生导向,经济社会发生了惊人变化。纵观全国形势,总结重庆经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民生导向,应成为我国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改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求解路径须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以构建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体系:推进经济建设,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改善民生工程的顺利进行,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走绿色政治之路,促进民生建设生态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先进文化,提升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民族振兴;展现幸福生活的民生建设旨归,必然成为党和政府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明确要求新闻媒体必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和谐导向。新闻媒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注重更新民生新闻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扩大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加大环保新闻宣传的力度,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以新思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新产业助推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演进逻辑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建设是一个永恒的社会主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生建设经历了生存型民生、发展型民生、和谐型民生三个阶段,呈现出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逻辑演进趋势。系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程,总结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党在新阶段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更好地坚持执政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之间共生互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建设和谐文化,其重点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通过改善文化供给服务,实现和谐文化的共建共享。这有利于生成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呼应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础、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