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两千多年前,《管子》中就提出“四维”之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并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事实上,礼、义、廉、耻不仅是维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四项道德标准,更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和根本要求。礼、义、廉、耻这四项古人总结出的规范和准则,每一项都与新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道德的"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荣鼎 《求实》2003,1(3):61-63
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只能靠"养成"."养成"教育不仅要倡导积极健康的道德价值观,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具体的合适的道德"养成"教育平台.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道德的"养成"教育制度,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从我做起,个个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3.
加强道德建设,塑造诚信社会,关键是要把"信用道德"建设好.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抓好"信用道德"建设,要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道德榜样作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道德理想的人格化,是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具体人物身上的集中反映,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效仿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从本质上讲,道德榜样在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采取道德行为时,不以"谋利""图报"为目的,其关键在于不以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然而社会却应予道德榜样以相应回报,并建立一定的道德榜样的回报机制.本文以"受助不感恩"为个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官德")居于核心地位,它代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是形象,是示范,体现先进性;公民道德("民德")则是基础,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广泛性.只有真正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内含着对儒家"德治"理念的合理概括与理论提升,体现着道德对政治的人文、情感观照."德治"是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光辉的部分,其主体系指统治者或管理者阶层,其内容则包括以德正己、以德利民、以德养廉、以德立公等.若以西方近代法学为参照,儒家的"德治"不属于"人治"的范畴,故"以德治国"与现代民主、法治并非相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建构一个道德、民主、法治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7.
查懋春  林佳贤 《求实》2005,(Z1):23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为党的建设、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实现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笔者认为,当今在企业员工中,特别是在青年员工中,很有必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普遍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灌输教育,大力实现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根本上确保国有企业的脱困和实现未来的腾飞.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道德建设面临着严重挑战."八荣八耻"是对现代道德建设的新概括和新阐述,是对现代道德建设所面临挑战的强有力回应.践行"八荣八耻",领导干部起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东亮 《探索》2006,(4):172-175
后现代伦理是一种对待现代伦理的态度,以及力图超越现代伦理的一种努力;它批判现代伦理学的规范主义或规则主义倾向,要求终结"伦理的暴政",还原"道德的本相",使道德审美化,建构一个"审美化"的道德世界.  相似文献   

10.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人格目标和道德行为模式,它深刻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人生哲学和理想人格.受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影响,青年毛泽东注重探讨"大本大源",致力于道德品行的修炼.五四运动后,随着毛泽东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内圣外王"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12.
王能昌  岳贤猛 《求实》2007,1(11):23-25
当前我国在实施"引咎辞职"制过程中注重制度化建设,而忽视其中的道德因素,这不仅在认识上容易对"引咎辞职"产生偏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引咎辞职"制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解析"引咎辞职"在动力机制、责任承担机制、触发机制和出路机制的道德内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以德治国"思想具有成熟而丰富的内涵 1.关于以德治国的实质含义 (1)有观点认为以德治国是继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要义就在于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道德建设.(2)有观点认为,它包含两层含义:治国者必须有德;治国必须用德."有德"指的是治国者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德"讲的是治国的手段,所谓德化为本,通过提高人民群众整体道德水平,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3)有人认为,以德治国的实质就是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深化.因为依法治国具有道德价值,以德治国的实质是提升依法治国的道德力量.(4)也有人认为,以德治国不仅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而且还是依法治国发展程度和性质的标志.以德治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理治国.(5)还有人联系当前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以德治国"的根本属性是实践"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4.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伊始,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强调把法制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并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孔子"孝"思想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其精华,发挥孔子"孝"思想及其平等博爱、教人从善、珍爱生命的道德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之"四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中国梦的发展之维、动力之维、法治之维、领导之维。"四维"舒张,中国梦方能成真。  相似文献   

18.
老子生活于"泽国"之称的楚国,他对孕育楚国物质和精神的"水"充满了感悟和思索.水的状态、水的性质、水的运动规律,"尚水"情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体现.水启发着老子的灵感,水的品格与老子的"道"论交融贯通、合而为一,自然之水上升为道德之水、生命之水、宇宙本体之水.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前."无为"这一古老的哲学观念和实践原则有其值得重视的生态价值."道法自然"表现出尊重自然、依循规律和崇尚自然道德的精神追求.有着深刻的深层生态学意义;"无所作为"突出了自然自组织演化的力量和趋势,是对自然智慧的肯定和信任;"清净无为"、"知常"、"知足"的生活态度彰现出一种朴素生态主义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文化的伦理危机("低俗化")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的文化问题.在低俗化的整治中,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短期来看,效果明显,但长远来看其有效性大打折扣.于是寻求低俗化治理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重视和培育民间反低俗化的意愿,鼓励和推动民间文化组织的行业自律,形成政府与民间两方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双管齐下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有效地防止当下道德状况的日渐恶化是反低俗化的又一途径,在道德提升的逢径上,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文化教育的"老办法",而忽视公民意识培养的"新要求";从道德养成的方式上看,我们不能过分迷信强制的灌输,而忽视温和的感染.可以说,道德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低俗化问题.在低俗化治理运动中,政府与民间应当密切配合,以有效的形式进行道德重建,从而形成反低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