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文学形态除了凭藉语言外别无长物。新诗的语言经历了口语化、诗化和散文化的变迁,新诗的体式也经过了白话体、格律体、自由体的演变。通过探讨新诗体式的演变与诗歌语言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诗歌语言的诗化与非诗化是导致诗歌体式产生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欧化是现代汉语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和现象,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书写的中国新诗面临着欧化带来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与欧化相对的是本土化,二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其关键是欧化或本土化在新诗自我建构中的位置。其实,与其纠缠于欧化在新诗中的有无、可否,不如考察语言欧化的历史性存在如何重塑了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哪些质素。这些方面在新诗的许多代表性诗人和文本中有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新诗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诗歌教学从实践到理论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继续探讨、解决。搞好新诗教学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握诗歌这种主情文学的本质,从而生动再现抒情主人公的情志。教一首新诗,不管是即景抒情、托物咏志的抒情诗,还是披露内心直抒胸臆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的自觉追求,新诗语言逐渐与口语拉开了距离,这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文体的完善。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这一现象揭示了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发展的关系,这也包括现代文学的文体发展对文学语言变革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5.
缘起新诗格律运动,无论是从陆志韦1923年出版的《渡河》算起,还是从1926年《晨报·诗刊》出版算起,都已有了六十年上下的历史。它自成为一个“运动”之后,几十年来,虽然时断时续、时隐时显、时起时伏,经历着一条曲曲折折、坎坷不平的道路,但是却始终吸引着许多人沿着它行进的方向去不断探索开拓。1965年春天,诗人、元帅陈毅说起过,毛主席曾向他讲到中国文艺改革以诗歌为最难,大约需要五十年的时间。可见新诗格律和形式要创出一条公认的路子,是多么的不易。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尽力推进它。  相似文献   

6.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巅峰,语言艺术是唐诗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因素。唐诗在语言艺术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即形式的成熟、词法句法的创新以及意象的塑造等。总结唐诗的语言艺术特点,反思新诗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得到三个基本的启示,即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汉诗必须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意象是诗歌语言艺术组织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在唐宋之际有一个深刻的转折。由此分别出了唐音、宋调两种不同的诗歌审美类型。整个变化过程一直延续到苏轼、黄庭坚,其影响则笼罩整个封建社会,而其发轫却应追溯到盛唐。杜甫和李白作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标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可双峰对峙的格局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古往今来的分水岭。如果说李白以无可企及的天才沿着  相似文献   

9.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读《诗歌释义学》陈辽中国是诗的国家.自商周至今,人们写下的诗歌以恒河沙计。中国的诗话、词话之多,也是世界各国所仅见的。但对诗歌的含义究竟怎样解释,零星的、个别的意见较多,却并未形成专门的学问.西方有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学,但也没有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陆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情感的表现,而后人却认为其诗"不见情性".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陆机诗虽然注重情感抒发,但由于其精神情感处于复杂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意义虽然不大,却难以抒写传达,从而导致陆机诗歌情感内容偏于浅淡的弱点.同时陆机"立象以尽意"的以理性分析见长的诗歌观念和"意在笔先"的创作方式,也在客观上削弱了诗歌情感内容的动人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在反帝反封建的狂飙之中,新诗异军突起,冲破了古典诗歌严格的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诗人与作品。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弱点。胡适在《尝  相似文献   

12.
初期白话诗是中国新诗的起点,但是创作成就有限。初期白话诗的产生不是因为诗人内心自发的创作热情,而是为了满足文学革命的需要。初期白话诗人在人格和气质上多不属于诗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却担起创造新诗的重任。同时,资源的贫乏、没有建设性的创作纲领、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共同困扰着初期白话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声调"是胡适等人为建设白话新诗而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他们试图用双声叠韵来改善白话诗的音节,认真学习古乐府、词曲和歌谣的声调,甚至提出过填皮簧的设想。总体上看,白话诗人对声调的"试验"并不成功,理论探讨也并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白话新诗声调建设的种种努力虽然有新的文学史观念作为支撑,却更多是从旧诗创作和欣赏习惯出发的,是有意无意向守旧诗界妥协的结果,显示出在因袭势力强大背景下论证白话新诗合法性的一片苦心。到1940年代,朱自清有力论证了新诗适合朗诵而不适合吟唱,指出新诗虽具音乐性而不能音乐化,为白话新诗声调建设及新诗音乐性问题做出了完满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尽道透”,以及泼辣、灏澜、透辟、生新云云 ,与含蓄蕴藉的诗 ,雅洁清空的词 ,都是完全不同的。曲语已趋于通俗晓畅 ,渐近“言文一致”,其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 ,已是项背相望。故体式之变 ,根在语言之变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两个真实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湖北某市一初中生突发奇想,在几家报刊上登载了编选新诗的广告,限定一人两首,收工本费60元。短短的时间里,他收到全国各地寄来的万余首诗,工本费近4万元。尔后他付出3000元从某出版社买了个书号,印成32开的所谓《中国当代诗歌精粹》,按人头寄给应征者。剩余的钱买了BP机、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的新诗是在“五四”前夕“文学革命”的斗争中诞生的,也是在其后一系列的文艺思想论争中发展的。而所谓斗争与论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诗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传统、采取什么形式的问题。从现代到当代,新诗实际有两个传统:一是民族传统,即所谓继承;一是外来传统,即  相似文献   

17.
王珂 《金陵法律评论》2004,3(3):104-109
新诗文体的初步形成主要经历了19世纪末的"诗界革命"和20世纪初的"白话诗运动"两大阶段.诗界革命是保守的文体改良运动,以增加"新名词"为汉诗改良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动摇汉诗的根基,文体变革的力度太小,基本上没有对汉诗的诗句、诗节、诗段及诗律进行变革.白话诗运动又太激进,对已有的古代汉诗诗体进行了全面的颠覆,不仅改变了汉诗的语言、文体和内容,甚至写诗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是一次超过了汉诗承受能力的文体大变革."诗界革命"的保守和"白话诗运动"的极端都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及诗歌生态决定的.新诗出生时的先天不良造成了后天成长的艰难,特别是百年间新诗文体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早期的文体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诗发轫于1917年。“五四”前后的新诗人,在新诗发展方面尽了开路先锋的责任,完成了两项历史使命:1、在理论上阐明了用白话作诗的必要,并提出了作白话诗的具体主张;2、在实践上创作了一批白话新诗,使新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新诗运动先驱者并未全部完成革新诗体的任务。正如周作人在1921年所说的那样,“诗的改造,到现在实在只能说到了一半,语体诗的真正长处,还不曾有人将他完全地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古典诗派是介乎新旧之间的诗人群落。他们不乏自己的"新诗"愿景,但这种愿景深受古典"文"传统的制约:以"音节"为文体规训,追求"新诗"的普遍形式;以"文字型文学"为标准,批评"语言型文学"白话新诗等,并由此形成了其强烈的文化本位观念、强固的"中文"意识以及诗学排外心理。"文"传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打开传统门窗的同时,也阻塞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新诗建构需要一次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新综合。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诗学园地的常青树。朱自清先生把比喻分为两类:即"近取譬"和"远取譬"。"近取譬"常取形似,"远取譬"多取神似。取形似者长此以往易于雷同;取神似者舍其形表而求其内同,创造天地更为广阔。因之,新诗多用"远取譬"是一大进步,也是对诗歌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