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性假设是中西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管理思想史上,人性假设中国以性善论、性恶论等为代表,而西方则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代表。本文对中西的"人性假设"进行比较分析,探析中西管理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要探究科层制的弊端及其克服途径,人性假设理论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科层制在微观层面包含了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并把这种假设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以为建立在微观"经济人"基础上的科层制在整体(宏观层面)克服了"经济人"的弊端,成为一个无条件的"公共利益"的代表,从而使科层制在人性假设方面存在的理论逻辑上的前后矛盾。这几乎导致了科层制与生俱来的缺陷。要建立理性科层制,就必须从科层制的人性假设入手,解决科层制在人性假设上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的方法论基础:从成本收益分析到合作收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经济学基于“经济人”假设,将每个人(组织)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并基于此建立了经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公共管理理论则将人看成是一个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个体和利益相关者,存在着个体间的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并提升公共利益。基于合作博弈分析,公共管理应建立合作—收益的分析框架,以通过人类的合作机制,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同时,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承载着越来越不堪重负的载荷。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经济人"维度,寻求一种既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的发展新维度,是当代"人"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人"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其发展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化自然"和毫无节制地索取"自在自然"资源为代价;"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跃迁,它是以保护自然界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生态人"的培育要在革除旧世界的劣根性中进行,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维和解。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经济学视阈中,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私有制度具有天然合一的特性,其内含"经济人""无形之手—放任自由信仰""效率—公平互抵"等充满争议的理论假设。其中的"经济人"假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这个假设体系的基础和理论质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此作出了最早且明确的阐述,之后,由约翰·穆勒将之归结为"经济人"假设,帕累托进而将"经济人"概念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视阈中。"经济人"假设认定私有制经济符合人类最为"真实和唯一"的本性——利己性,在"看不见的手"牵引之下,自私的本性及私有制经济将最大化地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利益,这个理论杠杆有力地撬起了功利主义维度的市场经济道德支柱,并论证了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融合的天然合理性。文章首先对"经济人"假设与私有制经济作出批判性考察,尝试把这两个因素与市场经济剥离开,并将市场经济还原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机制,接着分别对作为"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与公有制经济高绩效命题及其历史实践作出辨析,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必然相遇而且能够相容的问题作出了肯定性回答,而这也彻底消除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命题中可能蕴涵和产生"公有制经济将逐渐被私有制经济所取代"的疑虑。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个人和社会共同建设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幸福激励本身就是激发人的潜能发展、实现个人幸福的外在机制。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主人假设、创新人假设分别相对应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体现了个人追求幸福的全过程,也内蕴着一个以人为本的幸福激励模式。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幸福激励体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使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具体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法的价值观的思想主旨是"以人为本",而"人"是法律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法应以普遍的人性、自由、权利、个体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而这种思考、关注、把握与探索过程的产物便是法治.  相似文献   

8.
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其实是一体的,我们不能把其中一个断言为真理而去证明另外一个的正确性。利益最大化不应成为必然。把理性经济人假设奉为圭臬,引发了利益冲突、人际对立和道德缺失等严重问题。当今社会经济应该开始重视道义,尝试抛弃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和做法,寻求另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9.
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社会学非常重要的理论派别之一。它的理论假设有一个变迁过程:最初它针对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将交换理论及个体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实现了理性选择理论的第一次发展高峰;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限理性、不完全理性以非经济理性等假设相继提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使得今天的理性选择理论成为经济社会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府人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经济人假设运用到政治市场领域 ,并提出政府人的行为理性问题 ,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主张。本文在论述这一学理扩张历程的基础上 ,用政府人行为理性解释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行为与作风 ,为研究党风、政风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基础性视角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共早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党的“一大”对现有的其他政党采取“攻击”、“排斥”的态度,到党的“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再到党的“三大”正式确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产生、确立的基础包括垄断的两面性、国家经济 政策的选择、立法技术的考虑以及该制度与反垄断价值取向的天然吻合等各方面,社会本位、有效竞争、公平与效 率的平衡、道德则是适用除外制度谋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反垄断法(送审稿)》关于适用除外制度的规定存在若 干不足,建议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两大法系民事裁判书的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其风格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其中主要有制度上的原因,如判例法制度、判决书的署名制度,同时深层的还有制度和文化的原因。从而对我国民事裁判书的风格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之争贯穿于整个法理学的发展,富勒认为法律是具有道德性的。哈特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相分离的,但承认存在最低限度的“自然法”。这场争论的最终目标还是放在如何更好地实现法治这一落脚点上。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的道德性必然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公司法中的公司僵局处理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立法实际上赋予了股东在公司出现僵局酌情况下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决定公司的去留,是新公司法现代化和完善化的表现,能达到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目的.但还不能完全解决公司僵局的问题,且其规定的司法救济途径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的“哲学无用论”以及对侦查学研究目的的误读使侦查哲学研究付之阙如。侦查哲学的出现因应了哲学研究的当代转向;侦查哲学的整体性具有克服侦查科学的形而上学性的功能;侦查学理论的发展需要侦查哲学对侦查科学的反思与批判;侦查哲学丰富了侦查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政府职能转变与行业协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业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了不同角色 ,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一大制约 ,只有转变政府职能 ,行业协会才有作用空间、发展动力及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上诉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抗诉条件的限制 ,我国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抗诉请求很难实现。赋予被害人上诉权是由审判权的终结性、权威性、被动性决定的 ,符合当代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 ,能够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利益 ,能够制约法院审判权的滥用。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可能与上诉不加刑原则相冲突并可能导致诉讼迟延、滥诉以及改变诉讼法律关系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但是这不能否定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入世在有力促进我国各个领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在我国大学生政治思想上造成了政治信念困惑、政治理想混乱、政治观念西化等负面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弊端却使其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日渐衰微.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力度,治愈自身的顽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发挥出矫正大学生政治思想偏颇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雇佣他人从事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受雇人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由雇主承担责任。雇主责任构成要件要求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是受雇人从事雇佣活动的行为或者说是受雇人执行职务的行为。关于"执行职务"范围的认定以与执行职务具有内在关联性作为一般的判断标准,对于一些介于执行职务与个人行为的边缘行为的认定应结合案情、内在关联性标准,雇主可预见性标准等多项标准予以认定,同时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合理的认定,确立责任的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