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分析学还是解释学——法律论证之知识属性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证理论主要源于分析学,这一点一般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鉴于解释学与分析哲学在哲学上大体分属两种不同的思维传统,因此,解释学与论证理论之关系便值得探讨。法律论证理论固然来源于分析学的传统,但如果没有解释学知识的支持,它也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没有解释的论证是空洞的,没有论证的解释是盲目的。二者均致力于型构具有实践理性品格的法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再论法律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4,19(2):23-33
本文通过对法律解释学与概念法学、法社会学、价值法学、解释学法学、立法学关系的揭示,旨在厘清法律解释学的概念及其范围。法律解释学是一个偏重方法论的学科,属于实用法学的范畴,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实践理性的法学。法律解释学把司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建构裁判规范为己任,强调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是其基本方法,但它并不否认其他法学方法融入裁判规范。当代法律解释学承认制定法、法律价值、事物的本质、公共政策、良善风俗等都可以通过发现、论证、解释、衡量进入作为裁判规范的法律,都可以作为法官法源。法律解释学是以司法方法论为核心内容的实用法学。  相似文献   

3.
法律解释(学)的理据、概念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赟 《法律科学》2010,(4):32-39
法律解释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种种质疑(如它可能导致法治的消解),而法律解释学界迄今似乎并未有力地回应这些质疑。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法律解释学本身还没能清楚地解决如下一些问题:它的理论依据似乎游移于传统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它对“解释”的解释并不清晰,因为当前的法律解释学似乎没能意识到解释其实同时是方法、存在并且还具有哲学研究的属性;它一定程度上无视法律解释学与法律解释之间的互渗、纠缠,这种无视反过来又模糊了它对自身的定位;等等。可以说,只有当法律解释学厘清了上述问题,才可能较好地回应当前的诸种质疑,进而证立其自身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正> 引言一般将法解释学定义为确定现行法规范的意义内容,构筑规范体系的学问。我国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法解释学乃是运用解释方法阐明成文法规范意义,理论上使其调和,组成体系的科学。上述解释并未摆脱概念法学的影响。法学一方面以现行法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构成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效的规范体系为其任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解释学视角,考察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问题。通过这一考察,笔者试图证明,传统解释学与法律解释理论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法律解释的实质,在实践领域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司法过程中关于法律规则与法律事实的解释,都包含着现代解释学的“前见”、“问答逻辑”等特征,判例与判例法中则包含着更为复杂的解释问题。当代中国法律实践必须及时更新法律解释观,才能实现法律制度的有效率创新和法律活动的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晖 《法学研究》2000,(5):17-29
解释法律和法律解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解释法律是要探求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性问题 ,是需要用哲学方法来说明法律的过程 ,因而是一个哲学命题 ;法律解释所针对的是法律的具体规定或与法律相关的具体事实 ,因而是一个法学命题。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分析游戏为切入点,论证了在艺术领域,解释是真理生成的基本方式。他把这一结论扩展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认为在这些领域,真理的生成不适合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而应采取解释的方式,即解释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式互动整合,从而达到视域融合。他还从解释学的角度阐释了法律解释的主要特征。现行中国法律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应借鉴伽达默尔解释学原理,进行深度改革和总体整合,使之适合法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法律解释的本体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经历了从方法转向本体的发展理路,在这一转向中,作为解释学核心概念的理解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人的生存意义的创生方式。解释学的重心转换影响着法律解释理论的发展走向,传统法律解释理论将解释作为追寻立法者意图的方法消解了司法者的历史性,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使这一企图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但也由此强化了法律解释的创造性而解构法治的确定性;现代的法律解释理论将解释学的方法论纳入其本体论框架之中,实现了本体论解释学对法律解释的建设意义。因此,解释学的重心转换使法律解释处于方法与本体的张力之中。  相似文献   

9.
符号、解释学与中国古典法律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受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也掀起了研究中国古典解释的热潮 ,学者们将其命名为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但有关中国古典法律的解释还很少有人关注。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典法律解释问题做了初步性研究 ,阐明了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研究的可能性径路。  相似文献   

10.
出释入造——法律诠释学及其与法律解释学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诠释学对于法律解释是一种带有先见的理解 ,理解是法律文本与理解者两个世界的沟通 ,在沟通中内在地创造着判决依据的立场 ,试图颠覆法律解释学只是借助各种方法去寻求判决与法律的一致性这一思维定式。然而 ,它放弃法律文本解释的标准、抛开法律文本作者的意图、过于钟爱理解者的主观态度的主张 ,也遭遇有力的批评。所以 ,一是强调内容一是注重方法的这两种法律解释观互不可替代 ,解释无诠释流于空洞 ,诠释无解释走向盲目  相似文献   

