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伦理道德扬善抑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就具备孟子所称的“善端”。人的本性是人性,人性始终是向善的。人既具有善良的人性,但人作为一种“会说话的动物”,还存在一定的兽性(动物性)。人虽然偶尔为恶,但恶不是人的本性。人性之恶(如果还能称之为“人性”的话)是人兽性的表现。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于人之中,且在不停地相互冲突、相互斗争。如果人性战胜兽性,人就会为善;一旦兽性击败人性,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人性关怀与刑罚轻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就是人类基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所产生的内在需要。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与资产阶级倡导的唯心主义私欲观、利己主义是不同的。实现人性的手段可以做价值判断,人性本身却没有善恶之分;人性不能得到满足是犯罪产生的终极原因,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尽量满足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人性满足得越充分,发生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人们对刑罚的敏感度也越高;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诸如民主、自由、平等方面的人性需求,在当今我国还需进一步满足,以便为刑罚轻缓化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研究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在研究人性问题时,都没有抓住人性的实质,而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也都是错误的。人性的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是从分析劳动入手进而深入研究人的社会关系,最终科学地揭示了人性的奥秘:人的实践性是马克思科学考察人性的基点;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科学人性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人性与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性。因此,人性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的人性善恶说,曾被作为社会制度的预设前提,人性的发展要求也在影响着制度的变革。反之,制度的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人性的发展。人性与制度的辩证关系,对我国当今的制度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刑法之根基     
一部刑法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性的发现史。新刑罚体制对旧刑罚体制的取代,无不是人性的彰显。通过对人性的基础探究,透视人性与刑法的关系。冀望能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刑事法治建设有所建言。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人性假设的传统视角是“道德人”和“经济人”,它们共同的局限是“单面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人是而且应该是“道德经济人”,其人性基础是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其行为表现为既利公又利己的互利型行为。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师人性假设与高职院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管理精髓是人本化管理,管理终将回笼到对人性的认知、艺术化的处理上。文章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析,提出了高职教师的人性假设和学习人的定位,阐述了基于学习人假设的高职教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艺术,探究了高职教师管理和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性与制度,是一对具有恒久价值日历久弥新的话题。但究根到底,并证之于历史实践,人性似乎具有着更加根本与核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诱惑侦查的人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是一种高效的侦查措施,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备受争议,究其原因是我国还缺少对诱惑侦查的人性研究。在诱惑侦查中也存在人性的“善”与“恶”,对人性的拷问恰恰是诱惑侦查所急需解决的基础性伦理问题,是在法无明文规定下正确指导诱惑侦查的基础。对诱惑侦查所必然具有的人性风险的规制必须采取道德控制先行原则,制定优良的道德控制体系实现对其人性风险的规制。并且对诱惑侦查的立法也要实现人性化。  相似文献   

10.
多维人性论     
人的客观存在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从多维的数学方法研究认识人性,比较全面;人性是人的特质赋予的本性或品性,可分为基本人性、高级人性、低级人性与潜在人性,从不同方面反映人的实质;基本人性人人皆同,潜在人性人人皆有,但高级人性与低级人性却有所不同;这对于拓展人性认识视野、丰富对人的认知、提高对人的教育与管理的理性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宗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和现象延续于人类社会,必然有其生存的合理性。我们透过一些现象可以看到,宗教教义中蕴藏着丰富的积极要素。它倡导信众注重道德修养,主张家庭成员间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注重社会关系的和睦,强调人们要珍惜自然。我们应把这些积极要素发掘出来,并应用于社会,相信它能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亲亲相隐”对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亲相隐”的嬗变是从人类为了解决伦理(人情)与法(国法)之间的矛盾开始的。随着历史的演进,“亲亲相隐”从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变嬗变为了体现人性的一项制度设计。“亲亲相隐”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倡导和维系了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和谐关系。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中,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应当通过合理的设计实践“亲亲相隐”的积极价值。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群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从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出发,来理解人的价值为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类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反侦查行为的产生是人性使然。反侦查的归责机制可以分为并罚的反侦查、不可罚的反侦查以及从重处罚的反侦查。从重处罚的反侦查行为依据何在?是刑法直接规定还是由刑事政策所引导?若是刑法规定则应遵守刑法的规定,若是刑事政策所引导,那么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性则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对反侦查归责机制的探讨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如何完善整个刑事法治。从此着眼,需要建立"国家.社会.人性"三位一体的刑事政策模式,实现整个刑事法治的人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和自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运用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应该符合阶级的、历史的、实践的和时代的四个原则。人性假设运用于中国公共行政的正确路径就是要按照上述原则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中人性假设的运用情况进行梳理和反思。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对公共行政进行人性的反思;坚持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人权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人权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依此原理,罪犯人权保障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不能脱离监狱职能谈保护罪犯人权,要在坚持惩罚和改造的前提下保障罪犯的人权。要将罪犯人权保障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监狱机关和监狱干警在罪犯人权保障事业中,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履行更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是基础,生态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企业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体现;企业与自然是内在自然性与超越自然性的对立统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管理上的必然反映。当代社会在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同样要求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兼容。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在目前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入手,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两维视角,探讨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