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许多事物是在比较中认识它们的优劣好坏的。但是,在进行比较的时侯,要进行正确的比较,也就是说,要对比可比的因素,而不能对比不可比的因素。应当从生产关系上,国家政治制度上,以及社会道德和秩序上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四十年前的十月一日,在神圣的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着一个震撼世界的伟大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它向全世界宣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奴役压迫中国各族人民的时代结束了,神州儿女开始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今天,在国庆四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谨向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人们和各务战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四十年来,人民共和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各族人民从旧中国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中解放出采,在政治上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风尚取得巨大的进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伴生的政治现象余金成社会主义社会率先在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的建立,客观上促成了利用国家权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面。然而,事实表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远比教科书所概括的更为复杂,也更不易准确把握。而在这个问题上的...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5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相互关联的两个视角:一是突出经济基础落后这一特点;一是突出中华历史文化这一特点。在改革进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的转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50年中已历三个阶段:一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纲、以运用中华文化资源为主的阶段;二是邓小平、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纲、以引入西方文化资源为主的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过程拉动下,整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中国建成和谐社会并促进和谐世界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41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不能不进行必要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但这种比较必须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是可比的。如果仅仅从物质生产方面,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落后基础上只进行了40年社会主义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相比,由此而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这样的比较是不科学的。如果科学地进行比较,那末,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纵的同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相比,  相似文献   

6.
兰天 《学理论》2013,(20):92-93
受到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等理论的冲击,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受到质疑,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与当今社会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现状,以及与贸易保护理论等理论的内在联系,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对当今国际贸易的意义,并试图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对里昂惕夫之谜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也是我们立国治国的根本。这个问题讲了几十年,但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并未彻底解决。特别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人的眼界大大拓宽了,在西方高度的物质文明面前,有的人惊叹不已,自愧弗如,有的人鄙薄我们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好像我们走岔了路。这种社会思潮强烈袭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要对这个重大的问题作出有深度、有创见性的回答,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还达不到。这里我们只是就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9.
1 社会主义把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作为自身发展的目的,但这种共同富裕又是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原则指导下,同社会主义现实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条件相联系,具有真实可行性的共同富裕,即把共同富裕的目的性同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性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共同富裕。它具体体现为:从目的性上来看,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确定这样的目的,首先取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联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优势与劣势都是相对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优势只有在比较中才可以认定,劣势也只有在比较中才会发现.评价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要注意客观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全面性.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生产要素和经济结构比较优势、人文资源比较优势和政策资源比较优势等诸多方面.在分析评价不同方面的比较优势时,应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视角,并注意各种比较优势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任务,重大的改革需要全新的理论指导。十五大报告的第五部分,就对社会主义经济公式等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社会主义经济公式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自马克思以来,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其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83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公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马、恩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质的规定性进行比较当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他…  相似文献   

12.
高萌 《学理论》2013,(17):15-16
从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指导思想的变化,采用新经济政策及其引起的争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等方面分析,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内容,从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公有资产在静止时的数量优势,更应该体现在公有资产素质的提高;公有资产转换为资本的能力、公有资本流动的速度、自由度的程度;体现在公有资本在流动中的市场竞争力、控制力、领导力和保值增值的能力上。因此,我们要牢牢树立公有资本的流动观念、公有资本的控制力观念,要实现从一般的结构优势观念向核心竞争优势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和表述社会主义经济特征,这是长时期以来人们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对此,若不给予明确的回答,不仅影响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坚持,而且关系到改革如何深化.本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几位同志从各自的认识角度谈了看法,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可划分为奠基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四个阶段。这些阶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道德建设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应与依法治国共同发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引领,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需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8)
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亚洲地区而且对其他大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关中国的报道、评论和研究成果纷纷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全面了解和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对于我们保持清醒认识,对外为中国在国际上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从其长期而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凝练新话语,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发展优势到话语优势的成功转变。做到此,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为行动指南,在掌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诠释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基础上,构建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优势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同时,作为发展起来的勇于担当国际责任的大国,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这也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国际对话能力,从而为丰富世界民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特征的理论概括,不能完全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100多年前的构想,只能从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原则,我认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初具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前提。社会主义要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就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以此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的。足以决定社会经济命脉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形成,是社会  相似文献   

19.
60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经历了一个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辟了认识的新境界。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判断逐渐形成为共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推进了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等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应当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核心推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表明,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将最终告别传统社会而实现现代化。但是这个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排斥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现实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中国历史选择的通往现代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