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是人类信息资源的宝库,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文献信息的社会功能。这里就图书室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谈点不成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论图书馆的信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信息化渗透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领域,完全改变了那种单一印刷型的载体结构,收藏文献信息形式向多样化载体和分散化的格局发展。图书馆信息化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产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为标志,其核心是从纸张、摄影胶片和录象带等实物信息媒体向它们的计算机模拟形式转移。在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的保存职能将融于现代信息的存贮和传递之中,传统图书馆将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3.
图书资料中心改革之我见向熙扬当前,我国图书馆正面临着由传统的以收藏和加工为主的图书馆向以情报传递、信息服务为主的图书馆转变。强化图书馆信息职能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变化,1975年国际图联确认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不仅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基地,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机构,更是传播知识、教育公民的学校。高校图书馆具有教育科研职能、文化传播职能、信息服务职能、休闲娱乐职能。作为学校图书馆应该面向社会,转变职能,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校图书馆是成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成人高校图书馆与普通高校图书馆一样,其科研工作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其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献信息本身就是科研经验的总结,图书馆是为科研提供文献的基地,它所开展的文献资料工作,就是科学研究的前期劳动,文献信息人员也就是科研人员的一部分。第二、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工作,如对文献的采选、整理、保管流通、参考咨询等的高层研究都带有学术性,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掌握其客观规律,把工作搞好。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文献情报中心,而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性强、藏书质量高等特点,在教学前沿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最好一次性建立院(系)资料文献管理系统,并实现与校园图书馆的联网,使两者共同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作好学术性服务。  相似文献   

7.
高校分院图书馆发展与服务工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芳 《工会论坛》2002,8(1):94-94
当前 ,各高校分院图书馆普遍规模较小 ,经费缺少 ,人力不足 ,文献资源增长缓慢 ,服务方式单一 ,制约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同时 ,工作人员职称低待遇低 ,素质不高 ,队伍不稳定 ,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分院图书馆要成为完善的文献信息中心 ,就必须从长远发展着眼 ,从现有条件着手 ,增强图书馆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下功夫 ,努力做好信息技术条件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一、转变服务观念 ,增强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宝库 ,图书馆员要以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为核心 ,不断更新思…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积累和传播知识的中枢,其历史至少可溯自三千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创新、传播和使用程度已成为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行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尽管图书馆作为传统的的社会信息中心,已面临诸多挑战,但传统图书馆与局部开放或只贮存、传播某类知识的其他信息中心相比,仍拥有信息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及最多最广泛的使用者的优势。只要图书馆员直面新知识,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图书馆,图书馆仍将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发挥其信息生产与流通集散地的中枢功能。  相似文献   

9.
党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主动服务是党校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我们应将主动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在当前,要尽快由传统坐等式的内阅外借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形式发展,使党校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能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文献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图书馆员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时期图书馆主要矛盾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处理、储存、传递来保证和促进知识交流的机构 ,它的基本属性是文献信息交流 ,它的社会职能是传递信息情报、开展社会教育、保存文化遗产 ,它的根本宗旨是保证人人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方式由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变成了利用网络的间接服务与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并存 ;文献载体由单一的纸制文献载体变成了“数码化文献载体”与纸制文献载体并存 ;服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变成了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在传统图书馆中 ,主要矛…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是人类积聚知识的宝库,是传播、交流知识和信息的中心,在保存文化遗产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图书馆的作用及功能将发生新的变化,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发展遇到了新机遇和挑战,因此,图书馆应面向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强化信息职能,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中心和科研基地。 高校图书馆应以多种形式培训来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使图书馆工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信息就是效率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工作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没有信息意识,或信息意识淡薄的人,也就会对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会主动灵敏地捕捉信息,更不会认真分析、准确判断、筛选、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师生读者群。 目前,高校信息渠道不畅,文献信息开发利用层次不深,信息人员的信息意识不浓,其知识智能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信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深广度均欠佳。  相似文献   

13.
随着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模式正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创新和转型,这种创新和转型的基本目标与方向就是建设现代网络化图书馆。建设网络化图书馆是经济知识和信息时代的本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在21世纪的生存方式及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储存中心和载体,这种文献信息只有被公众所普遍共享和充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下,公众使用文献信息的模式是现场借阅和手工操作,其手续繁杂、效率低下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有了发达的网络系统,公众使用文献信息完全可以以网络化的方…  相似文献   

14.
加快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就要建立民族地区文献信息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民族文献特色的数据库,积极整理少数民族网络信息资源,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民族地区图书馆特别要重视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科学合理地做好民族文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正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方向转变,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时代潮流。这就要求图书馆充分利用本馆和本馆以外的网上众多信息资源来为读者提供各层次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社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1.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图书馆界最早提出的是馆藏建设,它主要是以传统的印刷信息为主的采集、制作和存贮的过程。图书馆的藏书也以印刷书刊资料为主。80年代初发展到文献资源建设,同时还提出了我国文献资…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反映着社会对图书馆的承认程度,体现着图书馆的社会声誉和地位。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可取得社会的信任与重视,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投入和社会捐款。传统图书馆的形象,是藏书与为人们提供文献借阅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著名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资源丰富,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文献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在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管理等方面予以创新。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是党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适应新形势下重点学科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信息管理必须加强教学、科研的衔接工作,努力做到跟踪服务和全程服务。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用于服务社会的首要资本。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文献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产生了大量网络信息资源 ,这是文献资源的产生与发行形式的质的飞跃 ,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组织利用等工作领域产生巨大的技术与观念上的冲击 ,从而引起文献资源建设概念的新变革。面对丰富而且杂乱无章的庞大信息资源 ,信息的组织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是应如何充分发挥自己分类加工、组织整序文献信息的专业特长 ,用“图书馆员的思维”组织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使现代信息环境高度有序化 ,方便用户查询信息 ,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形成自己的优势 ,成为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