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民族地区不同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研究连片地区民族之间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武陵山片区苗族、土家族民俗体育为案例,从武陵山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出发,探讨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孕育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许多农耕民族都曾存在过的农业祭祀。作为古老的原始宗教祭仪,它寄寓着农业民族的许多观念和信仰,在农耕社会中经历着传承和蜕变的历史演进过程,近代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还有遗存。透过“孕育仪式”的文化表象,我们依稀看到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过程中所走过的一段曲折而漫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存在,是民族集体文化意识的综合体,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标志体系。作为生活反映的文学必不可免要反映民俗。然而对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形成和价值定位却少有研究。本文力图从民俗与文学的关系,民俗在文学中的多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4.
"巴"义新考     
"巴"的内涵,学者众说纷纭,然皆有疑问.文献记载、民俗资料和出土文献表明,白虎是巴族的徽记,但并非出于图腾崇拜,而是为了彰显民族的勇武.故"巴"有两义,作为动物是"白虎"之意,作为族名乃"打虎匠"之意,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精神认同感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江仕敏 《创造》2015,(10):76-77
"云南的东西是纯天然的,手工艺术品很值得购买,高原农特产品的味道也相当好.民博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购买云南产品的平台,也给我们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提起国庆黄金周期间举办的2015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不少上海市民都对云南展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7.
李晓华  朱希祥 《求索》2008,(1):71-73
本文作者尝试将民俗视角和视野引入到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中,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形式如何表现内容、民俗与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中心问题,从文艺民俗审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文艺内容和主要表现对象是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核心,最能代表这种民族精神的则是民俗,而民俗又包括精神与物质、内容与形式、生存方式与生活文化两重性质。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各民族广泛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它内涵很广,包括物质、精神等方面。研究一个民族的民俗,对于认识这个民族的上古文化和现代文化至关重要,如将现今一个或者几个民族当今民俗与考古或史书记载的民俗进行比较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上古人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与至今的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我们从刀丰富多采的民俗事象中,可以追溯到她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上古文化。认识她在上古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等。下面试将苗族当今的习俗与汉文献记载的史迹或考古发掘等进行比较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阳县政府以"五落钟离山"为中心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修建了大量与廪君神话相关的人文景观,全面开发包括历史、考古、自然、民俗、民间歌舞表演等内容的民族文化资源,制定了优惠政策恢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导和刺激下,"五落钟离山"村民的民族认同意识产生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渐进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与李瑾同志的相识、相交皆缘于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中央有关部门要求我省组织民族民俗展览赴京展出,云南省委、省政府组建专门机构,筹备《云南民族民俗展》。1985年7月我被抽调到昆明参加展览办的工作,期间,我认识了时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省民委党组书记的李瑾同志。记忆中的李老很有魄力、非常熟悉民族工作,是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长者。李瑾同志十分重视《云南民族民俗展》的筹展工作,1986年8月20日,专门邀请云南省委、省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古代仡佬族打牙习俗的历史记载,对比中国其他打牙习俗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及台湾高山族打牙习俗,确定仡佬族打牙习俗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的自梳习俗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习俗在近代形成了一个高潮。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梳是女性追求自由所选择的一种消极方式。它的兴盛与近代的民主平等精神有契合之处。文章采用大量近代的历史资料,揭示了当时自梳女的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间歌谣与民俗往往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歌谣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在此对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民俗事象作一析理,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提供可参鉴资料。  相似文献   

15.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提升丝路地带的国家政治互信和促进文创经济交流,能够促进沿线文化多元融合和拓宽音乐文化内涵,能够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但目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还面临着很多困境,由此,我们需要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自觉,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增强"柔性"传播,重视创新跨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打破惯用的传播模式,以此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在这一思潮中有大量民间习俗的潜伏。本文以扎西达娃、余华,苏童等典型性文本为例,来铺展寻根小说中的民俗特色,揭开寻根小说的信仰习俗、巫傩习俗,鬼异文化等民俗学植被,肯定其在物质化时代对精神厚度和人文底色的守望。  相似文献   

18.
大理白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阔的生存环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白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等。它们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重要和多重的抢救与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文化模式都离不开性别的社会化,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失落,不仅反映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上,也同样的被充分表现在民间信仰及民风习俗中。文章通过对紫姑信仰及其流变的追本溯源,探索在与其相关联的独特的民俗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女性地位被历史性颠覆的内在因素及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文旅融合背景下“坐妹”旅游演艺舞台真实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本,承载着一方文化底蕴的同时更是提升了旅游体验。文章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探讨了"坐妹"从侗族民间习俗到旅游演艺的活态演变。东道主将自身熟知的文化习俗搬上舞台,通过对建筑、服饰、语言、乐器、场景、场地和人物等要素的细致刻画和摸索创新尽可能地还原了文化本身,游客也能从这些细节中窥探其"真实性",游客对于真实性感知往往会影响其旅游体验。舞台真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民族文化舞台化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和表现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