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类型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锦云 《探索》2011,(1):9-12
文明类型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体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类型理论从中华文明的特征、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来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政党制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文明类型理论可以解释一些过去没有解释清楚的历史问题,可以帮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当地定位,还可实事求是地论证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发展前景、优越性,指出其容易产生的偏向和问题,指出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柳昌清 《学习论坛》2004,20(5):43-45
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类型的文明组成的。这是理解和解释当代世界所发生的一些令人困惑的重大事件或事实的关键。划分文明类型 ,必须抓住本质特征———起主导作用的整合要素。据此 ,可以对当今世界几个主要文明的类型确定如下 :宗教主导型 (印度文明 ) ;政治主导型 (中华文明 ) ;经济主导型(西方文明 ) ;“宗教 政治”主导型 (伊斯兰文明 ) ;“宗教 政治 经济”主导型 (日本文明 )。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再论文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昌清 《学习论坛》2005,21(5):34-36
不同文明类型的社会,其社会结构各有特色,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它经历了宗法社会———专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大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发展过程中,用来代替专制制度的社会制度。它与经济主导型文明中的资本主义处于大体相同的历史阶段,不构成对资本主义的代替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范颖  汪子人 《学习月刊》2009,(16):47-48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时.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政治报告彰显新的执政理念.也意味着生态文明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由此.系统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对于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观念转变及实践抉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明类型研究为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体系探明了方向。中国的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有与西方文明(经济主导型文明)不同的内在机制、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这些都需要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来加以总结和揭示,反过来指导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社会本身就关系复杂、整体性强,传统使用的是辩证逻辑,所以,建立现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就要以复合型学科为基本学科。其中,唯物辩证法哲学、辩证逻辑、社会历史文化学(文明类型理论)、新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与伦理等,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基础学科,其他的基本学科还有自然与科技,美与文学艺术,信仰与宗教,政策、法律与民间规则,行政与人事管理,经济管理与企业文化,教育与人力资源,新闻与宣传,体育与健身,语言文字学,图书文献学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迄今已初步形成体系,在横向(东西文明)和纵向(中国传统)方面对之进行定位既有必要也具备了可能性。本文认为从逻辑联系和现实特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的新样式,并试图从“现代化-社会主义-共产党”三者在近代史的互动关系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目标模式、“社会主义”是道路选择、“共产党”是主导力量。把握三者的关系是理解中共党史的一把钥匙。这样既长焦距地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将之放诸东西方文明的视野中理解两种制度形态,符合逻辑地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新样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就整体的改革开放历程而言,中国40年来的发展是在持续深入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域中生发的,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方位”这一根本性、终极性问题的持续反思、阐释和回应。经历了“两个基本问题”“两个回归”与“社会主义文明方位”的提出;“二位一体”文明方位与对“资本二重性”的初步认识;“三位一体”文明方位与对改革全面性的深入反思;“四位一体”文明方位与对发展全面性的重新审视的历史过程,并最终完成从“二位一体”文明方位到“五位一体”文明方位的理念和实践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9.
我的中国观     
西方长期以来一直误判中国,其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变革,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美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版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中国人今天进行的探索,必将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未来发展作出弥足珍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在同影响 20世纪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及“儒家资本主义”这四种主要理论模式进行争论与对话的基础上生成的。邓小平理论辩证地扬弃了以上诸模式的成败得失,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借鉴但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但又不能固守教条,而要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当然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有中国特色”并不是因循儒家传统,而要从当代国情出发;中国搞现代化当然要消灭贫困,消除现代化的弊端,但这要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而不能靠空谈民主与人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