11.
12.
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晖 《现代法学》2002,24(1):106-119
本文从法律诠释与权利分配之关系入手 ,论述了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联。任何法律诠释总是和一定的利益要求及对该种利益要求的规范调整相关的 ,这是决定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必然关联之内因。在此基础上 ,文章站在批判立场 ,逐层对法律诠释理论和实践做了反思 ,并提出通过对话与整合 ,以“超越”法律诠释之意识形态属性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心理学在许多方面方都受到了实在论的困扰,而解释学的方法却克服了这个困难。如荣格虽不是一个实在论者,但他仍不能超越他那个时代世界观的影响,认为自己理论的主要概念是不依赖人类解释过程的实体。因此,分析心理学一直未能摆脱实在论本身的问题,而这些又恰恰制约了分析心理学临床应用。解释学从分析心理学获得启发,如果分析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的若干要素的相融合,将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性别、神话和欲望的实质。同时通过对深度心理学的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大幅度地推进我们关于人的成长和人类解释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诠释论与统一的心理学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广义诠释论认为实证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诠释 ,它是包含了实证研究的诠释论。统一的心理学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的研究模式 :传统的、狭义的诠释研究着重个案的、质化的分析 ,其目的是达到对具体的、个人的、临时的对话事件的理解 ;实证的诠释研究重在抽象、定量分析 ,以求作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推论和预测 ;广义的诠释研究综合以上两种研究策略 ,即对同一心理现象同时采取个案的、质化的和抽样的、量化的研究策略 ,既要具体的、个人的现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又要科学的抽象、量化、推论与预测 ,既要避免个案研究的局限 ,又要防止实证的抽象推论造成的对人类经验的割裂和肢解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法律解释是法学研究的的永恒问题 ,但过去的研究仅揭示了法律解释的矛盾或片面地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本文作者认为事物本身原本就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 ,反复进行克服矛盾的努力并不能促成矛盾的解决 ,矛盾依然存在。作者认为法律解释学者应当正视诸如规范与事实、一解与多解、独断与探究、主观与客观、解析与建构之间的矛盾 ,应该在不同的语境中摆正姿态。在一定程度上 ,解释者的姿态决定法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emiotics of Law -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émiotique juridique - In this article, we suggest an alternate approach to interpre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using...  相似文献   

17.
教育解释学是以教一学中师生互动的解释-理解为对象的解释学.教育解释学的科学旨归,就是建构真实、全面、系统地揭示教学中的解释一理解的教育解释学.这个旨归包含着规定研究、结构研究、教育目的研究三大宏观领域和人的发展应然趋势研究、教材研究、过程研究、品质研究、价值研究、发展研究等六个重要维度.通过对解和理解的全面研究,形成所创教育解释学的全面性的研究品质.  相似文献   

18.
法律的世界呈现为无限多样性,即使在表面看上去完全相同的法律内容和法律形式下,也包含着绝不相同的法律内容。孟德斯鸠早已通过比较提示我们:一方面,“相似的法律未必就有相同的效果”,“相似的法律不一定出自相同的动机”;另一方面,“相反的法律有时是从相同的精神出发的”。〔1〕孟氏的比较结论,给法律的多样性以及诠释法律的多样性一个恰当的说明。然而,正如前节所言,人类之所以要寻求法律和秩序,端在于通过它们实现分散性、多样性世界的统合。对这种统合性的追求,即使不是人类惟一的理想,但也是最重要的理想。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不论在实…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me issues where the process of convergence between analytical and hermeneutic perspectives, with respect to their general philosophical grounds, mainly turns out to be clear. On the analytical side, the overcoming of logical Neopositivism and radical formalism and the rejection of the atomistic theory of reference by holistic theories of meaning have been the core shifts. On the side of the continent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e main theoretical change lies in replacing the centrality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centrality of language, with its links to the dimens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Furthermore, the importance given to concepts such as action and intention, mainly du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forms of life, has led to recognising the active role of the subject in the world and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to be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and not just a system of signs representing the world. Such a convergence, though it has not yet been reached, seems to be particularly fertile in the legal domain. Here, for example, some outcomes of speech acts theory fit the hermeneutic view of law.  相似文献   

20.
徐岱 《法学研究》2009,(3):23-38
刑法解释学属于广义刑法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学科,并具有自身独立的学科品格。其独立的学科品格包括三个内在的学科独立基本要素和三个外在的学科独立条件。前者是指刑法解释权、刑法解释行为和刑法解释结论;后者包括:狭义刑法学无法涵盖刑法解释学,即刑法解释学不等同于狭义刑法学;广义刑法学本身已昭示了刑法解释学自身的独立性;刑法解释学的产生和发展遵循着法学学科独立的一般性规律。倡导刑法解释学的学科独立品格,其价值在于:推进刑法学的学科应用功能;纠偏刑法学研究者热衷于铸造恢宏的概念化法学架构而忽视刑法应用实效研究的倾向;彰显刑法解释学价值判断的实践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