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产党人》2005,(17):47-47
实现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行业之间特别是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均呈不断上升趋势,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不仅损害社会和谐,而且还导致多数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降低,消费倾向下滑,最终制约经济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分配、和谐及发展,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系统治理收入不公平的问题,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创造合理的分配格局,使这一分配格局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以消费为主要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之友》2006,(2):10-15
收入差距悬殊,甚至仍在进一步扩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0%的人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的45%,且其中最富有的1%的人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的3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只占有1.4%的财富——国家统计局2005年公布的这些统计数字,表明我们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到了社会能够承受的极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彰显出的是社会公平的缺失,金字塔形的社会阶层分布与倒金字塔形的分配制度,影响到的将是我国经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到了两极分化,我们改革就失败了。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公正意义下的“均贫富”,让所有的人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我国当前制度和法律设计的重点,无疑也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中,不但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初次分配也应注重公平。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存在着不尽公平的状况。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和经济政策上统筹落实,将逐步实现初次分配的社会公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赵凤云 《实践》2014,(3):24-25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日益凸显。"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如果任分配不公问题发展下去,势必妨碍经济健康运行,抑制社会创造活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悖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是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由此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以及教育不公平的严重危害和制度根源,提出,推进教育公平,必须从宏观上理顺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性、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和推广杭州“名校集团化战略”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和谐,有人把它比作一幅美丽的图画,有人把它比作一首美妙的歌。它意味着公平和正义、信任和友谊、幸福和美满、生机和活力。古往今来,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是多少人的梦想和追求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这与我国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相悖.因此,必须着力于缩小收入过大差距,缓解贫富分化矛盾.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无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还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实际看,市场化改革都不可能实现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过大、消除贫富分化,首先要分清关于分配公平认识上的一系列是非界限,在此基础上,按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理论思想认识,并按十八大提出的理论指导完善制度和体制,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政策措施,缓解贫富分化,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刘燕 《学习月刊》2009,(10):68-69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公平、效率、民主、秩序等,公平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原则.同时现代公共行政也越来越强调将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公共政策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公平的基本原则.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所以近年来政府制定的相关教育政策.充分体现了在政策的价值取向上以注重公平为先导、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均GDP从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快速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并不断激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相似文献   

11.
分配公平     
《党课》2012,(14):49-50
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失衡及其引发的利益冲突已成为中国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与挑战。随着改革的推进,如何尽力做到分配的公平性,建立合理、有序、有机的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度范围内,从小处说,关系到每个人,尤其是社会普通公众与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从大处说,关系到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2.
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力度,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动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的总体要求,当前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要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力度,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赖琼琚 《世纪桥》2012,(9):41-42,70
收入分配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初次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经济结构转型受阻。政府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掌控者,拥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工具。因此,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初次分配合理,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大都与国家政策有关,只有积极地完善政策,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公平分配和社会真正的和谐发展.为此,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1)公平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2)合理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3)维护"体制外社会群体"的基本权益;(4)严防"权力腐败",确保社会公平分配;(5)加强社会分配的司法监督;(6)完善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7)及时弥补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性缺失.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8,(11):23-27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事关群众的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热门话题。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用单独一章对民生问题进行了重要部署.  相似文献   

16.
张维 《求实》2006,(Z3):172-173
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与核心之一是使社会公平和分配合理,这既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质所在。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有效、合理地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慈善被称为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是指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自愿向社会或受益人无偿捐助钱物或提供志愿服务的行为,它在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分配与公平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理论将严格社会的分配问题分为两部分来考察: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即个人在市场中依据资源禀赋进行选择。由生产要素竞争性定价获得各自报酬,强调人与人不同。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即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与个人在市场中做出的选择无关,由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左右。它由机会、运气、个人天赋、继承财产多寡和政府的再分配(赋税、补贴、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同享有"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衡量指标,更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李滨肖 《求实》2006,(Z4):176-177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共同选择,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保护相协调的主导潮流,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道路和模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强调健康的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即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不超越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奥运筹备工作的决战之年。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奥运场馆所在区县如何利用好奥运契机、紧密结合功能定位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刊特邀了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顺义区的区委书记撰文深入探讨,切磋交流,展示了筹备奥运给区县带来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