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毋为名所累     
名人皆有之。然而,知名度较高的名就不是人人都有的了。美美众生,有些人的名仅与生命同在,人一旦死去,便“尔曹身与名俱灭”;而有些人却名重千秋,流芳百世,“不废江河万古流*。纵观古今,名这东西,既能催人奋进,又能使人陶醉,甚至还能让人丢了身家性命。千百年来,名为无数人所追求,总想把它弄到手。为了名,不惜千金买名者有之,投机取巧沽名者有之,创尖脑袋非法攫名者有之,自吹自擂、互相吹捧扬名者亦有之。扬名并不是坏事,想出名、爱扬名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出名要走正道。靠拼搏奉献而得的名,大家佩服,传得久远。而那些…  相似文献   

2.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3.
人才者 ,事业之本也。用之适当 ,则事业兴 ;用之不当 ,则事业衰。汉用良、平而天下定 ,宋用秦桧则帝遭掳。人才之于国之兴衰如此 ,于事业之成败若是。是以为政者 ,察人不可不明 ,用人不可不慎也。人才 ,无时不有 ,无地不存。有德才兼备者 ,有才德不足者 ,有德胜才者 ,有才胜德者。德才兼备者重用之 ,才德不足者轻用之。德胜才者为先 ,才胜德者次之 ,因德胜才者 ,才不足德可补之 ,而才胜德者 ,德不足则无以济之 ,且才胜德者 ,易恃才薄德 ,而恃才薄德则鲜有不败者也。春秋智伯有五种才能人不及 ,而恃才薄德终不免一死。《通鉴》曰 :“智伯之亡…  相似文献   

4.
原文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  相似文献   

5.
穷是极地     
很小时就听过这样的话,人不怕穷,就怕没气象。 穷,作为一种财产的拥有,是最下一等的。多有者为富,少有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什么都没有,穷得底掉,吃了上顿没下顿,家无隔夜粮,一条裤子五人穿,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 穷和困字连在一起就走不出去了。穷,实在可泣,可怜,可叹。鸟穷啄,兽穷攫,穷字让人想到乞儿,想到匪,  相似文献   

6.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司马光论德才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  相似文献   

7.
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作用,犹如人的耳目。而一个强大的信息情报网,就如同“千里眼、顺风耳”,使经营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容应付各种情况,掌握重要的先机,从而叩开通往财富的大门。《孙子兵法》所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于众者,先知也。”古代战争耗费巨大,往往举全国之力,争取一场战斗的胜利。所以,“爱爵禄百金,不知敌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用于现代的企业经营,也是完全适合的。美国著名的巨富亚默尔,在其一生中有两次靠准确掌握和分析信息而发大财。一次是南北战争末期,…  相似文献   

8.
上召河东守季布①,欲以为御使大夫②。有言其勇、使酒③、难近者;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  相似文献   

9.
闲话欲望     
人之欲望如同车之辕、鸟之羽翮,不可一时无有、一刻缺失。人一旦失去了欲望,也就失去生活的信念和生存的渴望。世人之所以喜新厌旧、朝三暮四、得陇望蜀、贪生惧死,皆为一个“欲”字使然。故古人云:“人无无欲者,即如禅寂之徒,以槁木死灰自命,然终不免槁木死灰之欲。”由此可见,人总是或多或少要有点欲望的。欲望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皆欲己所欲、弃己所恶。自古挥金如土、引珠弹雀者有之;爱财如命、车辙寻粟者有之;杀妻拜将、烹子邀宠者有之;闻官洗耳、焚身不仕者有之……凡喜其中一二欲者,皆谓自己所欲为天下之大欲,无不贬他欲而扬己欲、…  相似文献   

10.
漫画幽默     
马屁学问明代的《笑林》收了浮白斋主人的一则笑话:一秀才数尽,去见阎王,阎王偶放一屁,众判官、夜叉及牛鬼蛇神均不胜其臭而掩鼻。偏偏秀才仰脸伸鼻作贪婪状,且口中就以屁为诗,献屁颂一篇曰:“高耸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弗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芯馨之至。”阎王大喜,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十年限满,再见阎王。此秀才志气舒展,望森罗殿摇摆而上,阎王问是何人,小鬼回曰:“就是那个做屁文章的秀才。”这则笑话流传甚广,一者写得太好,二者也因拍马屁的人太多。说起来那秀才还算有点歪才,而如今的某些人怕连“屁文章”也不会做了…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23日,百里煤海阴雨连绵,与千百人伤心的眼泪汇成一条悲痛之河,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一位群众打心眼敬佩的共产党员而伤悲。这一天,同煤集团晋华宫矿优秀共产党员、时任综采四队队长李金这位默默无私奉献者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他年仅38岁的宝贵生命,远离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离开了他一生迷恋的岗位。8月14日,矿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矿职工向李金学习。自从6月30日工作面遇到第二道断层,直至7月23日晚倒在工作岗位,李金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翻开他的工作日志,他每日的工作历程一目了然。夜班入井:18时30分安排夜班工作,19时吃饭…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己。”意思是说:“‘知人’而‘治人’容易;‘知己’而‘治己’就困难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干部中,往往“忧他”者甚多,“优己”者甚少。正如有的同志对公款吃  相似文献   

13.
骞叔 《前线》2005,(1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这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加强党内监督从根本上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由之路。"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强化监督  相似文献   

15.
<正>夫史皇绘迹,挟泣鬼之威,极变成化,珍流千载而继者,煌煌兮文相传也。彼诗蕴风雅、书存诰命、史记事言、传注春秋,其金声玉振,述心原道,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盖经纬文辞之功哉。若乎子罕拒玉、杨震却金,王翱门无私谒、陈经囊无私遗,颂廉之美者,着一字则芳流百世;赵高指鹿、石崇斗富,刘瑾纳贿而灭、和坤敛财以亡,恶贪之邪者,落片言则臭遗万载。此亦文之力矣。然则古之褒廉刺贪之作或  相似文献   

16.
“疑似”     
世间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但相似的事物却多得很。自古以来,就常有人谈论这些事。“吕氏春秋”上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宝剑)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这是不能不“加虑”的。许多恶劣的东西,就常常隐藏在好事物中间,装模作样,迷惑视听。“鱼目”可以“混珠”,假货试图充真;杂草常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支部生活》2013,(3):27-27
齐家在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相似文献   

18.
捧读2007年第23期《当代贵州》,整个思绪完全沉浸在本期"特别策划"中:从人的发展、贵州发展、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等多角度阐发观点,论述精辟有力;攫选高校校长、党政官员、基层干部代表对学习的认识体会,以及一个  相似文献   

19.
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近发生的动乱与反动乱、暴乱与反暴乱斗争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目前我们要认真反思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最近各种报刊有关这方面论述很多,现攫其要者综述如下:反思之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20世纪以来,在要不要共产党领导的问题上,中国人民已经作出了多次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0.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