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霞  魏丛东 《前沿》2005,(1):97-100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繁荣农村的双重任务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城市社会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基于身份所建立 ,从而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中就形成了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这些歧视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 ,而且还严重地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原则 ,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因此 ,就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 ,在当前法律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予以探讨和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农民工在融身于城市的进程中受到各种制度上的排斥和经济上的歧视,以至于他们还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因此,改革相关制度,消除工资歧视,重视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如失学率高、教育歧视、高收费、心理问题等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协商论坛》2012,(1):64-64
确实,很多人看到了“农民工”这个称谓背后的歧视。可是,这种歧视本身是一种权利歧视,而不仅仅是语言的歧视。要改变权利的歧视远远不是给农民工改个名字这么简单。有人或许认为,改变农民下的处境,保障农民工的权利,不妨先从改称谓开始。但是,不先解决权利歧视的问题,不先让农民工和市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迷失在城市边缘?——农民工“第二代”问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农民工对尊重与认可说“要”的时候,人们发现第二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已赫然出现在身边:他们与乡村渐行渐远,在城市中无根漂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显歧视”和“潜歧视”,正日益加剧他们的“底层化意识”——不论他们是第几代。  相似文献   

6.
廖娟 《前沿》2011,(18):86-90
在美国,歧视长期以来都是问题,尽管南北战争后从宪法上确立了黑人与白人的平等权,但是对黑人的歧视观念和行为仍然根深蒂固。20世纪60年代,《民权法》反对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肤色歧视、宗教歧视、性别歧视、国籍歧视等,并由此成立了公平机会委员会执行反歧视立法。歧视与反歧视在美国仍将长期存在。中国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歧视问题,从就业领域的歧视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尽管中美两国的歧视有着不同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但是通过对歧视的定义和适用类别、反歧视的立法、反歧视的机构以及救济途径的比较分析,美国反歧视的立法和实践将对我国歧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有意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8城市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嵌入情况,代表经济性嵌入的职业层次、地位变动,代表社会性嵌入的组织、活动参与,代表文化性嵌入的方言掌握、使用,均有利于其城市认同的建构;而反映结构压力的社会保障、社会歧视和文化差异则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此外,务工时间、务工城市与务工距离等流动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变量。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的形塑虽囿于制度结构,但也表现出很强的主体能动性。建议在倡导和建立开放、包容、尊重、共享的现代城市之际,新生代农民工也应加强自我赋能,以进一步提升城市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渐进式体制转型中刚性的二元结构是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根源,并直接体现为对农民工歧视等一系列不合理制度安排的后果。本文通过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协调以及强制实施等三个方面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的分析,探讨了农民工受歧视而遭受工资拖欠的机制。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与排斥,统一和完善城市劳动力市场,建立起由政府、工会和农民工自组织组成的三方维权机制,才能真正根除农民工欠薪这一顽疾。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2002年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数据,采用Blinder-Oaxaca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我国城市就业人员的性别工资歧视程度进行了估计,结果是在男性女性工资报酬总的差异中,54.4%要归结于个体特征差异的影响,45.6%要归结于歧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论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是一个既缺乏保护又缺乏约束的弱势群体 :进城就业面临着种种人为设置的门槛 ;在同城市劳动者竞争中面临行政性和市场性的双重歧视 ;缺乏劳动、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 ;难以公平地享受应有的城市社会福利 ;日常生活受到群体性的偏见与歧视等。改进的主要对策是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培育并完善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纠正对农民工的群体性偏见与歧视 ;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增强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城市依附感的增强,他们正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性嵌入成为当代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特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个体人口学特征""社会交往与社区参与程度""城市感知状况"以及"权益侵害和遭歧视"等指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经济能力"的影响却不显著。也就是说,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最主要原因,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社区参与状态和对城市的切身感知。权益受损以及遭受歧视与排斥会对留城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改善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十分重要,社区居民应以平等、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务工人员,这将对城市融入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面对歧视     
《中国残疾人》2006,(1):52-53
石哥:各位聊友,今天的话题是面对歧视。作为残疾人,我们在过去或现在,都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歧视,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让大家说一说自己面对歧视的感受,诸位请:拼搏进取,与歧视抗争我出生于1948年,在不会走路的时候,因外伤致残。刚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就拿我的腿取笑,叫我“小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歧视与反歧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不恰当的行政活动容易形成行政歧视。行政歧视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歧视,对健康的社会生活有极大的腐蚀性。本文就行政歧视产生的根源及其常见的表现作了概要性的总结和分析,进而提出九点反对行政歧视的有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研究网络地域歧视现象问题的背景和缘由;分析了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如情绪性、恶俗化的地域攻击话语逐渐泛化;反思了网络地域歧视现象的前因后果:既有刻板印象的惯性影响、地域经济差异与网民自卑心理的共同作用,也有网络文化的推动与催化;提出了网络新闻跟帖中地域歧视的化解路径:地方政府要树立正面的地域形象,网络媒介要加强技术自律和道德自律,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是否需要取消"农民工"称谓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应当取消;而另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必然存在的社会等级标志,"农民工"的存在也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因而完全没必要取消。应当注意的是,"农民工"称谓的社会身份标识意义与社会歧视含义表现得非常突出,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正在消失,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矛盾。因此,取消"农民工"称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正>2002年,党中央出台《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对农民工进城务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新十六字方针,要求各地清理对于农民工的歧视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17.
欠薪、歧视、工作环境恶劣等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是,仅把农民工作为困难群体加以保护和关心是不够的,需要在制度上着手,进一步完善劳动立法;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和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建立全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化工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消除歧视,创造平等融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诉求。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的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媒体形象、媒体表达、媒体消费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认同抗拒、主体缺席、选择有限等问题。媒体可以从加强正面宣传、媒介素养培育、信息平台建设、网络传媒赋能等方面着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9.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善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背景下防治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要求动用文化的系统功能,通过“文化善治”的方法,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竞争力、弱化外来歧视的冲击力、营造社区文化的亲和力以及安排法制规范的调和力,最终消缓社会阶层冲突,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这是“新三农”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层面、犯罪领域、城市空间和文化视阈内的同时投射,意旨深远。  相似文献   

20.
国外反歧视立法与借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歧视就是指基于某类人所具有的身份状况 ,以不合理的或不相干的理由 ,给予他人较差的待遇 ,使他人利益受损的行为。歧视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根源。反歧视立法在现阶段中国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 ,应借鉴国外反歧视立法之经验 ,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反歧视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