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兴培 《检察风云》2014,(17):28-29
肇始于预设的动人心魄性理想受到顿挫而又没有及时进行替代性精神价值目标填补的中国社会,在身不由己掉入物质主义消费、纵欲主义迷狂陷阱的当下,各路贪官污吏、土豪劣商、流氓妓女轮番登台亮相,上演着一出出令人目不暇接却又令国人不堪、令社会蒙羞的无耻大剧,从而使得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这不,平地冒出一个虽有迷人身段却胸无点墨的傻妞郭美美又给社会大众奉上了一出“大剧”。  相似文献   

2.
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一种操纵他人、不择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人格特质.结构启动、工作卷入、控制点等变量调节着马基雅弗利主义对绩效的作用.马基雅弗利主义降低着人们的道德取向,但无助于社会经济成功.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一种跨文化存在.未来的研究应开发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内隐测量、使用元分析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引入高级统计技术以探讨马基雅弗利主义与绩效关系和加强马基雅弗利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乔云 《知识产权》1992,(5):6-10,41
所谓驰名商标也就是公众所说的“名牌”,指那些使用时间长,商品销售数量多、范围广、为消费者普遍知晓的商标,如美国的“可口可乐”、“柯达”;日本的“索尼”;我国用于自行车的“永久”、“凤凰”、“飞鸽”商标等,弛名商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一些国家的经济发达无不与其有着众多的驰名商标有关。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没有一批与美国的“可口可  相似文献   

4.
罗敏 《法制与社会》2012,(11):177-178
什么叫道德?道德把生活中的事件区分为善与恶,善是完满的,恶是有欠缺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总是完善的,人的生命总有欠缺。按照伟大的思想家们的看法,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在生活中显然从来都是处在争议之中的。我们会对社会已经接受的观点提出疑问,本文从道德开始追问,在前人的思想的海洋中畅游,试寻找更接近我们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转型社会与道德真空:司法改革中的法律职业蓝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法的实质化"的背景,以司法制度史与司法学说史为双重线索,将法律职业化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转型期中国司法制度设计的主导理念——形式主义法学及其实践与当代社会现实错位的现象作了法社会学意义上的描述。进而,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对以"非道德权利观"为逻辑起点的法律人"职业蓝图"在当下社会阶段性挫折的根源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反思。最终,提出了将"契约式程序主义"作为填补"道德真空"状况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法律道德主义者认为国家对道德事务享有判断权,并且在必要时为了保护社会可以动用法律限制公民的道德自由。然而该理论却无法回应"道德民粹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法律道德主义理论尽管精致,但仍然面临着"帕累托挑战"和"权衡难题"。有关法律道德主义的主要争议并不在于道德是否能够入法,而在于其入法的限度和具体方式。中国的立法、执法及司法的各阶段中均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法律道德主义形态,隐藏于其背后的"道德的法律强制"值得警惕,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地确定出一条自由社会的道德底线,而注重各种价值之间的权衡却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7.
注册商标专用权能否在不同的注册商标之间延续,是商标授权确权行政诉讼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从现有的生效判决来看,法院内部对这个问题似乎也有不同的认识。但实际上,只要仔细分析这些裁判结果截然相反的判决,找出不同案件产生不同裁判结果的原因,就会发现,人民法院在注册商标专用权能否延续的问题上,做法是一贯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徐钝 《法律科学》2011,(2):24-31
在维护道德权利上,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立场各有其理,但分歧并非不可调和,司法哲学上的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以及两者互补关系的定位不容忽视。从司法主体、司法正义、守法道德义务和道德约束机制四个角度比较分析,两种立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也自不同,道德风险也有共性风险与个性风险之分。  相似文献   

9.
杜德利案说明,后果主义既作为一种评价行为正当性的道德推理模式,又作为评价裁判正当性的法律推理模式。在知识谱系上,后果主义作为一种决策方式来自于伦理学,根据行为结果评判行为的正当性,功利主义是其典型版本,因其理论局限而分化为行为后果主义和规则后果主义;对于司法裁判而言,规则后果主义更具应用价值。作为裁判思维,后果主义根据裁判后果对裁判理由进行调整,追求个案裁判结果的实践合理性,其理论形态为法律实用主义的裁判哲学,其实践表征为结果导向的法律适用方法。后果主义审判出于对概念法学或形式主义法学的反思而具有合理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后果主义具有因“后果”之名而越法裁判的风险。为此,须对后果主义审判进行方法论意义上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方式实现了从隐性与显性相结合、以显性为主要特征向隐性与显性相结合、以隐性为主要特征的转换,人们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选择隐性化的道德表现方式和在重大事件等特殊情况下选择显性化的道德表现方式,是隐性表现方式与显性表现方式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人的精神本质、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质态是比较稳定的,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人们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而已.人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表现方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关联的社会道德诉求的程度、道德这一价值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社会心理和民间舆论对人们道德行为之动机正当性的评价倾向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用刑法来规制“道德难题”的困难在于,“道德难题”是较为模糊的概念,它牵涉到“伦理性个人自决事务与道德性个人自决事务”“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对于伦理性个人自决事务和愿望的道德,刑法的干预是不正当的。就“私下多人聚众性行为”的犯罪化而言,问题在于该行为很难说是道德性个人自决事务与义务的道德。在这个问题层次上,法律道德主义原则因为其自身的理论漏洞,无法胜任保护个体权利、捍卫自由与法治的使命。而自由主义式的规制原则则有着充分的理由与更加周全的考量,所以自由主义式的规制原则应当成为刑法规制“道德难题”的合理原则。在南京换偶案及其类似“聚众淫乱”案件中,根据自由主义式的规制原则,私下的聚众性行为不应当成为刑法规制的对象,而应当寻求其他类型的法律规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南京换偶案所触及的深层争议是法律道德主义能否成为一种可被辩护的政治道德原则。本文梳理了关于法律道德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以及来自中立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并为一种政治至善主义理论所支持的弱意义上的法律道德主义辩护。弱意义的法律道德主义对共同体的良善环境和基本善进行保护,同时也承诺保护多元社会环境之下的个人自主。在对四川遗赠案和南京换偶案的分析中,法官的道德推理应该站在弱道德主义的立场上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14.
爱上家教主人,女大学生意外怀孕 今年30岁的于欣悦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一个普通工作家庭.199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学.由于父母下岗,家境较为困难,她每年的学费成了一家人最为头疼的大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于欣悦从大二时就开始了勤工俭学.2000年春天,对于欣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难忘的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15.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由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性,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必须以法律作为自身保障机制的特点所构成。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就是将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当道德的价值表现为对行为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时,则道德不能被法律化;道德规范体系中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也不能被法律化,这是道德法律化的限度所在。  相似文献   

16.
17.
从“TRIPS“看我国<<商标法>>的不足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一、关于篮球运动员乔丹及其在中国知名度的一些事实 在“百度百科”中检索中文“乔丹”,会出现四个选现:(1)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 Michel Jordan,1963年2月17日-);(2)出生于1988年的美国篮球运动员德安德鲁·乔丹(DeAndre Jordan);(3)英国女模特凯蒂·普莱斯(Katie Price),艺名乔丹(Jordan),有“波霸乔丹”之称;(4)2000年成立于福建的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