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大物博”——这是读小学时教科书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词汇之一,教科书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这美好的印象恐怕只能留在儿时的记忆里了。一个逐渐为国人所接受的事实是,中国地大,可相对未来生存和发展需要来说,却并不物博。" 盛夏,中国24个省区市限电拉闸,煤炭供应吃紧,成品油涨价……能源的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不能不让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国人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2.
<正> 最近,布什宣布美国将在10年内调整驻欧亚大陆防地,将驻地6~7万兵力中的大部分撤回本土。这将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驻军调整。通过这一举措,美国加速推进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对美国军事战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本文提供一个文化解读。国人对美国文化最直观的印象基本都来自美国大片,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恐怕是腰别左轮手枪,骑在马上过“独行侠”生活的“西部牛仔”。国人对美国军事战略最直观的印象又基本来自近十几  相似文献   

3.
请看如此历史“新论”曾明1994年,在报刊上曾发生过引人注目的所谓“牌子事件”的争论。在西方帝国主义侵华时期,上海外滩公园门前曾有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在旧中国“国人的脑子里种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料想时至今日,竟有人说什么根本不存在这块牌...  相似文献   

4.
青年志愿者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靓丽风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尤以“助人自助、共同受益”的成果最受国人称道。近日.查阅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西部扶贫计划的相关资料,很有感触.由此启发我们再次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来审视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泼皮是商品经济的副产品 泼皮,比流氓要狠,比无赖要凶。不少国人了解这个群体,都是从《水浒传》开始的。以宋朝为背景的《水浒传》,堪称一部“泼皮教科书”。从小说而知,泼皮是一项古老的“职业”,而且,我们还知道泼皮是在宋代突然兴起和泛滥开来的。因为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宋代出现了最早的资本因素,作为“资本”运作中黑暗的一面,相当于爪牙的泼皮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当全球能源亮起红灯的时候,中国能源危机也已迫在眉睫。古语曰:“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能源的多米诺骨牌倒下,不能不让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国人感到不安和警醒。在不断看到未来中国前景将如何灿烂的描绘的时候,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性能源危机,中国如何突破能源制约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80年了。对于80年前的中国,今天的青年人已很难有切实的印象了。然而,如果谈到“五四”,那么他们一般还能说出一些内容。因为“五四”毕竟是他们的节日。不过,青年人对于“五四”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中小学的教科书。前几年,笔者因参与中小学...  相似文献   

8.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21世纪的设施。”“这是我所见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发展计划,愿它给上海人民带不进步和繁荣!”“浦东发展,中国繁荣。”“浦东开发是中国同世界合作的成功模式。”──引自外国首脑参观浦东的留言册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凤凰卫视正式加盟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这一年来,我们对山西的新印象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国际能源的紧缺和国际能源形势的动荡,山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大省,她的作为越来越被世界各界人士,特别是新闻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无论山西遇到多大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形象的建构在中美交往的早期受到了个人心态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交往中,美国商人给中国商人和官员留下了和气、“恭顺”的印象。有关美国国家的早期介绍偏重其与中国国情的异同,留给国人的美国形象是中外人士共同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刘彦华 《小康》2023,(16):52-54
<正>“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位居国人眼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八大要素前两位的是新鲜的空气和清洁的饮用水。“您认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包括哪些因素?”这是“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问卷调查中的一道题目。“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位居国人眼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八大要素之首的是“新鲜的空气”,近九成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然而,现实却常常让人感到无奈。因为,沙尘又又又来了!  相似文献   

12.
谢涛 《统一论坛》2005,(4):14-15
60年了,整整一个甲子。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已是白发苍苍。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给国人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忘却……八年抗战留给国人太多的耻辱和仇恨,它时时警示着我们:要提防日本——这个曾经的敌人。然而今天,当我们在网上与日本人展开激烈的“口水战”时,我们可曾作过理性的反思呢?有一种力量叫做尊严。近代的中国历史,带给我们太多的耻辱,身处半殖民地的国人,何曾有过半点尊严?在自己的领土上,竖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界牌;在自己的领土上,列强肆意杀害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我们的姐妹被迫沦为慰安妇,我们…  相似文献   

13.
并非孤立的现象龚书铎上海外滩公园门前有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在旧中国确实“在国人的脑子里种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日战争期间,我读初中,老师在课堂上也给我门讲过。没料想,叶至会日,竟有人为之“翻案”,说什么根本不存在这块牌子,是新中国建立后,“...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去年入夏以来,我国能源供应出现了历史少有的全面紧绷的局面。关乎国民经济运行命脉的基础产业再现“瓶颈”现象,它所传递的经济信号告诉我们:能源资源已经无法承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走出能源“困境”的出路何在?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选择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层综合替代”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广西》2007,(10):8-10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从前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国情。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与资源、与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告诉我们,在十多亿人口面前,我们的国家是“地大物薄”。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12,(4):28-29
茅台酒一直是国人心目中身份、地位的象征,其曾经的标签“专供、特供”等身份让人印象深刻。近十年来,“国酒”茅台一直演绎着身价不断上涨的神话,令多数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18.
■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不足50%■75%左右的人认为社会风气不好■生活烦恼主要来自经济问题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为44.9% 我们设置了一个有关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问题,试图观察中国人对具体生活状况的“综合判断”。在  相似文献   

19.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从前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国情。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与资源、与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告诉我们,在十多亿人口面前,我们的国家是“地大物薄”。  相似文献   

20.
国人很想让“中国制造”响遍全球,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